1931年,聖雄甘地腳踏拖鞋來到白金漢宮,懇請英國讓印度獨立。
英國人熱情接待了這位印度的全民英雄,然後斷然拒絕了他的無理要求。
1942年,統治印度185年的大英帝國迎來至暗時刻:本土被德國戰機輪番轟炸後一片殘破,亞洲殖民地也在日本的打擊下損失慘重。
此時印度還完好無損,按照正常邏輯,是不是應該揭竿而起了?
但是印度人選擇了另外一種方法,這年8月8日,千萬印度人用一種古老而神秘的方式複述甘地的話語——他們向神靈禱告,祈禱英國給予印度獨立。
他們齊聲默誦:我要立刻獲得自由,如果有可能在黎明到來之前就獲得自由。為此,我們提出一個神聖而極為簡單的方法。或者行動起來,或者走向死亡,我們將拯救印度。
老謀深算的丘吉爾說:你先幫我打日本,打贏了我承諾給你自由。
1944年,印度人追隨英軍英勇作戰,在英帕爾擊潰8.5萬日軍,在付出1.6萬慘烈傷亡後,終於擊退了強弩之末的日本法西斯。
1947年8月15日,第二個日本投降紀念日,英國正式承認印度獨立。
至今,大多數印度人依然以為,這是先輩們“非暴力不合作”的良知感化起到了作用,感謝甘地,感謝神靈。
從非暴力不合作到不結盟運動,印度人始終用一種奇怪的方式遊離於理性世界之外。
但是他們自己可不是這麼認為的,他們覺得自己是文明的弄潮兒。
印度獨立後遇到的第一件國際大事就是朝鮮戰爭,懷著一顆大國雄心,尼赫魯們躍躍欲試,想讓印度真正成為一個有分量的國家。
【老三】
1950年,印度的人均年收入是中國的1.5倍,工農業總產值均為亞洲第一,更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
這一年,英法德日還沒有完全恢復元氣,若論體量,印度是妥妥的世界第三。
尼赫魯躊躇滿志,對著3.7億國民做出莊重承諾:“把印度建成一個強大、統一、受國際社會尊重併發揮重要作用的國際大國”。
印度大國夢的第一步:積極參與解決重大國際問題。當時亞洲最大的“國際問題”,就是朝鮮問題。
二戰結束後,美蘇以三八線為界各自搞事,蘇聯憑藉地緣優勢幫助朝鮮在北方建立強大的武裝,這讓美國非常沒有安全感。
1947年9月,朝鮮北方風聲鶴唳,美國終於坐不住了,它不惜扛住加拿大、澳大利亞等鐵桿盟友的指責,操控聯合國通過了南朝鮮單獨選舉的決議,試圖以聯合國為背書先搞一個合法政權,這樣朝鮮如果平推過來就變成侵略了。
這顯然是蘇聯所不能接受的。這對二戰中親密合作的戰友,在戰後第三年,就在朝鮮問題上劍拔弩張。
這一年印度剛好獨立,尼赫魯一看機會來了——該我世界第三大國出場表演了。
1947年11月,聯合國決定成立朝鮮臨時委員會進駐朝鮮,目的是組織全朝鮮選舉,成立全國政府,在國際社會的監督下完成和平統一。
這個委員會的主席,正是印度人梅農。
濃眉大眼的梅農大叔定睛一看,發現這事可不好辦:蘇聯人天天嚷嚷著喊美國一起撤軍,把朝鮮半島還給朝鮮人自己管。因為只要美軍一撤,北朝鮮半個月就可以打敗南方。
美國人堅持在南方搞選舉,哪怕揹著分裂朝鮮的惡名也要搞,因為這是山姆大叔保住勢力範圍的唯一辦法。
作為和事佬,梅農誰也不敢得罪,但是尼赫魯又想讓他為印度揚名立威。
梅農思來想去,搞了個折中方案——全朝鮮的選舉。
這個不切實際的方案一出來,所有人都炸了鍋:南朝鮮繼續籌備單獨選舉,北朝鮮直接拒絕委員會入境。就連委員會內部也一分為二,在全面選舉還是南部選舉的問題上鬧得不可開交。
這工作壓根沒法繼續。梅農一籌莫展,準備回聯合國總部請示各級領導,想用聯合國的權威來推進工作。
在他回聯合國的前一天,美國代表傑克布請他“吃飯”,暗示梅農好好聽話別胡鬧,梅農依然堅持自己的方案。
傑克布直接說:“臨時委員會可以死去了”,“現在就讓它撤出朝鮮總比讓它作出妨礙韓國單獨選舉的具體方案來更好”。
1948年2月,美國直接把梅農甩在了一邊,向聯合國提交了南朝鮮獨立選舉的議案。
這招實在太陰毒,就連美國忠實盟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都投了反對票,蘇聯和東歐直接拒絕出席,還有11個國家棄權。
奇怪的是,議案居然通過了。
(這次議案是朝鮮走向分裂的根源所在。今天,一提到朝鮮問題,很多不明真相的朋友張口就是北方發起侵略戰爭,這證明美國的輿論戰非常成功。艾森豪威爾說,在宣傳上花費1美元,等於在國防上使用5美元,歷史證明他是對的。)
美國在朝鮮問題上直接無視了梅農方案,沒有給他一點臺階下。梅農心想,這下可玩砸了,回去怎麼向尼赫魯交代。
他只能退而求其次,既然南朝鮮單獨選舉已成定局,那我這個委員會起碼要發揮點作用,不然豈不淪為笑柄,在全世介面前丟了祖國的面子。
1948年2月28日,他在紐約的廣播講話中表示:“我希望不遲於5月的第一週,作為選舉的日期”。
其實梅農的要求已經很低,只希望作為世界第三強國印度的代表、他能決定點什麼,哪怕是日期也好。
美國人把梅農講話轉告給美國軍政府霍奇中將,然後這位將軍拉著臉,把日期定在了5月9日。
你說不遲於5月第一週,那我就定在第2周,我看你還能怎麼滴。
這一巴掌重重打在梅農的臉上,連萬里之外的尼赫魯都覺得火辣辣的痛。
現在全世界都知道印度人領導的這個所謂“朝鮮臨時委員會”,只不過是一個擺設。而他梅農,就是一坨心比天高的冷場空氣。
梅農說:我不幹了。
梅農回國後,南朝鮮單獨選舉在一片陰森恐怖的氣氛中悄然進行。選舉前四天中,南朝鮮有50425人被捕,350人慘遭殺害。選舉開始後的四天中,又有128人因為拒絕投票而被殺害。
美國軍艦開進了釜山和仁川,駐韓美軍開啟戰備狀態,一次充滿美式風格的激情選舉終於落下帷幕,李承晚大獲全勝,將國會55個席位收入囊中。
1948年8月15日,大韓民國在漢城建國。9月9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在美國人的一手操控下,朝鮮已然來到了戰爭邊緣。
看到這樣的結果,尼赫魯和梅農都十分生氣。
但是在美國和蘇聯看來,這個世界第三大國的情緒,依然像西伯利亞的空氣一樣無足輕重。
【調停】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尼赫魯覺得,作為一個負責任的世界第三大國,首先當然要管好亞洲的事。
7月13日,尼赫魯給斯大林寫了一封信,提出了一個解決朝鮮問題的和平方案,斯大林沒有理他。
他又給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寫了一封信,建議美蘇共同行動解決朝鮮危機,艾奇遜委婉地拒絕了他。
正當印度媒體狗急跳牆四處罵娘,覺得美蘇嚴重挫傷了印度的感情時,周總理緊急約見了印度駐華大使。
因為當時中國和美國不通氣,最合適的傳話人,就是這個急於在國際舞臺刷存在感的鄰居了。
尼赫魯轉告美國:如果美國越過三八線將會嚴重激怒中國。
艾奇遜再次無視了印度的嚴辭正告。10月7日,美國主導聯合國成立了“朝鮮統一和復興委員會”,而在這之前一週,美韓聯軍已經大搖大擺地跨過了三八線。
10月中旬,中國人民志願軍參戰後勢如破竹,首戰雲山、黃草嶺,再戰三所裡、長津湖,將美韓聯軍趕回了三八線。杜魯門政府實在沒轍,叫囂使用原子彈。
印度駐聯合國代表向美國提議:雙方各退一步,美軍撤出臺灣海峽,志願軍撤出朝鮮。
這個方案再次遭到美國的拒絕。
在美國人看來,印度這個國家是有點奇怪,總是提一些幼稚的意見,就像一個三歲小孩混進了成人班,並且還要當副班長。
他們甚至懷疑印度是不是不安好心。美國媒體說,印度其實是在搞綏靖政策。
後來的歷史證明,印度人真沒想這麼多,人家還真是本色出演。
二次戰役後聯合國軍退回了三八線以南,美國的盟友們打起了退堂鼓,但是又怕得罪美國人,紛紛去找印度幫忙。
加拿大外長皮爾遜、英國首相艾德禮先後找到了尼赫魯,希望他出面調停。印度人一看,世界和平還是要靠我世界第三強國出馬,立刻來了精神。
尼赫魯又提出了一個美國人非常看不懂的龐大方案:1、美英中蘇四國首腦坐下來對話;2、停火建立非軍事區;3、恢復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4、根據開羅宣言解決臺灣問題。
如果說之前的調停,讓精明務實的美國人覺得印度是另有所圖;那麼這個方案,直接讓他們看清楚了印度人的想法。
原來,你還真以為靠方案就能改變世界?
【棋子】
由於被美國反覆打臉,印度做大做強的自尊心受到了嚴重傷害。
印度察言觀色,發現朝鮮戰爭三個棋手中,只有中國人對自己態度最好。畢竟美國和蘇聯都可以在聯合國暢所欲言,而中國當時沒有什麼發聲渠道。
中蘇關係雖然很鐵,但中國並沒有完全倒向蘇聯,這個民族經受了一百多年半殖民地的磨難,對獨立自主有著寸步不讓的底線。
既然美蘇都不把自己當回事,那就去鄰居那裡刷刷存在感。
1950年12月初,陸戰一師被第九兵團分割包圍在長津湖,開始拼命撤退,平均1小時只能走300米,戰局對聯合國軍非常不利,能順利撤回三八線已是命大。
尼赫魯“審時度勢”,大概覺得志願軍已經揚眉吐氣,這時候停戰是中國能接受的。於是聯合其他12個亞洲國家,發表公開宣告:呼籲中朝聯軍不要越過三八線。
美國人大喜過望,因為美軍打仗就是打後勤物資,長津湖打完,他們要很長時間準備才能應對下一次戰鬥;
而志願軍早就習慣無後方作戰,如果這時候被志願軍咬住不放,那一定是滅頂之災。
美國人看著躊躇滿志的印度,陰險一笑,愉快地接受了調停。
周總理非常生氣,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需要真正的停戰,而不是一場騙局;真正停戰的前提就是所有外國軍隊必須從朝鮮半島撤離。
當我們回望這段歷史,已經很難分清印度搞這個宣告的初衷是什麼,但在客觀上,十三國宣告幫助美國取得了國際輿論上的優勢。
中朝拒絕接受印度發起的十三國調停,繼續揮師挺進,一個月內連續收復平壤、攻陷漢城,直逼三七線。
1951年1月9日,美國譴責朝鮮為“侵略者”的議案以45比7的結果在聯合國透過。印度一臉懵逼,心想怎麼會這樣,投了一個於事無補的反對票。
同年5月18日,美國操縱聯大通過了對朝鮮實施戰爭和能源物資禁運的懲罰方案,印度二臉懵逼,心想這不是我想看到的結果啊,只能選擇棄權。
印度的中立國領袖身份和政治上的幼稚,被美國人充分利用,最終成為了老謀深算的美國政客的一枚棋子。
只能說印度自古以來都缺少政治智慧,即使把他捧到第三世界領袖的位置,也只會四處坑人。
得了棋手的病,只有棋子的命。
【裁判】
在十三國調停這件事上,美國人最終找到了印度的開啟方式。
他們終於明白,這個國家雖然號稱亞洲第一強國、第三世界領袖,但實際上水平實在有限。
對於小孩子,邊哄邊利用就行了。
首先,你得給他一個大玩具。一個在成人世界裡完全無用、但小孩子卻特別喜歡的東西。
1951年下半年開始,朝鮮戰爭進入相持階段,雙方都想透過和談結束戰爭,但是在戰俘問題上卻爭執不下,一拖就是兩年多。
由於仁川登陸後朝鮮人民軍被斷了後路,大部分被俘,再加上後期作戰損失,人民軍戰俘達到了11萬人;同時,志願軍也有2.2萬人被俘。
美韓機械化部隊腿長跑得快,俘虜人數僅有1.1萬人,不到中朝俘虜的十分之一。
手握十倍俘虜讓美國十分膨脹,他們拒絕執行《日內瓦公約》無條件釋放俘虜的條款,提出了“以一換一”、“自願遣返”兩個奇葩原則。
其目的,就是想把朝鮮俘虜弄到韓國、把中國俘虜送到臺灣省,落實杜魯門的“叛逃者計劃”。這樣的惡意抹黑,是中朝蘇三方都不能接受的。
美國人心生一計,把狡詐的目光投向了一邊愉快玩耍的印度。丟出來一個大玩具:邀請印度人出來當“裁判”,言辭懇切。
尼赫魯來勁了:果然,世界沒有我確實玩不轉。
他提議:可以把戰俘移交給中立國管理。
作為中立國的領袖,以及亞洲老大,印度自然是第一選擇。
尼赫魯派自己的親妹妹、聯合國大會第一位女主席潘迪特夫人和周總理交涉,提出了這一想法。
周總理本意是認可的,但是斯大林不同意。
國際政壇老油條斯大林同志語重心長地說:“對美國必須強硬,這一點中國必須瞭解。如果美國不輸掉這場戰爭,那麼中國永遠也收復不了臺灣。”
正在雙方又要陷入僵持時,發生了一件影響歷史程序的“小事”——1953年3月5日,法西斯克星斯大林與世長辭。
5月11日,美國提議印度代表為遣返委員會主席和仲裁者。尼赫魯聞訊大喜——操心了三年,終於收穫了世界第一強國美利堅的“認可”。
這年8月,印度陸軍中將蒂邁雅率領6000士兵和40位監察官來到朝鮮,蒂邁雅正式被任命為戰俘遣返委員會主席兼仲裁者。
然而當工作正式開展之後,印度人才明白這是一個坑。
美國媒體對印度口誅筆伐,理由是:印度延長了中韓方面對戰俘的勸說解釋時間,誣衊印度這個裁判當得不公平。
由於印度缺少管理能力導致戰俘營混亂,李承晚在10月藉機發難,叫囂要用軍隊把委員會趕走。
印度本來就沒什麼抗壓能力和外交智慧,哪處理得來這麼複雜的情況。在勉強維持了五個多月後,蒂邁雅中將撂挑子了。
1954年1月14日,印度政府通知停戰雙方,你們快各自把戰俘接回去,哪來回哪去,大爺不伺候了。
美韓趁著印度接手後這5個月渾水摸魚,背地裡耍起了陰招。
1月23日,美韓趁交接混亂期,把1.4萬志願軍戰俘送到了臺灣省、把7000多朝鮮戰俘送到了韓國。
這就是臭名昭著的美韓“劫俘事件”。
周總理實在無語,但事已成定局,也只好發表宣告,意味深長地說:“中立國遣返委員會和印度監管部隊在接受和看管戰俘的工作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對朝鮮的和平作出了貢獻。”
印度至今對這件事挺驕傲,覺得是自己終結了朝鮮戰爭,是世界和平的代言人。
美國人在大洋彼岸笑彎了腰。
朝鮮戰爭算是印度融入國際大舞臺的一次嘗試,看上去好像給印度掙足了面子,但實際上的獲益方,還是美國。
美國從最初的看不懂、到後來的從容拿捏,漸漸吃透了這個標榜不結盟的神秘大國的秉性——為了一點虛榮和繩頭小利,這個國家還真可以幹出不少奇怪的事情。
攤上這樣的鄰居,我們除了一聲嘆息,還能說什麼呢?
-----------------------
參考文獻:
1、朝鮮問題檔案彙編.世界知識出版社.1960年版;
2、趙蔚文.印中關係風雲錄1949-1999.時事出版社.2000年版;
3、尚勸餘.尼赫魯時代中國和印度的關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