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梁素海形成歷史介紹
1.烏梁素海歷史沿革
- 烏梁素海,是蒙古語烏力亞素的轉音;海即湖泊:烏梁素海,蒙古語意為紅柳湖(《內蒙古資源大辭典》載:烏梁素海蒙古語意為生長紅柳的地方。河套地區宜於紅柳生長,又有“燒紅柳,吃白麵”之說。
- 據《水經注》記載,烏梁素海原為黃河北支故道,北支(即今烏加河)流經烏梁素海後與南河匯合。新構造運動使陰山山脈持續上升,後套平原相對下陷,於道光三十年(1850年),黃河改道南移,在烏拉山西部則留下一個烏梁素海。當時僅在大卜爾洞、海壕兩處有約2平方千米的河跡湖。清末,河套平原先後開竣幾條大灌渠,灌溉渠道尾水匯入烏加河,流積烏梁素海。
- 20世紀30年代,黃河數年水漲,後套多次被淹,後套灌區入海退水量大增,海子周圍又修建起許多防水牆,水流不暢,海子水面逐年擴大。20世紀30年代,黃河數年水漲,後套多次被淹,後套灌區入海退水量大增,海子周圍又修建起許多防水堤,水流不暢,海子水面逐年擴大。
- 1947年,湖水淹沒面積達到800平方千米,且由於湖堤斷斷續續,未經統一整修,決口頻繁,形成“水來人走,水退人回”的局面。
- 1949年後,河套灌區灌溉系統經過整修,退水量受到限制,海子水位下降,兩岸堤防全面加固增修,湖面趨於穩定且逐漸縮小。
- 1965年,海子水位1090米,水域面積470平方千米。進入20世紀70年代,烏梁素海周邊實施圍湖造田,湖濱一帶多墾為農田,湖區面積縮小為250平方千米。
- 1977年,湖水持續上漲,湖區西北岸堤防決口,海子面積擴大至290平方千米。灌區排水系統建成後,灌溉尾水經過各級排水溝匯入烏梁素海。1977年總排乾溝建成後,年排水量增加到3.5億立方米。
- 1980年,烏梁素海至黃河出口疏竣,並建紅圪卜排水站,揚尾水入黃河。總排乾溝年排水量達到五億立方米。至此,烏梁素海能夠透過排水設施調節湖面水面,使湖水面積較為穩定,一般在293平方千米,湖面海拔1018.79米。
- 據有關部門考證,隋代設定的大同城、唐代設定的天德軍城就在湖區範圍內,足見古代是屯兵之重地,烏梁素海旅遊資源的開發始於1997年;2006年再度進行大規模開發。目前,烏梁素海生態旅遊區已初具規模,並開始大量接待遊客。
2.烏梁素海形成與演變
清朝年間地圖
西漢年間地圖
黃河流入後套平原後
烏梁素海形成可追溯到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以前。它的演變與黃河改道和後套發展水利事業有著密切關係。
在今磴口縣的補隆西北便分為南北二河。
南河(即現今之河道)在當時為次河道,北河為主河道。以之烏拉河-烏加河為河道,呈一拋物線形沿狼山山腳下東流。
透過色二騰山之間的明安川繼續東流與石門河(現包頭市的昆都侖河)相匯後,轉向南流與南河重新匯合。
由於新生代第四紀的新構造運動使陰山山脈持續上升,後套平原相對下陷。北河於現烏梁素海處受阻,不能繼續東去而轉向南流,形成一段南北走向的弧形河道,於現今西山咀鎮附近流入南河。這一段南北走向的河道,即烏梁素海的前身。
到了近代,由於草原植被遭到破壞,阿拉善流沙在西北風力的作用下,沿狼山和賀蘭山之間的缺口不斷東侵。同時由於狼山山洪所攜帶的沙石不斷在山南麓堆積和擴充套件,致使河床不斷抬高,於1850年在北河上游一段長約15公里的河床被泥沙淤塞,迫使北河南移,北河斷流後改為烏加河,在烏拉山西部的舊河道處,尚留有兩處積水窪地,即現今烏梁素海區中較深的“大巴爾洞”和“海壕”,成為面積總共只有2平方公里的河跡湖。
1930年,河套地區的八大幹渠,直接由黃河開口引水,灌溉田地。因沒有控制流量的閘口設施,黃河長年不斷地從各個乾渠向下流遊淌,所有餘水,全部烏梁素海。到1933年以前,先後將湖區周圍的十幾個村莊和所耕地的農田全部淹沒。
1934到1938年直至以後的幾年,黃河水勢更大,水域也得到了很快的擴充套件,這裡的農牧民開發、經營多年的牧場、良田和屋舍全部被淹沒。其水域北達臺路(即國防公路)南;南抵壩頭、三里城、東至壩灣、南場;西到哈惠橋、白盛號、生窪地、黑壩。南北長達60公里,東西寬達25公里。
3.烏梁素海地理位置
烏梁素海位於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境內、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三角地帶的邊緣,距烏前旗政府所在地烏拉山鎮、京藏高速和110國道僅20多公里,是黃河改道形成的河跡湖,中國八大淡水湖之一,總面積300平方千米,素有“塞外明珠”之美譽。
烏梁素海地處後套平原東端,明安川和阿拉奔草原西緣,北靠狼山山前洪積扇,南鄰烏拉山山後洪積階地;北緯41°,東經108°54′,距烏拉山鎮22千米。此外,烏梁素海距西王公路4公里,距哈磴高速公路烏拉山出口15公里。
烏梁素海已被國家林業部門列為溼地水禽自然保護示範工程專案和自治區溼地水禽自然保護區,同時列入《國際重要溼地名錄》。
4.烏梁素海地形與地貌
烏梁素海地區為西北高東南低,由北向南傾斜。湖區南窄北寬,湖底也由北向南緩緩下降。東湖畔彎圓,西湖畔彎直,猶如月牙一般。河套農田退水,分別經烏加河和大小九道排溝,由西向東全部注入湖中。
湖區東側主要分佈有少量沙丘。多形成固定半固定的橢圓形叢狀或稀疏的大沙紋。沙丘高一般4至8米,生長著白刺及沙生植被,土質較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