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先生說:你的問題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閱讀的重要性跟好處我自然知道,所以一直酷愛讀書,但是很多時候一本書看完,我基本忘記說了些什麼,寫作營的小朋友問我:阿姨,你讀完覆盤嘛?
說實話,以前的我根本不會覆盤,在閱讀《讀懂一本書》時,我就知道了覆盤的重要性,樊登老師甚至會畫腦圖,來概括一下書中的內容跟重點。
俗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隨著閱讀量的增加,我不想看完本書就騙自己,因為你讀過的書都會滲透在你的血液裡,做任何事都需要用心才能有效果,不走心的勤奮,只是假勤奮。
拿育兒來說,我們都是新手媽媽,不知道如何去引導小孩,有覺知的家長,都會買一些育兒書來讀,讀完千本,如果不改變或行動,那麼看一萬本也是徒勞。
那些我們點頭稱道的文章,那些我們接受的新觀點,讀完後生活照舊,那麼也只是消遣了時光,對我們生活的改變,效果並不大。
01為何我們讀書並未改變我們的生活?
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而個人能力也會持續增強,甚至改變我們的生活。
之前我看書速度很快,還引以為傲,而我的朋友大劉說我一般會精讀,用現在的流行詞是你品,你細品。
所以對一本書的見解,大劉一直比我更透徹,就如我在育兒過程中總是重蹈覆轍,不思悔改,那樣即使看一萬本書也是無用的。
而近期閱讀成甲老師的《好好學習》一書提出:只有能夠改變你行動的資訊才是知識。
成甲老師說:我們學習和努力無非三個目標:一是解釋問題,二是解決問題,三是預測問題。
這也說明,如果僅僅只是機械性的閱讀,並不會改變我們的生活。
02 知識內化為能力,才是有效閱讀
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聯絡,將知識內化為能力才是有效的閱讀。
那麼我們閱讀一本書,至少要知道它表達了什麼,有什麼可以幫助到你,哪些觸動你的地方?
很多朋友看書時喜歡劃線,或做筆記,其實並不是壞事,但是需要注意的事,我們不要以為做了筆記,劃了線,就掌握到了書中的知識,即使讀再多的書,但我們不思考、不總結、不反思、不運用,那麼這本書的作用就很小,我們只是陷入了低水平的勤奮。
如果想要有效閱讀,就要將知識內化為技能,具體可以這樣做:
首先,閱讀一本書後,最好的方法是寫書評,或者寫讀後感。
寫書評或讀後感,等於把自己所學的知識捋順,你至少需要找一個印象深刻的切入點,去思考文中的觀點,把這些觀點想明白後,內化了這些知識,甚至運用了這些知識我們是最不容易忘掉的。哪怕你不願意寫,讀完後,放下書,至少總結一下,也會有明顯的效果。
其次,將新的知識跟舊的經驗聯絡起來,讀書的效果就事半功倍了。
比如我看樊登老師的《陪孩子終身成長》,裡面提到對孩子無條件的愛,何為無條件的愛?就是不因為他學習的好壞,排名來分別對待孩子,不管你怎樣,都是愛你的。
以前的我,如果因為孩子考不好,可能會剝奪孩子看電視的權利,甚至暑假不願意帶孩子出去玩,考成這樣了,還想著玩?
但是因為這本書的影響,即使孩子成績不理想時,暑假我依然跟他計劃出去旅行,並不會因為這一件事而懲罰他,孩子會覺得原來你愛我,只是因為我成績、表現的好壞。
也因為本書的影響,我跟兒子的親子關係越來越好,孩子也更願意接受我的意見。
03 閱讀是慢功出細活的過程
讀書不能圖快,一定要花時間,耐心去讀,如果能夠融會貫通就更好了。
或者說精讀一本書的意義在於因為書中的知識,我們聯絡到實際,因為裡面的觀點給我們以啟發,也因為這些啟發我們能夠直接改進學習或工作的方法,這樣我們才可以獲取更多。
其實最簡單的方法,也是最笨的方法,很多人都不屑去做的就是不斷夯實基礎,夯實基礎是非常重要的。
也可以說人跟人的區別其實不在智商,在於堅持這些我們認為很笨的事情。這就好像為什麼學霸比你厲害?是因為學霸傳授的方法,可能你都不屑去做。
古人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疫情期間,因為無聊,我重新拿起以前愛讀的那些書,慢慢去看,慢慢去品,收穫還是很大的,很多以前忽略的重點,也更透徹了,也許有人會說:你讀那麼多書,不也就這個慫樣?
哪怕還有很多事情是我未知的,不知道怎麼處理,但是最起碼很多的雷區,我提前避免了。
透過深度閱讀這件事,我們會更明白做的後果是什麼,有什麼壞處,古人或者智人都提前告訴我們了,也讓我在很多事情發生時,不再報怨,或者找外部理由,而是會思考這件事為什麼會發生在我身上?我應該如何處理,如何避免?
這就是精讀一本書給我帶來的感受。而我們想要過好人生,不在於讀書多少,而在於讀書是否深入,是否將讀書後的知識內化為技能。
而想要進行深度閱讀,就要從改變讀書的習慣開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靠讀書改變心態和行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