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布發現美洲開啟大航海時代,明朝鄭和下西洋卻不行
美國人直到21世紀還有很大一部分老百姓認為大地是平的,也沒妨礙人家阿姆斯特朗登月,那個時代國家科技水平關鍵還是取決於極少數知識階級,中國在清朝科技已經比較發達了,在知識階層中天球、地球、太陽系、地月系、幾何學、代數學等知識體系也已經初步建立了,並沒有你想象的那麼落後,只不過科學技術再高,不應用於生產實踐也都成了空中樓閣了,再加上缺乏外部競爭壓力,整個社會都死氣沉沉的。馬克思有一句話說得非常好,那就是這個世界是物質決定意識而非意識決定物質,中國也有句古話,叫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中國控制著全世界最肥沃最適宜農耕的土地,四海之外還都是些不毛之地,去海外賠錢搞殖民才是傻子,殺頭的買賣有人幹,賠本的買賣沒人做,古代人哪有那個動力去海外殖民,有這個錢和精力,還不如把雲貴和兩廣的土司打下來,廣西的十萬大山再窮也比寮國緬甸那種破地方強。
為啥是農業文明(只是為主),不還是由於地緣嗎,廣義的地理因素包括地形海岸氣候植被等等全部因素的。 正是這些客觀地理因素以及其衍生因素,所以古代中國更適合農業為主,以及中心極化的中原-四方,而不是歐洲的多中心,所以造就了內卷統一的性格;也正是這些地形因素,太遠了導致中國不易發現新大陸,發現了都是山。 當然了,本來中國近幾百年有能力的,但就是錯過了大航海。新英格蘭是傳統天然漁場,紐約剛建成的時候就是個漁港,這個在大航海時代很出名的,英國法國西班牙等國家為了爭奪北大西洋西岸的天然漁場多次大打出手,最後英國人更勝一籌,把整個北大西洋西岸最富饒的天然漁場收入了囊中。
歐洲長期戰爭總結出來的技術進步和戰術思想進步是其他文明不具備的。稜堡,交叉火力,線列步兵戰術,燧發槍,炮艦等等。這些都是常年戰爭的結晶,擁有了他們,西方殖民隊才能降維打擊,西班牙幾百人征服上百萬人口的美洲土著國家,俄羅斯不到一千人暴打上萬哈薩克/蒙古騎兵,荷蘭幾艘武裝商船暴打明朝海軍。殖民最基本的前提條件就是基層武力要強大,這樣殖民才有利可圖。殖民戰爭往往是幾百人的殖民隊暴打幾千甚至上萬人土著。要獲得這種能力一方面要政治制度上支援,另一方面要有常年戰爭的環境歷練,這兩者在中國根本不存在。
殖民的主要安保力量不是正規軍,而是基層自治武裝力量,殖民隊往往不過幾百人。靠政府軍的殖民在經濟上是不可能長久維持的。問題是這種基層武裝在中央集權的環境下,根本不可能維持。中國沒有分封制+常年戰爭的環境,你能想象普通人自備槍炮甚至集資建造戰艦嗎?統治階級根本不會同意。從風向、洋流來看,中國發現澳大利亞的可能性不高,就算髮現了,意義也不大。澳大利亞的西部是高原,多沙漠,不適合居住,有較好居住條件的地方在中部。從東邊開始發現殖民會相對較好。
將明朝崩潰僅僅算在氣候頭上是不正確的。實際上整個明代都有糧食減產和天災爆發的記錄。而明末的糧食產量並不是全國性的減產,部分地區的天災饑荒如果朝廷賑災得力,完全不會招致大範圍的民變。問題就在,王朝官僚體系出現腐敗問題,統治階層忙於權力鬥爭,邊境有外部的軍事壓力,地方基層管理解體導致財稅體系的逐步崩潰,朝廷財政一步步惡化,民間財富向少數人群聚集,軍隊逐漸脫離朝廷控制變得軍閥化,種種壓力之下明朝才最終崩潰。實際上全球氣候在最近一萬年裡是逐步降低的,而縮小看,小冰河期只是王朝崩潰一個因素但不是全部。最近一次小冰河期從13世紀開始,到17世紀巔峰,19世紀前逐漸減弱,明朝可以說經歷了大半個小冰河期,最終覆滅於農民起義除了氣候因素的打擊,政治體系尤其是基層治理體系的崩潰是決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