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北魏與劉宋政權開始逐漸形成對峙以來,雙方之間經常發生戰爭,大規模的戰爭就有三次,可是為什麼北魏和劉宋的版圖格局卻沒有太大變化呢?為什麼當時的北魏鐵騎不能踏平劉宋,又為什麼當時地大物博的劉宋沒能靠著強有力的物資保障征服北魏?以下是阿瑾查閱資料分析出來的幾點原因。
北魏方面:
一、在拓跋珪登基稱帝之後,雖然鼓勵農業生產,使原先的奴隸主制社會逐漸地向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封建地主制社會過渡,但還是存在著奴隸制社會的殘餘勢力。他們在參戰過程中肆意地燒殺搶掠,十分兇殘,這就導致了南北方各族人對北魏軍隊極其的抗拒,遇到北魏軍隊進攻都激烈的抵抗。
二、北魏原屬遊牧民族,軍隊組成以騎兵為主,機動性大,衝擊力強,擅長平原作戰,卻不擅於攻城。雖然號稱擁有百萬鐵騎,但是面對長江這道天塹,騎兵的優勢發揮不出來。北魏後來能橫掃北方各國實現統一,很大一部分就是利用了騎兵的優勢,相對於南方,北方的地勢相對平坦,這也就更利於騎兵衝鋒陷陣。
三、軍種類別較少,攻城器械匱乏,經濟實力相對於劉宋較弱。軍種類別少,也就使得在進行戰爭的過程中,不能很好地發揮出軍隊的戰鬥力。缺乏攻城器械,也就加大了攻城的難度係數,從而加劇了軍隊的傷亡率,而經濟實力更是決定了一場戰爭的持續時間。
四、除了對南方的劉宋政權用兵之外,還要時刻的防範北方的柔然,因為首尾都需兼顧,無法集中太多軍力進行南征。
劉宋方面:
一、沒有進行充足的準備和統一部署,缺少強有力的的前線指揮,缺乏戰爭的全域性觀念,各自為戰,不相配合,戰爭過程中時常處於被動局面。在劉宋對北魏的三次北伐中,只有簡單的進軍部署和進攻計劃,導致三次北伐均以失敗告終,這也就有了後來宋文帝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這一歷史典故。
二、政治局勢不穩固,內部權臣亂政,朝政混亂。景平二年(424年),宋少帝劉義符被權臣徐羨之、謝晦等人廢除帝位,降為營陽王,不久後被殺,時年十九歲。元嘉三十年(453年),劉義隆在皇太子劉劭發動的政變中被殺,時年四十七歲。
三、宋文帝不善用人,一意孤行不聽勸諫,重用的將領都不堪大任,因疑心重斬殺大將。三次北伐所用之人皆是昏庸無能之輩,以至於北伐均以失敗告終,同時因為疑心重對檀道濟產生猜忌,於436年將這位三朝老將斬殺。
四、每次作戰只是注重於佔奪城池,沒有乘勝追敵殲滅。這導致宋大軍撤退之後,北魏軍隊捲土重來,收復的失地很快又回到北魏手中。
五、繼宋文帝劉義隆之後,歷任皇帝昏聵無能,內亂頻繁,逐漸失去了統治權。宋文帝因政變被殺後,劉宋王朝就一直籠罩在一片血雨腥風當中,前廢帝,明帝,後廢帝,順帝時期內亂頻繁發生,王室更是時常有血案發生,直到蕭道成奪權稱帝,劉宋王朝滅亡,劉宋北伐也就沒有後話了。
個人所總結的原因就只有這麼多,各位看官若知道其他的原因,歡迎評論區留言。
參考文獻:【《資治通鑑》《宋書》《魏書》《南史》】
(圖片來源於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絡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