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何進的死亡,才會導致東漢末年,在漢獻帝時期讓天下大亂。其實,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何進更像是一個引子,僅是給了稻草壓死駱駝的契機。
就像明末崇禎皇帝時期,難道崇禎就是亡國之君嗎?又或者國家滅亡是他導致的?
其實都是,或者說主要原因並不在崇禎,所以連皇帝都不能致使國家覆滅,讓天下大亂,何況是小小一個何進,因此主要原因不在何進身上。
雖然情況有一定差別,但道理是一樣的。再說這種情況也是不可避免的,每個封建皇朝都有壽命極限,就像週期表一樣,到了某個階段必然存在,各種各種的問題,直到整個國家無法負擔,最終走向終結。
其中不可避免的問題有專權、外戚、黨爭、天災、人禍不一而足。而這些問題在東漢前期,已經開始有了苗頭,但當時國家鼎盛,就像年輕人一樣抵抗力強,一般的“疾病”就算不治療,不但能暫時鎮壓下去,也不至於影響“身體”機能的執行。
但人到老年,自然不可避免出現各種病痛,在東漢朝廷中期,已經開始出現各種“病症”,例如西北羌族擾亂邊境,外戚奪取,士族結黨營私,官宦亂政。
東漢中後期,各地自然災害增多,不但對朝廷造極大的負擔,在內憂外患下,朝廷對外放各州失去掌控力。當時不僅僅是因為,百姓吃不飽飯,而引發的農民起義,各地州牧也對朝廷陽奉陰違,各地擁兵自重,成了割據勢力。
在東漢末期,皇權已經極度衰弱,靈帝時期也只是勉強維持,讓各方勢力控制在一個微妙的平衡,但在他駕崩後,這個平衡直接被打破,各方勢力互相爭鬥,而漢少帝則成了各方爭鬥的犧牲品,同時也足以證明,當時朝局有多混亂。
其中何太后、大將軍何進、車騎將軍何苗屬於外戚勢力。世家豪族又以汝南袁氏、潁川荀氏、弘農楊氏等為首,官宦又以趙忠、郭勝、蹇碩等十常侍為首。三方勢力之間的仇恨,已經延續了百年,在沒有管控的情況下,自然大打出手。
雖然同屬於一個陣營,但私底下的齷齪亦不少,人人都有自己的謀算。例如靈帝駕崩前想法很好,升任蹇碩為上軍校尉,也就是想以他為首,來節制管理官宦勢力,加上大將軍何進,足以讓漢少帝順利登基。
然而命運這東西很奇妙,靈帝並沒有想到,董卓此時已經對朝廷有所滲透,在漢少帝手下的郎中令李儒,已經投靠了董卓,並被毒殺了漢少帝。
這就導致朝中百官,後宮官宦有了各自不同的心思,在這個空窗期又開始新一輪的爭鬥,而張讓、趙忠等中常侍就此轉投何進,但蹇碩卻依舊矇在鼓裡。
蹇碩在漢少帝死後,遵從遺詔,想擁護漢獻帝登基,而何進又是一直以來,主張誅殺官宦的勢力,在兩方相鬥時,蹇碩被自己人出賣,自然落敗身亡。
但何進不想就此罷休,於是勸說何太后,想誅殺所有官宦,但何太后、何苗顧念舊情卻不同意。於是聯合袁紹讓董卓進京,還召集了許多武將,讓他們帶兵前來。
但此事不知為何洩露,官宦收到風聲,反應過來明白何進不可靠,於是聯合起來準備魚死網破,在何進再次入宮,再次相勸何太后的時候,殺害了何進。
這就成了導火線,讓事情一發不可收拾,因為外戚勢力想報復,士族集團又想得利,於是首先把官宦勢力清除,其中不論老幼,兩千餘人一個不留。
事後,何進部曲則怨恨,車騎將軍何苗親近宦官,又鬥了一場,讓朝中勢力僅剩士族折損不大。之後的事情,想必大家也很熟悉,此事就是董卓的一個機會。
雖然董卓把持朝政,但所用手段讓人不齒,因此沒有威望,朝中官員不服他,加上朝中大半重要職位,都在士族手中,同樣不虛他。
且董卓挾持天子,也僅是名義上佔據優勢,因此就連各方諸侯也瞧不上他,同時也讓各方勢力,把朝廷當作擺設,互相爭鬥,把國家最後的元氣消耗乾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