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讓”是歷史上傳下來的最為人稱讚與欽佩的帝王美德,卻也是最飽受爭議的政治制度。這一制度究竟是帝王的高尚品德,還是篡位者改朝換代的藉口?今天筆者將為大家深度剖析“禪讓制”的前世今生。
我國曆史上第一個透過禪讓取得帝位的是五帝時期的“帝堯”,據《史記》記載:黃帝的曾孫“帝嚳”死後,他的兒子“帝摯”繼位,封同父異母的弟弟“放勳”為唐侯。九年後,放勳即位,是為帝堯,又稱唐堯。唐堯如何取得兄長的帝位,說法頗多。有謂唐侯德盛,子摯自動讓位,司馬遷只說:“帝摯立,不善。唐侯德盛而諸侯歸之,(摯)乃率群臣造唐而致禪”,至於不善作何解釋?不善之後又發生了什麼,一概從略。帝摯繼位時堯七歲,堯從七歲到十六歲這個年齡段如何能德盛?這顯然是夏商周以後,美化五帝的結果。特別是堯、舜既成為後世君主的模範,又怎麼能得兄長的帝位?司馬遷記用詞極其含糊,可見其嚴謹。
第二個透過禪
讓獲得帝位的是“帝舜”。史記記載,帝堯年老的時候,便就繼承人向大臣們徵求意見。大家推薦堯的兒子“丹朱”,堯覺得自己的兒子丹朱性格頑劣,於是沒有采納。大臣又推薦“共工”,堯仍不同意,再推薦“穌(帝顓頊的兒子,堯的叔伯輩)”,堯還是不同意。架不住大臣們的強烈推薦,堯於是同意先試試便讓“穌”去治理水患。
到了第二年,堯得知“舜”很孝順、有才能,於是便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一齊嫁給舜,然後又委以各種大政,舜均能應付自如,就這樣過了二十年,堯命令舜,攝政。舜受命後出巡,平服來四方強勢的諸侯,如三苗與共工,並且親自考察“穌”治水,見穌治水無功,於是殺掉了穌。八年後,帝堯駕崩,舜守喪完畢後,帝堯的兒子回到政治中心接受諸侯朝覲,但各諸侯只知道舜不知道丹朱,於是舜曰:“天也”,於是回來繼承帝位。傳統上對於舜和夏禹取得帝位是否是順天應人的仁義之舉,人們有不同的看法,如韓非子在《說疑篇》中說道: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而天下譽之。察四王之情,貪得人之意也。
到了後世,禪讓更是完全淪為了個別狼子野心的人起兵篡位改朝換代的藉口,如王莽、曹丕、司馬炎......等等。站在我們今天的角度來看,禪讓制的可信度如何,是否是順天應人,其實無須深究,我們不妨將之當做古代一般人對樸素政治的的願望與理想的寄託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