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貢院位置
左宗棠督甘期間,目睹了甘肅地區文化的落後,特別是國家的考試製度對甘肅地區人才選拔的不利,看到甘肅士子大多因路途遙遠,家境貧寒,難以籌措前往陝西參加鄉試的路費而不得不放棄,他上任伊始便向清廷上折《奏請甘肅分闈疏》,請求清廷體恤甘肅應試考生之困難,“奏請甘肅分闈鄉試,設學政”,光緒元年(1875)冬,清廷準請,同意陝、甘分試,並在省城蘭州修建貢院。
於是,清廷決定除中額人數和分設學政之外,其他的與分闈相關的事就變得具體而緊迫。
首先是貢院選址的問題。貢院關乎民運國祚,其選址向來考究。中國絕大多數貢院的選址都受風水學的影響,位於城中上佳風水的位置,坐北朝南,不少貢院的選址都是風水師參與的結果,同時需要靠近水源又要交通方便。
各省的貢院大都位於城內東南隅,坐北朝南,既顯示著古代官式建築的周正偉嚴,又表達了統治者對東方文明的崇拜和認可。然而,蘭州處黃河中流,南北兩山夾峙,形成東西長南北窄的帶狀谷地。因地而建的帶狀城官署、民居、廟宇、商肆和街道充斥其間,在城內要選地,建貢院,困難重重。於是城外西北廓的海家灘平整而廣闊的區域便進入了左宗棠的視線。海家灘是由黃河長期淤積而形成的,在此建貢院,依山靠水,交通便利,而且有貢院擴建的巨大空間。於是左宗棠因地制宜,東南利用蘭州城廓牆,西北為新建城牆,建成甘肅貢院,甘肅貢院坐東朝西,居於城外,為國內貢院所僅見。值得一提的是,當年二月,清廷同意左宗棠陝甘分闈的奏摺。三月,左宗棠就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
雖然左宗棠在給朝廷的奏摺中說“籌備磚瓦、材木已有頭緒”,這其中有為促進清廷答應陝甘分鬧的成分是不言而喻的。但當清廷真正答應陝甘分鬧,並同意建立甘肅貢院時,巨大的資金缺口就擺在左宗棠面前。
當時,恰逢西北連年戰亂,民生凋敝,地方財力枯竭,國家更是無力顧及。於是,原本應由國家投資的“建設專案”卻由“專案”發起者來解決資金問題了。被左宗棠禮聘為蘭山書院山長的吳可讀,在這件事上給予左宗棠莫大的支援。他利用自己甘肅在籍士紳的身份和在甘肅的良好影響,向各州縣衙門和富紳商賈募捐,主事騰煌和道臺曹炯積極為甘肅貢院準備建材,並發動甘肅學子籌措資金。雖然此事遭受非議和懷疑,甚至白眼,但最終還是解決了甘肅舉院的“建設資金”共捐得白銀51萬兩!
第三,甘肅民眾對於修建甘肅貢院投入了極大的熱情,“邑人伐石於皋蘭北山,採木於平番、碾伯、河洮各州廳縣;同時,各郡人士徵匠送徒,鳩資材,絡繹載道”“磚瓦木石不足,則各罄私儲,或撤祠屋,散材入公,不計價值”。
光緒元年(1875)7月,甘肅貢院在蘭州城西的海家灘“竣工”了!說是“竣工”,實際上,只是具備了鄉試的基本功能:考舍近4000間,有辦公的至公堂、閱卷的衡鑑堂、張榜的錄榜所以及各配套建築。日益迫近的鄉試日期和捉襟見肘的資金將本應有的另外兩座關鍵建築留給了十年之後的另一位陝甘總督。
光緒十一年(1885),時任陝甘總督譚鍾麟增修甘肅貢院,建明遠樓和觀成堂,並增建“號舍”。
甘肅貢院的建成,有效催生了以舉院為中心的“科舉經濟”。每三年一次的鄉試,蘭州袖川門甘肅貢院附近在鄉試期間會出現這樣一副勝景:赴考計程車子數千人從四面八方雲集於此,車水馬龍,擁擠熱鬧,蘭州城中,人頭攢動。和他們一起到來的,有國家負責考務的官員,還有應試者帶來的僕役、夥計,隨之而來的販夫、商賈、考具店、書房店等熱鬧非凡。
二、貢院佈局
甘肅貢院坐東向西,外建城垣,內建棘圍,佔地十四萬平方米,縱一百四十丈(南北寬約467米),橫九十丈(東西長約300米)。貢院的大門在城牆的西南角,門額為左宗棠題寫的“為國求賢”,進入大門往裡走,左右有兩廊,兩側設點名廳和搜檢廳,左廊盡處有土地祠;土地祠前有圍牆,牆上有南文場門和北文場門;兩門門內都有點名廳,門外迤南為外官廳和外供給所。舉院最西處為龍門,寓“鯉魚躍龍門”之意。
明遠樓為貢院內最高建築,明遠樓的南、北側是密如蜂巢的號舍,其東為至公堂;至公堂為貢院中心建築,其南北兩側為考官的辦公場所,其東側有牌坊、柵欄、穿廊,欄內南為執事委員廳,北為授卷所,東為觀成堂;觀成堂前有水池,池上有橋,橋左右有“公”字過庭,觀成堂南為監臨部堂署、提調道署;監臨署後為內供給所,署東為對讀所、彌封所。觀成堂北為監試道署,監試道署東為各房科、謄錄所、收掌所;觀成堂以東左右為走廊,中為穿廊,接內簾門;內簾門左右為官廳門,左為內監試署,右為內收掌署,中為衡鑑堂;衡鑑堂左為南衡文署,右為北衡文署;衡鑑堂東面為雍門,雍門內左為南五房,右為北五房,東為錄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