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生活中,很多耳熟能詳的所謂“歷史常識”是錯誤的。到底有哪些呢?讓小編帶著大家一起來盤點一下,看大家是不是都知道呢!
1、烽火戲諸侯?這是編造的。
烽火戲諸侯是一個流傳很廣的歷史典故,周幽王為褒姒一笑,而將國家大事當成兒戲,戲耍諸侯,導致後來西戎真的入寇無人勤王,西周滅亡。
但是這個典故大體上是編造的,在看史實之前,我們可以想想,西周的諸侯遠近不一怎麼可能在一燃起烽火後立馬達到鎬京呢?另外,西周時期有如此先進能夠傳訊全國的烽火技術嗎?事實上,人工的烽火臺最早在戰國時期開始出現,烽火傳訊被普遍應用要在東漢時期了,所以這個典故在技術上也是無法成立的。
2012年,清華學者在一組戰國竹簡裡,找到了關於這段歷史的記錄。原來,周幽王的滅國是他主動攻打申國時,被申國聯合其他幾個國家一起打敗,而有關褒姒的戲弄各方諸侯以求一笑的事隻字未提,結合當時的情況,這個典故大機率是杜撰的。
2、越王勾踐“臥薪嚐膽”?不,僅僅是嘗膽。
《史記》記載:“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這表明了勾踐“嘗膽”這件事是有的,但是從《史記》開始,從來沒史料說勾踐曾經睡稻草——“臥薪”。
那既然沒有,那臥薪嚐膽這個詞語是怎麼產生的呢,又是怎麼和越王聯絡起來?這就是蘇東坡的原因了。
“臥薪”連用“嘗膽”,最早見於北宋蘇軾的《擬孫權答曹操》,“僕受遺以來,臥薪嚐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這話雖然和越王勾踐並沒什麼關係,但是蘇軾的名氣太大了,再加上第一次幹“嘗膽”這事的是勾踐,後人就把臥薪嚐膽直接套用到勾踐頭上了。
3、趙高是閹人嗎?不,趙高還是男人。
受到《神話》這部電視劇的影響,不少人認為趙高被閹割了,是個不完整的人,但是歷史上的趙高並沒有被閹割。
一開始產生這個誤解的原因是《史記》記載趙高趙高是“宦人”,有“宦籍”。但是秦漢時代,“宦人”、“宦籍”、“宦官”的用語,都沒有指被去勢的男人出仕宮內官職;而我們現在意義上的太監在那個時候叫做“宦奄(閹)”。
到東漢時期,由於“宦官悉用閹人,不復雜調它士《後漢書·宦者列傳》”,宦官才開始和閹人等同起來。
4、漢高祖劉邦?不,是漢高帝劉邦。
劉邦的諡號是高皇帝,廟號是太祖,全稱應當是漢太祖高皇帝。稱其為漢高祖,是將廟號和諡號混淆的後果。
那該如何稱呼劉邦呢?我們可以看看其他西漢皇帝的稱呼方法。在西漢除了劉邦外,有廟號的皇帝一共有三位,分別是漢太宗孝文皇帝劉恆、漢世宗孝武皇帝劉徹、漢中宗孝宣皇帝劉洵,三位皇帝的諡號中都帶著“孝”字是為了展現漢朝以孝治天下。一般稱呼這三位皇帝漢文帝、漢武帝、漢宣帝,所以如果按這個規則,劉邦就是漢高帝。
實際上,劉邦應當是“明太祖”的“太祖”,不是“唐高祖”的“高祖。劉邦應該被稱為漢太祖或者漢高帝。
5、李白“床前明月光”的床是我們現在睡的床嗎?不,是井欄。
李白的《靜夜思》是一首流傳極廣的唐詩,但是第一句“床前明月光”的“床”很容易被理解為現代意義上的床,這其實是錯的。如果真的是我們睡的床,在屋內又怎麼“舉頭望明月呢”?而且又說“疑是地上霜”,屋內怎麼會有霜呢?所以這首詩應該是發生在室外的。
而這個時候把“床”理解成水井周邊的護欄就很合理了,和後面幾句也能更加連貫。李白還有一首詩,其中的“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床”也指的是井欄。
一名新小編,歡迎大家投稿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