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開始減肥,到10月中下旬完成目標,近半年時間體重下降40斤,脂肪率下降12%,就減肥而言,這應該是一個比較不錯的成果了。但這個事帶給我的,已從早前的喜悅變成了自我懷疑和反思。
經過反覆思考,我最終將減肥總結為這個包含三個關鍵要素的公式:
成功減肥=選擇+行動+耐心。
然後我發現,這分明是三個已經看到聽到說到無數次,平平無奇的詞語,但為什麼之前沒有這麼深刻的感受和理解呢?盯著公式思索良久,恍然大悟。
我靠,原來是因為我很少有意識地在某一件事情上,用足夠長的時間和足夠多的耐心,從頭到尾完整地做完過!
這個從頭到尾完整的過程表現為:
1、基於某種價值觀,獨立思考後主動做出選擇;
2、尊重規律持續行動,從忍受到接受、到享受;
3、保持足夠耐心,理性對待惰性、挫折和反覆。
4、最終成功!
我問自己:
上學是這樣主動和完整的過程嗎?不是!
選大學和專業是這樣主動和完整的過程嗎?不是!
選行業和崗位是這樣主動和完整的過程嗎?不是!
經營家庭和感情是這樣主動和完整的過程嗎?不是!
這些人生的重大事項,既然沒有幾個是我獨立思考、主動選擇,保持耐心,持續和完整地做完的話,這難道不是說明:
我的人生,根本就是一路渾渾噩噩隨波逐流啊。
這真是一個致命和令人崩潰的問題。在這樣的認知面前,減肥這件事又有什麼值得喜悅和炫耀的呢?
魚在水裡時,是意識不到水的。水可能是清澈的,也可能是渾濁的,但無論魚是生活在清澈的水裡,還是在渾濁的水裡,它都會認為這個世界的水彷彿一直就是,也只能是那樣的。
人也一樣,我在減肥之後,才深刻得感受到原來肥胖是那樣難以忍受。我們往往是走出了一個境況之後,才能更加看清楚那種境況中的問題。從一個問題中跳出來之後,才能意識到曾經處在那樣的問題之中是多麼可怕。
那我憑什麼斷定我當下的思維、當下的認知、當下的狀況是合理和正常的呢?唯有保持開放的心態,進行持續地探索,追求自我的超越啊。
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建,是複雜而持續的過程,幸運的是還有機會省察自己的人生,追求值得去過的人生。
剛剛那個公式:成功減肥=選擇+行動+耐心。等號前的部分可以根據需要進行替換,它可以宏觀到經營人生,也可以微觀到做好一件小事。
重新認識“選擇"
1、價值觀只通過選擇體現
我們選擇一件物品而非其他物品,是因為我們認為該物品對自己更重要;我們選擇做一件事而不做其他事,是因為我們認為這件事對自己更重要。指引我們選擇和放棄的就是價值觀,價值觀簡而言之就是”我認為什麼更重要”,以及“我認為什麼最重要”,並因此放棄其他自己認為不太重要的。
沒有選擇,就談不上價值觀。
我們反思自我,評估他人,不能看說了什麼,而是要看做了什麼。一是因為說話實在是簡單輕鬆,無需付出代價;二是人會是會說假話的;三是無需為此承擔責任。
彰顯價值觀的,唯有用行動投票,用錢投票,用時間投票。
2、只有主動做出的才是選擇
主動選擇意味有一個“自我”在思考、在判斷、在行動。
受本能驅使,不是選擇;
被慾望操弄,不是選擇;
臣服於權威,不是選擇;
順從於教條,不是選擇。
人無自我,則盲信,盲從,盲動,且不自知。克爾凱郭爾說人生有三種絕望:
不知道有自我,不願意有自我,不能夠有自我。關鍵點在於能不能夠,就是需要在人生的各個方面做出選擇,付諸行動。
3、選擇就是自由,不要逃避自由
有了自我,才能選擇,而只有在選擇時,才能感受”自我”的自由,無論是快樂的選擇,還是痛苦的選擇。一個人若不認為自己可以選擇,不願意做出選擇,他就沒有自由。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說要追求自由,卻又時刻在逃避自由,因為哪怕再小的選擇,都無一不意味著放棄,無一不意味著責任,一旦自己勇敢地做出選擇,就要放棄,就要承擔選擇的後果與責任,也就沒有了理由和藉口。這實在是難以承受,所以我們常常以“不得不”、“我只能”、“沒辦法”進行自我欺騙,來解決自己的認知失調。
但我們真的沒有辦法選擇嗎?但哪怕是自殺,也都要選擇方式啊,是跳樓,還是服藥,還是上吊,不是嗎?
逃避責任,自我欺騙,心安理得,進而習以為常,形成習慣。這簡直就是人生最可怕的閉環。
我曾總結出一個提醒自己的方法,後來居然在《非暴力溝通》中看到了這個方法,甚是喜悅。這個方法就是在我們做出的每一個行動前面,加上“我選擇”這三個字,完型出那個完整的事實。比如:
“我選擇”今天睡到下午兩點;
“我選擇”看電視消磨時間;
“我選擇”和老婆吵一架;
“我選擇”打三個小時遊戲。
......
如果願意,我們將發現這個句式可以覆蓋到所做的每一件事。用這個思考方式,我們將意識到,我們所有習以為常的想法,行動,都是自己的那個“自我"在本能、慾望驅使下被動做出的。
我們難道不會覺得對不起自己嗎?
4、選擇是從“潛能”到“實現”的可能性
存在先於本質。人先是存在,然後才慢慢實現人的本質,實現的前提是我們必須先選擇某一種本質,然後透過行動發揮潛能,逐漸實現那個本質。
多年前的一次會議中,大象曾問過我和李楊一個問題:“你們認為人是手段,還是目的?當時我下意識地回答“人是手段”,但是現在,我已經有了不一樣的認識。
對自己來說,“人”,就是那個終我一生去實現的目的,去成為的“本質”。
【重新認識行動】
1、行動要持續,而不要堅持
當我們說要堅持一件事時,那意味著我們認為這件事是痛苦的,否則不會說堅持,不是嗎?
你會說持續增長,不會說堅持增長。
你會說持續墮落,不會說堅持墮落。
堅持,強調意志上的堅定和自律,強調情感上的克服與對抗;而持續強調行動的連續和對結果的要求,無關我們的喜好和情緒。
堅持只是達到持續的階段性手段,而非目的。
2、行動要牢記目的,而非執著於手段
我們出於某種目的去做一件事情,通常要選取某種手段,執行某個動作,但時間一長做著做著,就侷限在手段和動作上了,忘記了我們原本的目的。更是忽略了我們選取那個手段、執行那個動作,一定是被當時的認知和條件所限制,環境變了,條件變了,矛盾變了,就必須要相應地變換手段和動作。
我們老大說過一句話:哪怕是做同樣一件事,也要變著法子做。
3、行動要符合規律,講求方法
符合規律,才能行之有效;講求方法,才能做得輕鬆。
痛苦就是痛苦,痛苦不是財富,對痛苦的反思才是財富。
失敗就是失敗,失敗不是財富,對失敗的反思才是財富。
所以,失敗與痛苦能不經歷,最好不要經歷。
真正掌握一種方法的關鍵,是理解方法背後的原理、或者邏輯,也就是使方法成為方法的東西。掌握了原理,我們不僅能更好地使用方法,還能結合自身的需要進行擴充套件,變型,將方法進行遷移。
方法是招術,原理是心法。
4、行動要指向根本,而非指向症狀
解決問題之根本的,是根本解,解決問題之表現的,是症狀解。
症狀解短期有效,長期有毒,飲鴆止渴;
根本解長期有效,成本更高,見效較慢。
現實中我們面臨的,往往不是正確的選擇,和錯誤的選擇,因為你既然知道是錯誤的,所以根本就不會去考慮。
我們面臨的往往是正確的選擇,和容易的選擇。正確的選擇是根本解,容易的選擇是症狀解。
正確的路往往難走。
重新認識“耐心”
1、耐心就是對自身認知與能力上的侷限的認識
我們對成功,尤其是快速成功有很大執念,但成功往往是那條難走的路,在一條難走的路上企圖速成,抄近道走捷徑,這難道不是一種妄念嗎?
這個妄念,或許是不能正確認識到自身在認知和能力上的侷限所導致。
2、耐心就是在與挫折、反覆的共存中前行
行動中不可能一帆風順,一路坦途,會遇到挫折,會出現反覆,只有學會與挫折與反覆共存,力求在此中前行。拉得越滿的弓越容易折,越堅硬的刀越容易斷。
放棄、崩盤往往在面臨挫折與反覆時出現,因為我們終於意識到我們雖有計劃,但世界另有計劃。
3、耐心就是不糾結於結果,注重分析和最佳化
結果一旦出現,就已成定局,糾結於這個結果不但無用,更會令我們糾纏於因此產生的某種情緒中,從而不能重新上路。
重要的是在結果中去分析原因,進而最佳化手段或者動作。雖然有時未免顯得過於理性,有些無情,但耐心不是苦口婆心,更不是悔恨與同情。
4、耐心就是不求全責備,能容人容錯
當我們具有某種知識的時,就會很難想象居然有人不懂這種知識;當我們掌握某種方法時,就很難理解怎麼能有人不會。這就是"知識的詛咒”,就是想當然認為別人應該和我一樣。
一旦陷入“知識的詛咒”而不自知,就會對身邊的家人,愛人,同事夥伴求全責備,不能容忍他人的不足和錯誤,更不會有耐心去幫助和指導。
彰顯自己的聰明和正確,雖然在那一刻能獲得快感,但長遠來說,難道不恰恰令自己與周圍人漸行漸遠麼?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