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因自然災害及多方面的原因,國家進入3年困難時期,全國人民都開始吃定量,如當時我國成年男性每月是28斤的糧食定量,而中學生因處於長身體的關鍵階段,每個月有30斤的糧食定量。但這個定量想吃飽是不可能的,只能勉強保證孩子們不至於太餓,而成年男性28斤的糧食定量是遠遠不足的,餓肚子是常有的事。
就連偉大的毛主席也給自己定下了不吃肉,不吃蛋,吃糧不超定量的規矩,而毛主席給自己定下的糧食定量比普通成年男性還少,只有26斤,中南海的其他國家領導人也參照毛主席的標準給自己定量,如周總理每月的糧食定量是24斤,劉少奇的定量最少,只有18斤,但他們都沒有絲毫怨言,始終堅持與人民同甘共苦。
在這種嚴格要求下,毛主席創造了一個記錄:1周沒有吃米飯,7個月沒吃過肉。30斤的定量都不夠中學生吃,可想而知,26斤的定量對於毛主席來說意味著什麼,更何況他的工作量又如此巨大。作為毛主席最親密的戰友,周總理勸毛主席:可以適當吃一點肉,更有力氣工作嘛,也為了國家。
但毛主席只用了一句話就讓周總理啞口無言,他問:你吃過嗎?
周總理沉默了,他的工作量不比毛主席小,但他同樣嚴格要求自己,跟毛主席一樣,已經幾個月沒見過葷腥了,經常是餓著肚子工作。即便後來困難時期過去了,國家經濟開始恢復,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毛主席與周總理依然保持著勤儉節約的生活作風。
然而1997年,中國銀行在清理賬目時發現了一筆“神秘”的存款,金額高達1.2萬英鎊,存款人姓名一欄赫然寫著3個字:周恩來。存款日期是1967年,根據當時的匯率,大約為8萬多元人民幣,在那個年代可以說是一筆毫無爭議鉅款——月薪也不過400元,他怎麼會有這樣一筆鉅款存在銀行?難道說,周總理拿了公家的錢存銀行當“私房錢”?
這個念頭剛剛冒出,就迅速被工作人員掐滅了,莫說是銀行工作人員,就是任何一個普通人,也不會相信偉大無私的周總理會把公家的錢存在自己的名下,周總理為國家和人民的無私奉獻早已深深刻在了每個人的心裡,不需要再向任何人證明。
那麼這筆高達8萬元鉅款,為何會出現在周總理的名下?是有人故意為之,還是銀行的賬目除了差錯,周總理知不知道這件事,其背後還有什麼故事嗎?
時間回到1940年,英國倫敦的中國銀行裡有一位名叫多莉的工作人員,她除了日常的出納工作外,還負責給在這裡工作的中國海員發工資,辦匯款。由於這些海員都是受國民政府管理的,他們大多也上行下效地染上了吃喝嫖賭的惡習。
一向勤儉節約的多莉非常看不慣這些海員把用命賺來的錢拿去賭博,為了幫他們改掉惡習,多莉勸說這些人只要不再聚眾賭博,她就幫助他們儘可能減少匯款手續費,久而久之,多莉得到了這些海員們發自內心的尊重。
只是,國民政府的腐敗超出了多莉的想象,官員們竟然將手伸到了紅十字會在銀行設立的抗戰募捐箱。多莉不能理解,前線抗戰的將士們正在與侵略者浴血奮戰,這些官員卻在暗中盜取募捐款項,完全不管國家正處於危難,也不在意前線流血犧牲的將士們。
為阻止這一罪惡行為,多莉自作主張將募捐箱放到銀行的櫃檯下,這是國民政府的官員們手伸不到的地方,如此一來,這些捐款就能透過正規渠道,真正作用到抗戰事業上。然而,貪不到錢的國民黨官員,竟然汙衊多莉私藏捐款箱,要求銀行將其開除。
就在這關鍵的時刻,與多莉一起工作的同事劉本昆勇敢站了出來,向銀行說明了事情的原委,證明了多莉的清白,這才勉強保住多莉沒有被開除。此事之後,多莉被劉本昆身上的正義與勇敢深深吸引,不久後他們就開始交往,並於1949年在眾人的見證下結婚,自此多莉給自己娶了一箇中國名字:劉道蕊。
此時已是解放戰爭的收尾階段,國民黨兵敗如山倒,敗逃臺灣指日可待,但在離開前,他們想方設法將國內的金銀財寶搬到臺灣,包括各大銀行裡的外匯,坐落在倫敦的中國銀行也不例外,這裡的外匯成了雙方爭奪的焦點。
早已對腐敗的國民政府失望透頂的劉本昆組織了5個人,在倫敦的另一家銀行開設了一個秘密賬戶,將大量的銀行外匯存在那裡,並規定這個賬戶必須至少有5個人中的其中1人簽字才能使用。就這樣,一筆數額巨大的外匯被保護起來,並在之後交由我黨。
隨著倫敦的中國銀行被我黨接管,這裡的工作氛圍也煥然一新,員工之間人人平等,再也沒有上級壓迫下級的情況出現。1953年,劉本昆夫婦受邀回國參觀,祖國的變化給劉本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更加明白西方國家對於我黨的宣傳都是惡意的虛假抹黑,真實的共產黨是真心實意為人民服務的。也是從這時起,劉本昆萌生了回國的想法,他要為祖國的建設儘自己的一份力量。
此時的新中國,雖然經濟,科學,工業等各方面都在蓬勃發展,但因連年的戰爭,導致國家依然貧弱,物資匱乏,百廢待興。反觀英國,作為曾經的“日不落帝國”,從二戰的泥潭中走出後,沒過多久就恢復了大量國力,民眾的生活條件優渥,國內經濟穩定發展,在國際上也有很高的政治地位。
劉本昆此時已是銀行的管理層,夫妻二人都收入不菲,有房有車,過著富足的生活,他們的孩子也進入了貴族學校學習。但即便如此,劉本昆放棄英國國籍,回國建設的想法卻越來越強烈。尤其是的抗美援朝的勝利,極大提升了每一位海外國人的信心,劉本昆決定放棄倫敦優渥的生活條件,舉家回到祖國。
但回國之路並沒有他想象中那麼順暢,劉本昆的妻子劉道蕊雖然完全支援丈夫的決定,但她的家人卻非常反對,他們一同據理力爭。而英國政府的刻意為難,也讓劉本昆回國的日子一拖再拖,最終在我國大使館的多次交涉下,劉道蕊的英國國籍才被登出,直到1967年,劉本昆夫婦二人才辦理好一切手續,終於可以如願以償的回到故土。
出發前,劉本昆來不及處理家產,只能廉價變賣掉所有財物,共湊的1.2萬英鎊,他們夫妻二人沒有任何商量就一致決定將這筆錢捐給祖國,支援國家的建設。只是,因他們並不知道該透過什麼渠道將這筆錢上交給國家,2人商議後決定,直接把這1.2萬英鎊寄給他們最信任的周總理本人,這樣就能保證這筆錢一定會用在國家建設上。然而,他們的如意算盤還是落空了,只因為他們低估了周總理的高貴品質。
1967年當週總理收到一封匿名信件,裡面有1.2萬英鎊和收件人周恩來的名字,以及一張紙條,上面只寫了一句話:捐獻給國家,支援國家建設。這封信件讓所有人都摸不著頭腦,如果是主動義捐,至少也要留下名字呀,到底是哪位同志思想覺悟這麼高,將這筆鉅款主動上交給國家,卻不留下自己的名字。
最終周總理拍板決定:精神可嘉,雖是主動上交給國家,但這是個人財產,國家不能收。於是周總理將這筆錢暫存到中國銀行,等到查清寄信人,再原封不動地返還。
從這樣的決定也能看出周總理的崇高品質,即便貴為全國的總理,他也不會私自處置別人的財產,更不會把這筆“來歷不明”的捐款直接上交國庫。只是想要查清這筆錢的主人並不容易,周總理便將這1.2萬英鎊交由中國銀行保管,待查清寄信人後,再還給對方,於是這筆錢就這樣以周總理的名義在中國銀行“存”了30年,直到此次審計才發現。
經過多方打聽,筆鉅款的主人劉本昆夫婦的事蹟重現人們眼前,此時他們已是中國銀行的幹部,也是我黨黨員——自回國後他們就進入中國銀行工作,為祖國的經濟建設用盡自己畢生所學,並通過了組織的考驗,在年近古稀的年紀光榮入黨。
透過計算匯率和30年的利息相加,1997年這筆鉅款的數額為46萬7千元,但當銀行把這筆錢送到劉本昆夫婦手裡時,他們無論如何也不肯要,並表示:是周總理的高貴品質影響了我們,如果把自己的個人所得全部用於享受,那麼這樣的人生沒有任何意義。
最終,中國銀行將這筆錢設立成一個基金,用來激勵那些為銀行工作有突出貢獻的人,時至今日,這筆錢依然發揮著作用。新中國從一窮二白髮展成如今的工業大國,離不開無數像劉本昆夫婦這樣的愛國者,正是他們的無私奉獻,才有如今強大的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