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媒體報道稱:11月6日韓國駐日大使姜昌一等相關人士出席了在日本長崎和平公園設立的“韓國人原爆犧牲者慰靈碑”揭幕儀式。該紀念碑旨在於紀念二戰期間長崎原子彈轟炸中死去的朝鮮半島勞工。二戰期間日本一方面深陷中國戰場無法自拔,另一方面又在太平洋上與美、英等國展開激戰,同時日本還在為與北方的蘇聯作戰而準備著。這種多線的格局導致日本的人力資源捉襟見肘。
日本得不得將大量青壯年送上戰場去當炮灰。在這種背景下日本能用於國內生產的勞動力已相當有限。日本為彌補國內勞動力的不足開始從朝鮮半島、中國臺灣、中國東北等佔領區強徵勞工。早在30年代日本就在朝鮮那些被日本控制的礦山、工廠透過《朝鮮勞動移人限制方計》開始集團和大規模使用朝鮮的勞工。2017年韓國根據日本在朝鮮半島強徵勞工的史實拍攝了電影《軍艦島》。
整個二戰期間日本在朝鮮半島強徵了百萬勞工。這其中有一半左右最終長眠於日本。死在日本的朝鮮勞工中有一部分正是死於廣島、長崎的原子彈事件。其實死於廣島、長崎原子彈事件的同樣有中國人:1931年至1945年十四年間日本在中國先後強徵勞工超過一千萬人。1945年戰爭結束前夕有1000多名中國勞工被強制安排在長崎縣內的崎戶、鹿町等4個煤礦裡勞動。長崎遭到原子彈轟炸時有32名中國勞工不幸遇難。
在廣島、長崎原子彈事件死亡的除了當地人和來自中國、朝鮮半島的勞工外也有來自蘇、美、英等國的戰俘。原子彈在廣島爆炸時有12名美軍戰俘被關押在距爆炸中心約400米的憲兵隊監獄,還有8名美軍被關押在日本第2軍司令部所在地廣島古城的軍營內。這些人中只有23歲的拉爾夫·尼爾和19歲的諾曼德·布里塞特跳進糞坑躲過了烈焰和衝擊波,不過僥倖躲過一劫的兩人也因為核輻射在1945年8月19日死去。
美國在決定向廣島、長崎投擲原子彈時其實很清楚此舉在打擊日本的同時勢必會造成部分盟軍戰俘以及來自中國、朝鮮的勞工傷亡。1945年的日本帝國其實已是強弩之末:日本國內經濟已完全處於滿負荷運轉,人力資源已近枯竭,幾乎所有具備作戰能力的成年男性都被徵召,國內留下的盡是一班老弱婦孺。事實上明眼人都能看出來戰爭打到這份上離日本投降已只剩下時間問題了。
那麼美國為什麼在這種情況下仍要向廣島、長崎投擲原子彈呢?這首先是因為日本國內仍有相當一部分頑固的軍國主義分子仍在試圖負隅頑抗。這時日本還有496.5萬陸軍正規軍和為數更多的準軍事預備役。準備進行本土決戰的數萬日軍進入了九州島和本州島的防禦陣地。老人、婦女和兒童也被訓練使用手榴彈、刀劍和長矛,他們甚至準備在身上綁上炸藥包,鑽到美軍坦克底下引爆。
直到1945年7月16日之前美國的戰略規劃仍是立足於登陸日本本土進行戰略決戰併為此而制訂了詳細的“沒落行動”計劃。這一計劃具體又細分為奧林匹克行動和小王冠行動:前者1945年11月1日實施,目標是佔領九州島南部約三分之一左右的領土,使之與已經佔領的沖繩成為下一步進攻的主要基地;後者計劃於1946年5月1日實施,其目標直指迫近東京的關東平原。
這一計劃預計將動用250萬美軍部隊並預計將付出150萬美軍官兵傷亡的代價,這已超過美軍在歐洲戰場的傷亡總數。在美國的政治體制下過大的傷亡會直接影響選民對政府支援程度,所以美國是一個對戰爭傷亡極為敏感的國家。美國為儘可能減少對日決戰的傷亡試圖尋求蘇聯方面的援助。在1945年2月4日至11日召開的雅爾塔會議上蘇聯與美、英等國達成約定:蘇聯將在對德戰爭結束後2—3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
美國為藉助蘇聯等盟國的力量還曾制訂過類似於德國那樣的分割槽佔領日本的方案:北海道以及本州島東北部的青森、巖手、秋田等地預定為蘇聯佔領區;關東地區、近畿地區以及本州島中部地區預定為美國佔領區;鳥取、島根、岡山、廣島、山口等地以及九州預定為英國佔領區;四國島預定為中國佔領區。此外大阪府預定為中、英共管;東京都預定為四國共管。
與此同時蘇聯又提出了維持外蒙古的現狀;庫頁島南部及鄰近島嶼交還蘇聯;大連商港國際化;蘇聯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蘇、中共同經營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千島群島交予蘇聯等一系列條件。美國認為答應這些條件對蘇聯讓步太多,可有求於人的美國還是同意了蘇聯的要求。這時日本的戰敗實際上只是一個時間問題,而美國和蘇聯都已意識到對方已成為自己在戰後最大的競爭對手。
儘管有求於人的美國在雅爾塔會議上勉強同意了蘇聯提出的條件,可實際上美國一直覺得自己對蘇聯讓步太多。1945年7月16日美國在新墨西哥州成功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正是這一事件促使美國下決心改變原來的作戰計劃。如果向日本投擲原子彈固然會造成一部分盟軍戰俘、中國勞工、朝鮮勞工的傷亡,可站在美國的立場上看卻可以因此減少上百萬美軍官兵的傷亡。
況且美軍也無法在日本投降之前解救出日本境內的盟軍戰俘、中國勞工、朝鮮勞工。即使只用常規武器與日本作戰也同樣可能造成日本境內的盟軍戰俘、中國勞工、朝鮮勞工傷亡。用幾十上百名戰俘、勞工的誤傷換取己方上百萬官兵傷亡的減少並不會影響美國政府在國內的支援率。另一方面美國其實也希望透過向日本投擲原子彈將蘇聯排除在戰後對日佔領的行動之外。
儘管這時美國和蘇聯在名義上仍是共同對抗日本法西斯的同盟國,可實際上日後美蘇冷戰的跡象在這時已若影若現。美國自然不希望在戰後將會成為自己對手的蘇聯所得太多。美國之所以執意向日本投擲原子彈其實也是為了儘早終結日本的問題,從而避免蘇聯因介入對日作戰而得到更多的利益。無論美國是否投擲原子彈都不會改變日本投降的結果,但投擲原子彈可以加速戰爭結束的程序從而遏制蘇聯的進一步行動。
由此可見美國之所以決定投擲原子彈其實是出於自身戰略利益的決定,不過美國在投擲原子彈以前還是最後進行了一下爭取:美國在1945年8月6日向廣島投擲原子彈以前曾向當地空投了6300多萬傳單告知了美軍即將在當地投擲原子彈的訊息。美國這麼做既是為了儘可能減少原子彈可能對日本平民造成的傷害,也是為了儘可能減少因投擲原子彈對盟軍戰俘、中國勞工、朝鮮勞工造成誤傷。
美國向當地空投的傳單上清楚寫著:一、請仔細閱讀這些可能會保住你自身或親友性命的資訊。在接下來的幾天裡背面所標示的城市將會被美國的炸彈所炸燬。二、這些城市都有軍事設施和製造軍用品的工廠,所以我們決定要摧毀軍事集團的工具以儘快結束這場無意義的戰爭。三、美國發動戰爭的物件並不是日本人民,而是奴役無辜民眾的日本軍團。
如果日本方面在收到美國的警告後能及時疏散民眾,那麼也許廣島原子彈事件就不會造成那麼嚴重的平民傷亡了。可這時的日本統治者依然心存僥倖:儘管他們也聽說過原子彈巨大的破壞力,可在沒實際親眼見證之前畢竟缺乏直觀印象。當時日本統治者仍在瘋狂叫囂著所謂“一億玉碎”的口號。並沒把美國的原子彈威脅當回事的日本當局沒對民眾進行任何疏散。
1945年8月6日美國飛行員保羅·提貝茲駕駛B-29超級空中堡壘轟炸機埃諾拉·蓋伊號在日本廣島上空投下了代號“小男孩”的原子彈。這是核武器在人類歷史上的首次實戰使用。廣島核爆的瞬間造成了七萬人死亡、七萬人受傷。按理說當美國在廣島投下第一顆原子彈後日本就該有覺悟了。當美國將長崎鎖定為下一個原子彈轟炸物件時空投了更多的提醒日本民眾撤離的傳單。
可這次日本方面仍舊無動於衷,因此再次造成了大規模的損失。廣島核爆三天後美軍在日本長崎投下代號為“胖子”的原子彈造成四萬人當場死亡。為什麼日本在見識過廣島核爆的威力後仍沒對美國的警告引起重視呢?其實日本是在賭美國可能是在虛張聲勢。廣島核爆時不少日本高官甚至認為美國只有這一顆原子彈。日本方面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呢?這是因為鈾濃縮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是極其困難的。
二戰時期德國、日本的原子彈研發計劃其實是早於美國的。1939年物理學家恩里科·費密和愛因斯坦一同向美國報告:德國科學家已掌握了鈾的原子裂變技術,而這恰恰是製造原子彈的第一步。正是在愛因斯坦等人的倡議下美國才於1942年6月開始啟動了曼哈頓計劃。相比之下日本陸軍部在1941年就開始了製造原子彈的“仁計劃”,日本海軍部也在1942年開始了製造原子彈的“F計劃”。
日本原子彈研發計劃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製造原子彈的原料——鈾礦。當時日本人為尋找鈾礦幾乎把日本本土及日本佔領區翻了個底朝天。日本經過多方努力之後終於在福島附近找到了鈾礦。然而主持“仁計劃”的仁科教授在開採過程中提交的報告提到:以日本當前的水平及條件只能每天分離出1毫克鈾235,而要想湊滿製造原子彈所需的10公斤的量需要數萬年時間。
日本顯然不可能等那麼久,於是就向盟友德國尋求幫助。1943年德國曾派一艘潛艇運送一噸鈾礦石前往日本,然而提前得知這一情報的美軍在馬六甲海峽設伏擊沉了這艘潛艇。自己的產能無法滿足原子彈的研發條件,而德國方面的外援一時間又指望不上,所以日本的原子彈研發計劃在後期實際上處於停滯狀態。日本的原子彈研發計劃後來儘管停滯了下來,但日本在研製過程中多少也體會到了鈾濃縮的難度。
原子彈對1945年的美國也是一種剛研發出來的全新武器。事實上當時美國手裡也沒多少原子彈,不過也並非像日本所猜測的那樣只有一顆。當時美國一共就造出了三顆原子彈:1945年7月16日在新墨西哥州試爆了一顆,剩下的兩顆就是1945年8月6日投擲在廣島的“小男孩”和1945年8月9日投擲在長崎的“胖子”。廣島核爆時日本方面鑑於鈾濃縮的難度猜測美國手中只有這一顆原子彈。
之後美國所散發的關於將在長崎投擲原子彈的傳單則被日本方面視為虛張聲勢的威脅恫嚇。這時日本高層已意識到戰敗只是時間問題了,可他們仍寄希望於通過當時尚未對日宣戰的蘇聯從中調停而得以較為體面地結束戰爭。可就在廣島核爆後兩天蘇聯對日宣戰,中國的抗日武裝力量也已發起戰略反攻。已陷入四面楚歌的日本對關於原子彈、蘇聯參戰等訊息在國內都執行了嚴格的封鎖。
廣島核爆發生後包括長崎在內的日本其他地區的人並不知道廣島事件的真相。日本政府不僅沒及時疏散民眾,反而聲稱民眾撿到的美軍傳單是敵方的虛假宣傳。這時的日本實際上是抱著一種僥倖心態在賭美國手中已沒原子彈了,然而1945年8月9日發生在長崎的原子彈事件使日本當局這種僥倖心理被打破了。日本方面並不知道投擲在長崎的原子彈已是當時美國手中最後一顆原子彈了。
儘管日本方面憑藉自己的原子彈研發計劃中對鈾濃縮難度的體驗也多少能猜到美國手中的原子彈不會太多,可這個不多究竟是一枚呢?兩枚呢?還是三四枚呢?如果美國手中要是還有原子彈會不會把下一顆投在東京呢?美國方面當時也確實利用了這種資訊上的不對稱威脅要繼續向日本扔原子彈。最終日本方面在內外交困的壓力下不得不於1945年8月15日宣佈投降。
現在日本在國際上總是用發生在廣島、長崎的原子彈事件把自己打扮成二戰的受害者。1945年發生在廣島、長崎的原子彈事件毫無疑問的確是一起悲劇事件:在這一事件中不幸罹難的人中既有支援過日本對外侵略擴張的狂熱人士,也有當時正被關押在監獄中的日共反戰同盟的成員,還有被日本帝國主義強行抓來的盟軍戰俘、中國勞工、朝鮮勞工。問題是造成這一悲劇事件的始作俑者是誰呢?
日本方面不是不能提廣島、長崎的原子彈事件,而是日本方面在提這一事件前必須先明確戰爭責任問題。德國在反思二戰時同樣會提到戰爭對德國人民的傷害,但這是建立在對自身戰爭責任的承擔基礎上的,所以當年被德國侵略過的法國、波蘭、俄羅斯等國能重新接納德國。然而日本方面提到廣島、長崎的原子彈事件卻是為了推卸自己的戰爭責任問題,這是導致日本不被中、韓等亞洲鄰國所接納的根本原因。
韓國這次大張旗鼓紀念長崎原子彈爆炸事件中罹難的朝鮮半島勞工卻引起了日本右翼媒體的炮轟。那麼難道說照日方的邏輯只有被原子彈炸死的日本人的命才精貴嗎?難道朝鮮人、中國人的命就不是命嗎?最令日本右翼媒體坐不住的是這次韓國在紀念碑上所寫的“戰爭末期違背本人意願被作為勞工和士兵徵用、動員並轉移至長崎的(朝鮮半島)同胞眾多”等話語直接戳中了日本在二戰期間強徵勞工的老底。
事實上二戰期間蒙受日本侵略之苦的又何止是韓國呢?日本人也沒少在中國的土地上殺人放火、姦淫婦女、強徵勞工、掠奪文物。怎麼日本人可以口口聲聲把廣島、長崎的原子彈事件掛在嘴邊,而中國人、韓國人要紀念一下自己的死難者就成了問題呢?如果日本不能在戰爭責任的問題上像德國那樣旗幟鮮明地予以承認,那麼在這種前提下去討論戰爭對日本民眾的傷害其實相當於在變相推卸戰爭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