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雙11”鳴金收兵了,
印象中:
幾秒成交額破10億、
幾分幾秒成交額破100億、
第1小時以X元打破紀錄……
各大平臺喜報式的實時成交額,突然不見了;
口水戰,
熬夜攻略,
快遞爆倉……
似乎也“偃旗息鼓”了。
自2009年誕生至今,
“雙11”走過了13個年頭。
早期的“數”驚四座,
展現了我們巨大的消費潛力和市場空間,
慢慢地,
流量見頂,平臺之間“卷”了;
崇拜資料,演變成為數字遊戲;
人們還發現,
跨期集中消費,未必代表真實需求增長;
使用者困於規則,消費體驗倒是越來越差。
先看看一些網友對“雙11”的看法:
追求的是簡潔明瞭、高效實惠,
不會再為了一點小便宜而熬夜,
花費大量時間成本,
影響工作和生活狀態,
更何況還不一定便宜。
可惜“雙11”的很多套路與這種需求背道而馳。
“巨惠特賣”“全年最低”“限時搶購”“爆款秒殺”,
低價宣傳迷霧重重,
預售、紅包、滿減、優惠券,
促銷規則設計複雜,
營銷類垃圾簡訊集中爆發,
一些商家的促銷價格與平時並無差別,甚至可能是全年最貴
……
亂花漸欲迷人眼,
想“佔便宜”反被割。
很多消費者懷念起當年“單純”的“雙11”,
真金白銀的優惠,沒有紅包、滿減,簡單直接,
通宵達旦點到手發麻依然精神亢奮,
今昔對比,不禁大呼:“雙11”,你變了!
活動少了新鮮感,
新的玩法夾雜著不真誠的套路,
這與成交額壓力傳導不無關係,
平臺拋棄“數字崇拜”,
也是在給自己“解套”。
各類名頭的促銷活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再加上自我拉長戰線讓11月11日的稀缺性不再,
消費者越來越“審美疲勞”。
過了這個村還有別的店,
錯過今天,還有明天,
每一天都是“雙11”。
消費理念的流變,
能從更深層次決定消費行為。
如今,消費群體無論在消費偏好和支付習慣上,
都有了很大變化——
個性消費需求,漸漸取代大量標品的囤貨;
消費升級需求,人們更加註重品質和體驗;
“消費主義逆行者”看來,他們還關注內心平衡,來控制物慾。
“低價折扣”難以再是最重要的消費決策因子。
從外因來看,
相關政策正向規範電商平臺健康發展,
例如,“先提價後打折”、虛構原價等違法促銷,
例如,虛假交易、刷單炒信、虛假評價等不正當競爭……
這有利於更高質量資料的生成。
另外,“短影片+直播”帶來的模式之變,
讓天天都是“雙11”成為可能,
衝擊著原先的消費市場格局。
平臺也得調整適應消費市場升級趨勢,
最佳化購物體驗,構建健康的商業生態,
努力從“數字崇拜”走向“內涵發展”。
綜合來看,
低價策略打破了原有價格體系,
流量和收入從左口袋到右口袋,
這只是流量的重新聚合和分發,
並沒有從供給側提高消費質量,
在一片“紅海”的存量廝殺中,
造節模式難免遇到發展的瓶頸。
來源: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