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長在農村,常聽老人們說,他們那一代人,大半輩子都是土裡刨食,有時候幹累了,也會有些暢想:哪天一鋤頭挖出塊金疙瘩,才算是熬出頭了。
這樣的夢,我也無數次做過。雖然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但每逢放假趕上農忙的時候,就愛做這種夢。後來,學了考古,在發掘現場窩在探方里掘土的時候,也會想著挖到“寶”。當然,如今希望挖到的“寶”,已不再是年少時期盼的“金疙瘩”,而是具有歷史研究價值的重要文物,也可以說是大家常說的“國寶”。
其實,在一些文物大省,在農民勞作或是工人施工時,發現一些重要考古線索,或是挖出一些國寶級的文物,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不過,要說最具有轟動性影響的,還當屬2003年初陝西眉縣楊家村窖藏青銅器群的意外發現。
楊家村青銅器窖藏出土時情況
2003年1月19日,陝西已是寒風凜冽,但楊家村還有幾個漢子,仍像往常一樣,重複著經年累月的勞動:刨土、裝車,然後運到磚場。這一天,在村後崖上幹活的,共有五個人,分別是王寧賢、王明鎖、王拉乾、王勤寧和張勤輝。由於幹活兒賣力,他們常常揮汗如雨,穿得反而不多,顯得十分健碩。
大概在下午四點多,正在掄钁頭的王拉乾,差點摔了個趔趄。當他卯足力氣掄下去後,土崖上突然被砸出個洞。原本堅固結實的土堆,竟被鑿空了,這令眼前幾個漢子充滿了好奇。
這是個啥洞?這洞裡又有啥?
強烈的好奇心,使得他們按奈不住,在洞口趴著瞄來瞄去,試圖一探究竟。
藉著西垂的日光,在黑洞的暗處,隱約散發著些許綠光。沉默片刻後,他們馬上意識到:挖到寶貝了!
博物館展廳復原的楊家村青銅窖藏發現地點
楊家村一帶,早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就已經出土過兩次青銅器,地點就在他們取土的村子後的土崖。因此,多年來,村民們一直傳說,土崖下還埋著“大寶貝”。因此,當王拉乾挖出這個洞後,他們便下意識地猜測,可能與“寶藏”有關。
當大體確認土洞裡有青銅器後,在場的幾個村民陷入了沉默。
他們五個,雖然靠種地和在磚場幹活養家餬口,但也清楚像青銅器這種寶貝,肯定是價值不菲,可能比自己幾輩子賺的錢都多。況且,此時已至初冬,村裡很少有人到土崖一帶走動,他們挖到寶貝的事,旁人肯定難以發現。
不過,五位村民很快又陷入了矛盾。
作為文物大省之一的陝西,在政策宣傳和思想教育方面,做得十分到位。而當地民風淳樸,對國家的文物政策也相當擁護。儘管很多村民並不清楚某件文物的具體研究價值,但他們始終牢記著一點——發現文物一定要第一時間向有關部門通報。
幾個人在土崖下琢磨了一會兒,彼此看了看,眼神由之前的驚喜、矛盾,變得堅毅、果決。而灑在他們身上的夕陽,也變得愈發耀眼。
“這個事兒,關鍵是保密!決不能聲張!否則,一旦被壞人知道了,一通哄搶,咱們幾個可守不住!”王寧賢率先打破了沉默,指出一定要先保密,以便守住國寶。
王寧賢
此後,他們經過商議,由王寧賢回家打電話,上報文物部門,其他四人原地守護國寶,並作適當掩蓋。
大家商量好後,留守的幾人,先用浮土遮蓋了下洞口,然後守在土崖下;王寧賢則一路跑回家中,向寶雞市文物局上報了相關情況。
寶雞市文物局值班員接到訊息後,隨即與眉縣文物部門聯絡,以便迅速派人處置。
當天下午6點左右,眉縣文化館的劉懷君帶領工作人員抵達現場。
眉縣文化館的工作人員,先對現場進行了觀察,然後一面向上級彙報,一面擴大洞口,進一步瞭解情況。
隨著洞口越挖越大,劉懷君的心也開始怦怦直跳。憑著多年的工作經驗,他意識到,這個土洞中的文物意義重大,可能是一次非常重要的發現。
楊家村遺址
可是,“上面來人了”的訊息,很快不脛而走。當村民們看著小汽車開往村后土崖,便紛紛跑去看熱鬧。隨著聚集的人越來越多,劉懷君的警惕性也越來越強。
雖然村民們民風淳樸,可在陝西探寶、尋寶的文物販子和盜墓者也很多,萬一走漏風聲,緊靠著身邊的幾位同志和善良的村民,很可能難以應對。於是,劉懷君當即撥打了110報警電話,請求公安部門予以配合,以保障國寶的安全。
北方的冬季,晝短夜長。由於發掘現場位於村后土崖,缺乏電力和照明設施,受地勢影響,小汽車又開不到現場,無法利用汽車燈光照明,這使得發掘工作進展十分緩慢。
與此同時,夜幕的降臨,也使得文物工作者們更加擔心,萬一不法分子組織暴徒實施盜搶,有可能形勢很難控制。
關鍵時刻,王寧賢等五位配合發掘和維持秩序的村民,想出瞭解決方式——他們從村裡找到了一個電壓逆變器,將由拖拉機產生的直流電電壓升高,以點亮白熾燈!
這樣一來,靠著拖拉機、逆變器和白熾燈,現場有了照明,工作的進度也加快了。
楊家村青銅器窖藏發掘過程
與此同時,得到訊息後即驅車前往現場的寶雞市文物局局長張潤堂,也率領專家抵達發掘現場,參與清理工作。
經過大家的努力,終於連夜完成了對青銅窖藏的清理工作,共清理出了27件青銅器!
為了保障文物的安全,考古人員未敢懈怠,又連夜將這批文物運到了眉縣文化館;1月24日,這批國寶被送往寶雞青銅器博物館,得到了更妥善的儲存和收藏。國寶終於安全!
1月28日,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專家李學勤、李伯謙兩位先生以及業內專家心情激動地前往寶雞,對這批新出土的青銅器進行了鑑定。專家們一致認為:
“楊家村窖藏青銅器的主人名叫‘逨’,是中國西周後期周宣王時期主管林業的官員,這27件青銅器分別鑄於周宣王四十二年和四十三年,非常珍貴,是21世紀初中國最重大的考古發現。”
李學勤先生
當年2月,國家文物局向中央報送的《文物要情》第3期,刊載了“陝西省寶雞市眉縣發現西周青銅器窖藏”一文。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嵐清讀後,作出了重要批示:
“西周青銅器已屬曠世國寶,有兩千字銘文更屬寶中之寶,對文物和歷史都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要妥為藏處。”——摘錄自《寶雞年鑑》2004
當時,對楊家村青銅器的研究,尚剛剛開始。但國家領導人已深有遠見地意識到,這批新發現的西周青銅器窖藏,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後續的研究表明,李嵐清副總理的批示,相當準確並極具前瞻性。
為了更好地鑑定和研究這批文物,併為籌備日後的展覽工作,寶雞博物館還特意請了上海市博物館的馬承源、陳佩芬和濮茅左三位先生予以指導。
馬承源先生
當時,三位上博的青銅器大家中,馬承源先生已76歲高齡,陳佩芬先生也已69歲,可他們均對這批國寶所震撼、吸引,甚至在抵達寶雞後,即連夜開展工作,對青銅器中的逨盤、四十二年逨鼎、四十三年逨鼎銘文進行了考釋。
逨盤
經過專家們的鑑定和研究,楊家村青銅器窖藏的意義可謂非凡!其中,最為重要的學術價值,便是:“第一次出土完整記錄周王朝從文王到厲王以及宣王的名號、位次和有關時間的青銅器,是記錄周王最多的一次發現”。
如果換一種更為容易被大家理解的表述,那就是:楊家村青銅器窖藏所發現的銘文,基本證實了《史記》對西周世系的記載是準確的,或稱,這次發現證實了西周為信史!
中華民族有五千餘年的文明史,這是我們尤為驕傲與自豪的。可是,一些西方學者,則對中國是否存在夏朝,甚至西周歷史的可信性表示質疑。即便我們的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已從多個維度論證了三代歷史的可信性,但多年來各種質疑之聲也並未真正消失。而楊家村西周青銅器窖藏的出土,無可辯駁地告訴世人,正史中所記載的西周歷史,是絕對可信的!
楊家村青銅器窖藏發掘過程
由此可見,無論給予這次考古發現多高的評價,都不為過!而楊家村青銅器窖藏出土的訊息傳出後,學術界可謂轟動!
與此同時,當初守護國寶有功的五位農民,也受到了應有的褒獎!
2003年3月4日,陝西省文物局、寶雞市政府和眉縣縣政府,在楊家村召開了會議,對在相關有功人員和單位進行嘉獎、表彰。會議決定,共獎勵有功村民和單位20萬元,其中王寧賢等五位護寶有功的村民,共獲得十萬元獎金,即每人獲得獎金二萬元。12月26日,上述五位村民,又被評為全國“年度傑出文化人物”。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五位村民中,王寧賢還是位殘疾人士。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單霽翔,還於2003年3月9日晚專門設宴款待了五位村民,並在王寧賢的殘疾證上,莊重地寫下了“國家珍貴文物保護功臣”的簽字,並屬上了“國家文物局單霽翔2003.3.9”的簽名及日期。
王寧賢
在籌備展覽的過程中,寶雞市文物局還特意花費300元徵集了王拉乾的槐木把鐵钁,並將它與楊家村青銅器一併展覽。如今,這把簽有五位村民名字的工具,成為了重大歷史事件的見證者,向世人展示。
王寧賢、王明鎖、王拉乾、王勤寧和張勤輝五位村民,在勞動期間發現國寶,但他們並未據為己有,而是毅然上報文物部門,並積極參與文物保護工作,此事成為一段美談。當省、市、縣作出嘉獎和表彰後,楊家村採用了最樸實、最熱鬧的歡慶儀式——連唱五天大戲!
轉眼間,距楊家村青銅窖藏的出土,已過十八個年頭,但五位村民守護國寶的故事,則始終感動和激勵著每一個人!比起每人兩萬元的獎金,“年度傑出文化人物”的稱號,或許是更具價值的表彰!
這些面朝黃土的西北漢子,本身並沒有讀過太多書,但他們對文物的敬畏之心和對民族歷史的拳拳之情,卻令人動容!時任陝西省文物局局長的張延皓,曾經如此評價:“農民自覺愛護文物的行動,與發現國寶本身有著同等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