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我是呆子姐,在我還是學生的時候,暑假裡一開啟電視,就會看到兩部不斷重播的電視劇,一部是《還珠格格》,還有一部就是《西遊記》。可以說,六小齡童扮演的齊天大聖,是我成長軌跡中,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超人。
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地接觸到其他影視劇作品和相關書籍,孫悟空對我來說,早已不在是簡簡單單的臉譜化形象,他變得血肉豐滿起來,那這一期節目呢,呆子想用一個不一樣的視角,帶大家重新認他!從古至今,“西遊文化”其實有很多概念。例如元代的雜劇,吳承恩的小說,六小齡童的電視劇,以及歷史上真實的玄奘西行之路。“孫悟空”這一角色也形態各異。
在元代楊景賢《西遊記》雜劇劇本里,孫悟空不但有妻子,還專門偷取仙桃仙衣取悅夫人。而在吳承恩的小說《西遊記》裡,孫悟空長得醜,還吃人,書中《第三十六回》這樣寫道,寶林寺的僧官看到他:真個是生得醜陋:七高八低孤拐臉,兩隻黃眼睛,一個磕額頭;獠牙往外生,就像屬螃蟹的,肉在裡面,骨在外面。還有《第二十七回》行者笑道:是否,你那裡認的!老孫在水簾洞裡做妖魔時,若想人肉吃,便是這等。或變金銀,或變女色。有那等痴心的,愛上我,我就迷他到洞裡,或蒸或煮;吃不了,還要晾乾了防天陰!
事實上,六小齡童演繹的孫悟空並不符合原著裡的描述,他的表演固然精彩,但也只是他詮釋孫悟空的一種方式。
除此之外,孫悟空還有第二種形象,就是以周星馳為代表的“妖猴兒”。《大話西遊》這部1995年上映的電影,開創了一種屬於年輕人的西遊文化。至尊寶和紫霞仙子的戀情悲劇更是延續到扮演者周星馳和朱茵本人身上,讓影迷們為之遺憾惋惜。
之後,熒幕上湧現出了許多周星馳的模仿者,只是很可惜,他們成功借鑑了周星馳的表象,卻忽略了《大話西遊》的核心。不過,這當中有一個後繼者極為成功,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他是一本小說,由他改編的電影前不久剛上映,沒錯,就是《悟空傳》,2000年首發,被譽為網路第一書。
也許每個人出生的時候都以為這世界只為他一個人而存在,當他發現自己錯的時候,他便開始長大。這是我讀完這本書之後,最喜歡的一句話。
《悟空傳》所描述的,悲哀深入骨髓的西遊。這裡的孫悟空,是妖族的救世主,他被眾妖給予厚望,企圖顛覆天庭的獨裁,最後,革命失敗了。孫悟空被套上緊箍咒,花果山被蕩平,曾經的自然仙境,淪為人間地獄。
它的作者今何在認為,他所寫的才是最真實的西遊,是一個關於一群人在路上尋找當年失去的理想的故事,而不是打打妖怪說說笑話那樣平庸的改編作品。對此,我並不完全認同。《悟空傳》和吳承恩的《西遊記》是兩回事兒,但並不妨礙他美猴王的塑造。
我認為《大話西遊》也好,《悟空傳》也罷,還有前幾年上映的電影《大聖歸來》,這些作品之所以能成功,不是因為它符合原著,也不是因為顛覆西遊,而是因為,它們讓人感到悲哀。而這悲哀,都是由一種原因所起:無力,現實的無力。
《大話西遊》裡至尊寶必須做出抉擇:親眼看著愛人死去,自己無能為力。戴上金箍,立地成佛。從此不能在愛。想得到嗎?先放下吧,放下所有。《悟空傳》裡,這個抉擇更為殘酷:愛人被殺,理想破滅,花果山被蕩平,戴上金箍,忘記一切,成為沒有靈魂的佛像。就如同叔本華的那句悲觀主義--人生實如鐘擺,在痛苦和倦怠之間徘徊。無論你選擇任何途徑,終會遊向同一宿命。而在《大聖歸來》裡,孫悟空壓根沒有選擇權,他像個廢物,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江流兒被殺。
《大聖歸來》和《大話西遊》的結尾簡直如出一轍。江流兒和紫霞仙子被妖怪所殺,於是孫悟空在悲憤中歇斯底里,把妖怪撕成了碎片。化悲憤為能量,是戲劇創作者慣用的技巧。每到此刻,我們就會產生強烈的共鳴,為什麼?
其實每一步成功的作品,都會有一個普通的共性-表達出人類的內心願望。生活中,我們習慣並厭倦了自己的無能為力,總幻想能有那麼一瞬間,自己突然獲得超能力把一切都改變了。美國的漫威電影,就把這種幻想搬到熒幕上。超級英雄們無所不能,分分鐘改變世界。而更深層次的超級英雄角色塑造,是把幻想和現實結合起來,讓超級英雄身上有了真實的人性印記。他們如同我們一樣,愛恨嗔痴,對許多事情力所不能及。
小時候,我喜歡孫悟空,是因為他上天入地無所不能,長大了,我喜歡孫悟空,更多的是因為,我看到了他的悲情,看到他的無能為力。也正是因為他的無能為力,他血肉模糊的頑強抗爭,才會使我熱淚盈眶。
正如悲觀主義者尼采所說,“那些沒有消滅你的東西,終將使你變得強大”。
我是生活中處處充滿無奈,但仍努力活著的呆子姐,我們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