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村釋出研報警告,伴隨著全球能源價格飆漲,能源價格對於糧食價格的溢位效應正越來越明顯。考慮到全球農業現代化的大背景下,明年全球糧價可能面臨進一步的上行壓力。
如果糧食價格飆漲,新興市場經濟體,尤其是低收入的經濟體將面臨食品價格進一步飆升的風險。
在央行方面,食品價格上漲可能導致明年通脹意外大幅上揚,這可能導致各國央行不得不提前採取行動,以應對市場通脹預期的上升。
疫情放大了全球糧食供需緊張
野村分析師表示,早在新冠疫情爆發前,全球糧食供需就處於非常緊張的狀態。
在需求方面,隨著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增長,當地消費者正在食用更“昂貴”的蛋白食品(如肉類、乳製品和海鮮)。這對全球糧食產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平均需要3公斤穀物才能生產1公斤肉類。
在供應方面,全球變暖增加了嚴重乾旱和洪水的發生的頻率,降低全球糧食產量。而新興市場農業生產率低、城市化和工業化對土地的需求競爭以及水資源短缺和動植物疾病的蔓延也對糧食生產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
新冠疫情的爆發則加劇了全球糧食供需的不平衡。
因疫情影響而頒佈的跨境旅行限制正擾亂許多農場對於季節性員工的需求,加劇糧食生產領域的勞動力短缺。
而疫情對於供應鏈的干擾使得農產品進入市場更加複雜:由於餐館、酒店的關閉(大宗批發),農民需要重新調整供應鏈,以滿足目前更加普遍的網上下單送貨工作(零售批發)。但這種轉換需要時間,與此同時,大量新鮮農產品不得不被銷燬。
油價的上漲也在背後推波助瀾
能源價格的上漲則開始推高全球糧食生產成本。
野村表示,在農業現代化的大背景下,糧食生產更加依賴機械、灌溉系統、運輸和冷藏,所有這些都增加了糧食價格對更高能源成本的敏感性。
與此同時,化肥的生產(糧食生產的最大成本之一)也高度依賴原石油化工體系。以氨水(生產化肥的關鍵原料)為例,去年的夏天的單價大約為100美元/噸,現在則接近1000美元/噸。
如果全球糧價明年上漲15%會發生什麼?
野村認為,如果明年全球糧食飆漲15%的極端情況發生,將在兩方面對全球通脹預期產生影響。
首先,全球糧食飆漲15%可能引發整體通脹預期上升,並有可能推高工資水平。
其次,不斷上漲的食品價格可能會減少家庭可用於購買其他商品和服務的實際可支配收入。
與能源類似,食品價格需求相對缺乏彈性。這意味著食品價格飆漲不太可能造成食品購買量的減少,而是更有可能擠壓非必須品的消費。這將減少家庭可用於購買其他商品和服務的實際可支配收入。最終可能打擊消費者信心並放緩經濟需求,從而給中期通脹前景帶來下行壓力,而不是上行壓力。各國央行需要密切關注哪種影響會在未來佔據主導地位。
歐央行可能陷入困境
野村警告,如果糧食價格飆漲,新興市場經濟體,尤其是低收入的經濟體,最可能面臨食品價格進一步飆升的風險。
在發達經濟體中,野村認為食品價格的上漲加上其他各種影響通脹的衝擊,可能會讓歐洲央行陷入困境。
與目前市場普遍預期的歐元區到2022年底通脹率維持2%不同,野村測算認為,考慮到食品在地區CPI指數佔比較高,15%的食品價格衝擊可能導致整體CPI通脹率超過4%。
考慮到屆時歐洲央行可能已經結束PEPP,這可能會顯著推高歐元區的升息預期。
至於英國央行和美聯儲,考慮到食品在CPI指數中佔比較低,這可能不是一個大問題。但即便如此,15%的食品價格衝擊會使英國和美國的總體CPI較目前預測水平進一步提高1.5個百分點。
美聯儲等央行將作何反應?
目前包括美聯儲在內的發達市場央行官員依然堅持“通脹只是暫時”的觀點,認為能源和食品價格上漲是暫時的,不會對央行的政策決策產生影響。
但對於消費者而言,雜貨店的食品價格和加油站的汽油價格上漲的壓力是真實可見的。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持續高漲可能導致短期通脹預期與長期通脹預期的脫鉤,這將逼迫央行採取行動。
野村同時指出,目前能源價格飆升現在已經很好地納入了通脹預測,但能源價格飆升對食品價格可能產生的溢位效應卻很少被提及。
換句話說,相對於原油精煉能源產品,整個市場實際上並不清楚較高的投入成本對最終消費食品價格的影響。
食品價格上漲可能導致明年通脹意外大幅上揚,這可能導致各國央行不得不再次上調預期,並應對市場對未來通脹上升的預期。
本文來自華爾街見聞,歡迎下載APP檢視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