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是人體的一種正常生理現象,在人體睡著後,所有的軀體運動活動停止、肌肉變的鬆弛、意識消失、新陳代謝下降,在此期間,除了維持機體最基本的生命活動以外的能量消耗都會停止。適當的睡眠是最好的休息,既是維護健康和體力的基礎,也是取得高度生產能力的保證。
顯然,睡眠質量的優劣直接關係到我們每個人的身體健康和工作生活質量,我們知道,人的一生有大約1/3的時間都處於睡眠狀態,相比更多的睡眠時間,提高睡眠質量才是保證精力更好的途徑。
根據《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2019年的一篇文獻指出,透過採用壓力感知量表、睡眠質量問卷、正性負性情緒量表、多維社會支援量表對2806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研其睡眠質量及其相關影響因素,最後得到的結論是降低壓力感知與負性情緒、提高社會支援,有利於改善大學生睡眠質量。
法則一:降低壓力感知
從心理學角度看,壓力是心理壓力源和心理壓力反應共同構成的一種認知和行為體驗過程,可能來源於近期的工作,生活。比如,對現在的工作狀態不滿意或者領導同事間處理不好人際關係等,或者生活中遇到巨大變故或者面臨艱難選擇等等。
在夜深人靜時,壓力感的巨大存在會阻礙你入睡,大腦會不自覺的去應對壓力,導致失眠或睡不安穩,從而影響睡眠質量。改善的方法是降低自己對壓力的感知能力,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不同人身上造成的影響不同,面對壓力,可以採取運動、冥想、飲食解壓等方法舒緩自己的精神壓力,才不會讓壓力影響自己的正常生活。
法則二:減少負性情緒
心理學上把焦慮、緊張、憤怒、沮喪、悲傷、痛苦等情緒統稱為負性情緒(negative emotion),有時又稱為負面情緒。在負性情緒積攢較多時,人們通常會變得低落,心情跌宕起伏難以平靜,無法入睡。透過減少負性情緒的影響,使自己睡前處於一個情緒平穩的狀態,有利於睡眠質量的提高。
法則三:提高社會支援
依據社會支援理論的觀點,一個人所擁有的社會支援網路越強大,就能夠越好地應對各種來自環境的挑戰。個人所擁有的資源又可以分為個人資源和社會資源。個人資源包括個人的自我功能和應對能力,後者是指個人社會網路中的廣度和網路中的人所能提供的社會支援功能的程度。提高自己的社會支援,可以提高個人安全感,進而提高睡眠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