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五晚上,坐在辦公室裡寫了一週稿子,我打算下班後去中山公園散散步、放空一下。中山公園是上海為數不多會24小時開放的公園,不過以我的經驗,九點左右,門口跳廣場舞的阿姨們組團離開後,公園就會恢復寧靜。
但那天的情況有些不同,當我靠近那塊常去的大草坪的時候,突然聽到了一陣喧鬧。
走近一看,原來是一群人在草坪上玩飛盤。晚上十一點,興奮的年輕人和在空中滑行的飛盤,這個略有些詭異的畫面迅速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是什麼讓他們在半夜還不願放下飛盤迴家?這項運動真的這麼容易讓人著迷嗎?在疑惑與好奇心的驅使之下,我決定加入他們。
作為一名散步愛好者,我已經在中山公園裡圍觀過好幾次飛盤局。跟大多數人一樣,從前的我每次經過,都會在心裡默默想:這不是給狗狗玩的遊戲嗎,能有什麼難度呢?
真正體驗過一次以後,我才發現自己大錯特錯。要扔出一個平穩滑行的盤,比想象中難太多了。
剛開始時,每一個自信滿滿扔出的盤,最終都會不出所料地偏離航線,和設想的落點相差十萬八千里。我不禁在心中發出天問:難道我的運動能力連狗狗都不如嗎?
嘗試了幾次之後,我大概掌握了一些基本技巧,不過扔出的盤仍然在空中飛得顫顫巍巍,隨時都會有“提前墜機”的風險。小呆跟我描述的各種高難度的接拋方式,在我這裡簡直就是天方夜譚了。
“我覺得你可能需要一個更專業的教練。”小呆在跟我玩了幾局之後,真誠地給了我這個建議。
我的朋友Jes,一個去年入坑飛盤的運動達人告訴我,這也正是飛盤吸引了大量年輕人的原因之一:看似毫無門檻,但其實想要扔出一個完美的盤卻並不容易。而且飛盤的接拋盤姿勢豐富多樣,每次能帶給參與者新鮮感,Jes將這種感覺形容為“跳一跳都能夠到的挑戰”。
新興運動的另一個好處是,就算玩得很爛,也不會太尷尬,畢竟場上大部分人都是新手。小呆雖然對我的運動能力有些無奈,不過在結束的時候他還是熱情地鼓勵我多去訓練一下,並告訴我自己在一個月以前也是這麼菜。
Coco組建友友飛盤俱樂部的初衷就是為了給更多新手一個愛上飛盤的機會。去年年底,在一個老手局上,剛學了飛盤兩週的她在比賽過程中傳丟了一個關鍵的盤,Coco覺得自己耽誤了隊友,便不敢再上場。比賽結束之後,Coco萌生了組建一個新手俱樂部的想法,讓像自己一樣的人可以聚在一起訓練、比賽。
“我們隊裡沒有那種玩了很多年的人,加入我們不需要你有多厲害,大家的水平都是差不多的,這樣在場上誰也不會有心理壓力。就算這個盤傳丟了,也不是因為你玩得不好,而是我們這次配合不好。”
等到了競技階段,飛盤作為團隊運動又會帶給參與者很強的集體榮譽感與成就感。小呆在玩飛盤時最享受的瞬間便是在努力之下,讓自己團隊能夠有機會得分。
“比如一個長盤飛出去,一段平穩的滑行之後,正好落在我想要的位置,我方隊員因此得分;或者是我在追逐飛盤的過程中,飛撲出去把盤接住得分,這是我最享受和嚮往的。”
一個足球場或是一塊大草坪上,一塊直徑25釐米左右、重量不超過150g的飛盤,在一群男男女女之間進行投擲和傳遞。大家穿著寬鬆休閒的運動服,嘴裡叫著“nice try”或是“nice catch”,臉上無不帶著興奮的神情,這是你在上海與北京的飛盤局上最容易看到的場景。
飛盤禁止身體接觸,才讓“男女混賽”成為了一種可能,而這也是許多愛好者提到飛盤區別於籃球、足球等運動的地方。作為一名資深運動愛好者,Bada C在玩飛盤之前堅持跑步6年、做瑜伽3年,但這兩項運動都不太需要和其他人互動,也不會和別人產生聯結。
“飛盤是混合賽制,你的對手不只有女生,還有男生,所以很容易激發你的腎上腺素,讓你非常亢奮。另一方面,相比於足球籃球,飛盤的規則十分簡單,要參與進來的門檻並不高。”
低門檻為飛盤帶來了很強的社交屬性,在推廣飛盤的過程中,Kuba見證了許多友情與愛情的誕生,自己也因此交到了許多好朋友。
“那你在玩飛盤的過程中有交到新朋友嗎?”我問小呆。
“有啊,你不就是嗎?”聽到這個答案,我似乎明白了飛盤場上的社交到底有多簡單。
聊完實實在在的好處,大多數飛盤愛好者都會畫風一轉,開始與我談起“飛盤精神”的獨特魅力。出乎我意料的是,作為一項競技運動,就算是在正式比賽中,飛盤也並不需要裁判的存在。
我起初擔心這樣的設定會造成規則混亂、引發對手之間的糾紛,但對於飛盤愛好者們來說,這顯然是這項運動的魅力源泉。由於沒有裁判的存在,運動員既需要自己牢記並遵守規則,也需要透過溝通與交流來化解誤會與矛盾。
“飛盤精神給人的這些約束,不光會影響運動員在賽場上的表現,也會影響我們的生活態度。我們在生活中也會更誠實、更尊重別人,所以如果我有孩子,我也會願意讓他學習飛盤。”Coco說。
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玩飛盤的?又是什麼吸引你持續玩下去?玩了十幾分鍾以後,我將自己滿腹的疑問拋給站在我對面的小呆。
小呆絕對算是飛盤運動中的新手,儘管他拋和接的動作都已經有模有樣,還能教我一些基礎的動作,但他玩飛盤的時間僅僅只有一個月,這個答案稍微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和大多數飛盤愛好者一樣,小呆是被朋友帶著進入這項運動的。一旦玩了一次之後,小呆發現在上海其實有非常多的飛盤俱樂部可以選擇,而他們的進入門檻都不高。
小呆的困擾在於,飛盤在上海的熱度每天都在上漲,要搶到一個週末飛盤局的位置變得越來越不容易。聊天過程中,他推給我一個新手訓練局的報名連結,而就在他尋找連結並分享給我的幾分鐘裡,這個剛釋出的活動已經被報滿了。
有著十一年飛盤經驗的Kuba,上海Yonseed飛盤俱樂部的主理人,有著完全不同的入坑體驗。2010年時,國內還沒有飛盤俱樂部,他費了很大勁才找到一個qq群,裡面聚集的都是喜歡飛盤的在華外國人。在Kuba的觀念裡,直到去年飛盤都還是一項十分小眾的運動,週末如果想組一個局來推廣飛盤,他需要從很早就開始遊說自己的朋友,要湊夠20個人都很困難。
情況從今年4、5月份開始變化,許多人開始主動來加入Kuba所在的飛盤俱樂部,打聽怎麼樣才能參加訓練、比賽。現在Yonseed俱樂部每週會開兩到三場飛盤局,每場三十個人,但仍然供不應求。
“今年我們不需要太努力地去宣傳飛盤是什麼,已經有很多人帶著好奇想主動參與,這是一個很明顯的變化。從組織者的角度來說,(現在的)場地是很難約的,因為它需要一個足球場,而足球又是比較熱門、大眾的運動,所以場地不好搶。”
品牌同樣嗅到了飛盤的熱度,Nike 最近在影片號釋出了兩則影片,都跟飛盤運動有關;阿迪達斯今年和上海的 YONSEED 飛盤俱樂部出了一款聯名產品,還和潮流媒體一起,辦了一場相關活動。
“我們跟一些運動、戶外、露營品牌都做了一些合作,這也意味著飛盤慢慢地從一個純粹的體育專案變成了一種都市文化。我一直希望飛盤可以結合戶外文化、結合潮流屬性、結合很多生活的元素,所以我一直在努力讓它破圈。”Kuba說。
不過在聊到飛盤的未來發展趨勢時,好幾位愛好者都表示並不是十分樂觀。Coco覺得飛盤如今的火爆很可能只是因為大家的新鮮感,但飛盤作為一個非奧專案,很難獲得國家層面的支援和推廣,所以要維持熱度並不容易。
另一位飛盤愛好者Bada C 則覺得飛盤要實現真正的破圈,在硬體條件上就會遇到很大的阻礙。“現實因素就是北京和上海並沒有那麼多草坪、場館,還需要俱樂部來約時間、場地、組織參與者。(飛盤)能擴張到什麼規模,還是取決於場地之類的硬性條件,這需要一定的培養階段。”
我關於飛盤運動的另一個疑問則是,國內大城市這樣多,為什麼獨獨上海的飛盤愛好者尤其多呢?在我們採訪到的五位飛盤愛好者中,只有Coco來自北京,其餘四位都來自上海。如果你在小紅書上搜索“飛盤”,能看到的大多數分享也都定位在上海。
“社群文化”是大多數愛好者認為上海能夠成為飛盤發展中心的原因。大多數參與飛盤運動的新人都是被自己同樣熱愛運動的朋友帶領著來參與這項運動,許多原本就在騎行、跑者俱樂部裡,被俱樂部裡的同好介紹來玩飛盤的。一傳十、十傳百,自然而然地在城市中帶動起了一股潮流。
在Jes看來,和北京相比,上海的城市規劃讓大家更容易聚集在一起玩,也更加容易形成一個穩定的社群團體。“大家住的、玩的地方基本都在車程半小時之內,一群有相同愛好的人其實在城市的各個角落都會碰到。”
Jes覺得飛盤僅僅是上海繁榮發展的社群文化的一個切面,更重要的是,不管你喜歡什麼樣的風格、有多麼小眾的愛好,上海都可以提供給你表達自己、尋找同好的機會。
“最明顯的是音樂,喜歡不同音樂的人展現出的外部氣質是完全不一樣的,這也導致他們在選擇餐廳、咖啡廳的時候也會有自己的趣味,這其實是由社群文化帶動的一種生活方式,而上海能給你提供各種不同的風格。”
而上海獨有的城市氣質也為飛盤這項運動帶來了一些改變,Kuba提到,自己有時將活動照片上傳到ins上,許多國外的愛好者都會對飛盤與潮流、時尚的結合感到十分吃驚。
“在國外,飛盤是偏競技體育運動的,他們突然發現上海的飛盤運動和潮流結合在了一起,一些很懂傳達、很時尚的人開始玩飛盤。上海在世界範圍內,在整個飛盤運動的發展史上,都是有很多價值的,我們一起重新定義了這項運動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由於上海的年輕人一向更樂於追逐時髦,城市戶外運動的風也最先吹到了這裡。Jes提到,在飛盤以外,現在許多上海年輕人還在積極嘗試騎行、攀巖、划槳等戶外運動方式。
“因為上海就是一箇中產人群的聚集地,所以一旦有什麼東西是新的,是能夠代表他們身份認同感的,他們都會去嘗試。飛盤雖然門檻低,但是你先參與了,就會有一種先人一等的快感。這其實也是上海的好處,因為你在這裡可以接收到很多新鮮的文化。”
和我聊完天,Jes便騎上自己的單車,不一會兒就消失在靜安寺的車流之中。在城市中騎行,這是她最近迷上的運動方式。
坦白來說,儘管帶著搞清楚“飛盤為什麼能火起來”的疑問去玩了一次飛盤,並且與多位飛盤愛好者進行了深度交流,我也沒能完全搞明白這項運動為什麼能快速火遍年輕人的社交圈。到最後我只能感嘆一句:在上海,全中國小布爾喬亞濃度最高的地方,什麼樣的小眾愛好,都有成為爆款的潛力。
採訪:Echo&Scarlett
撰文&編輯:Echo
部分圖片來源受訪者
其餘來源視覺中國
花10萬買一盆綠植的年輕人,有點瘋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