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段影片,把我逗樂了。
這個是一段媽媽學女兒慢動作出門把娃逼哭的影片,引發了網友關注。
媽媽說,由於女兒上學總是磨磨蹭蹭,忍不下去的媽媽決定“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在孩子準備出門上學時,也假裝穿脫衣服好幾次,女兒直接急哭了。
經過測試,確實有效果。
第二天早晨,女兒在吃飯的時候就催著媽媽抓緊準備。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我們必須會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每一個小孩的成長都經歷了一個不斷迭代的過程,需要時間來養成。
不要害怕孩子有缺點,怕的是我們找不到方法。
01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換位思考,有時候會見奇效。
我的小孩兒上小學的時候,班上有幾個男生特別調皮,課堂上不遵守紀律,吃飯時也破壞秩序,搞得老師很是頭疼。
為此,班主任想了一個辦法,就是讓學生自我管理,讓班幹部輪流值班。
首先規定了班幹部的管理許可權,並賦予了他們處罰的權利。
這個辦法收到了奇效,威風的班幹部充分行使權利,自己琢磨辦法去管理。
尤其是孩子們自己知道他們都有什麼小花招,管理起來更有針對性。
經過一段時間的管理,班上的秩序大為改善,老師在與不在都一個樣。
特別是遇到了兩個調皮的男生,是班上的兩頭“倔牛”,家長都很頭疼。
於是老師讓這兩個同學參與管理,賦予了他們一定的權利和責任,他們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的調動。
角色的互換,讓調皮的男生有了切身的感受,責任感得到了充分的激發。
後來的效果自然顯而易見,不僅僅這兩個調皮的男生成了小模範,更帶動了整個班級秩序的有序改觀。
這是心理學中的海格力斯效應 ,發揮好會收到極佳的效果。
馬克思說過,我們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你只有用愛來交換愛,用信任來交換信任。
托爾斯泰認為,要把自己體驗到的感情傳達給別人,而使別人為這感情所感染,也體驗到這些感情。
02保持動機。
成功大師陳安之說過,所有成功的人都擁有強烈的動機,擁有堅強的意志,一定會去做一些別人不願意去做、不敢去做或不屑於去做的事情。
強化動機理論認為,強化是形成學習和鞏固學習的重要條件。
正強化和負強化都有增強學習動機的作用。
如適當的表揚和獎勵,透過正強化達到激勵的目標。
而適當的批評是透過負強化去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
老師和家長是強化學生動機的重要力量。
首先,要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
其次,要鼓勵和幫助學生建立目標,激發他們的內生動力,變被動學為主動學。
第三,要讓學生樹立積極樂觀的學習態度,正確對待結果和得失,保持持續的狀態。
第四,要正確的運用獎懲機制,有效激發和維持動機。
在此基礎上,要對孩子進行積極的反饋和讚譽。
孩子更希望得到家長的認可和小朋友的崇拜,這也是保持他們內生動機的一個重要因素。
03好習慣養成。
陶行知認為,教育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
理論家徐岫茹說,培養習慣有利於“知行合一”的實現。
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養成習慣才能把認知轉化實際行動,成為真正的品質;
第二,習慣培養的過程,既是道德實踐的過程,也是道德再認知的過程。
而古人習慣養成的事例值得孩子們學習:
晉代的祖逖青年時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國,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
他廣泛閱讀書籍,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
在24歲的時,有人推薦他去做官,他沒答應,仍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好友劉琨一同擔任司州主簿。不僅常常同床而臥,而且還有著共同的理想: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
一次,半夜祖在夢中聽到雞鳴聲,他把劉叫醒,對他說:“咱們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同意。
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年復一年,從未間斷。
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受到帝王的欣賞。
祖被封為鎮西將軍,劉做了都督,實現了他們報國的願望。
要學會用21天養成法等辦法去引導和培養孩子養成好習慣。
要讓孩子自己學會規劃時間,透過溝通讓他找到自己的節奏,按他喜歡的節奏去吃飯睡覺做作業等,家長起到監督作用即可。
在吃飯的問題上,首先要控制日常的零食,其次要規定吃飯的時間。
對於吃飯磨蹭的孩子,即便是沒有吃完,時間一到直接給他倒掉。
在做作業的問題上,可以利用蕃茄鐘的模式,不搞疲勞戰。
而是在規定的短時間內,高效率的完成任務,然後休息一會兒,重新開始新的任務。
家長要控制好環境和氛圍,比如關掉電視,自己安心看書不玩手機等。
第四,家長首先要改變自己。
家長是孩子效仿的榜樣,要想讓孩子變得好,自己首先要變好。
要善於學習,改變自己的認知。
如果你不會教育孩子,肯定是你的認知不夠。
就好像你不會開飛機,就認為它不好駕馭一樣,其實是你沒有去學習。
而孩子有那麼多的問題,大部分的原因都在家長身上,因為好多家長除了嘮叨而並沒有什麼科學的方法。
為了孩子的改變,從現在開始,改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