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軍世】機槍和榴彈炮是在一戰中應用最為成熟的裝備,相比較於戰機發展的迅猛,直到二戰前仍只有少數人理解坦克在戰場上的真正意義,而機槍和炮群的作用已經在一戰中顯現得非常明顯了,這一點其實從各國陸軍機槍的裝備數量和編制的變化中就可以看出端倪。
一戰英軍的機槍排:從0到4挺機槍,再到被撤銷
一戰前的歐洲軍隊都沒有大量裝備機槍,英國軍隊在開戰前,一個步兵營下轄4個步槍連(每連4個排),另有一個裝備了兩挺機槍的機槍分隊,相當於一個營只有2挺機槍,其餘所有人員全部都是步槍手,不過在一戰開始後,各國軍隊都發現,面對密集的步兵隊形,擁有綿密火力的重機槍,是壓制對方最有效的武器之一。
1915年4-5月的第二次依普爾戰役中,加拿大軍隊的一個小隊,僅用1挺機槍,就成功阻止了德軍對己方陣線的包抄,其使用的是的7.7毫米柯爾特-勃朗寧M895型機槍,射速可以達到每分鐘450發,比較特別的是:M895型機槍在射擊時,如果離地面太近,槓桿便會進入到泥土中,因此被稱為“土豆挖掘機”。
在1915年時,英軍步兵營級編制下轄的機槍排,增加到了4挺維克斯重機槍,機槍排編制為30人,指揮員為1名中尉,下轄上士、下士、通訊員各1人,司機2人,另有士兵24人;此時的機槍排火力很強大,以1挺機槍每分鐘600發的射速來計算,一個機槍排4挺機槍火力全開,每分鐘就可以打出2400發彈藥,這對於進攻的密集步兵隊形而言,相當於“彈雨”一樣了。
到1915年末時,英軍將各步兵營中的機槍排撤銷,抽出組成了擁有16挺機槍的機槍連,歸屬步兵旅級編制下轄,到了1918年時,英軍將個步兵旅中的機槍連抽出,由4個機槍連(每連16挺機槍)組成了機槍營,機槍營歸師級編制直屬。
“瘋狂”的機槍連:10挺機槍連射12小時,無故障射擊100萬發子彈
英軍在一戰時代的機槍主要為劉易斯輕機槍和維克斯重機槍,1915年時,劉易斯輕機槍成為了英軍的制式輕機槍,並廣泛裝備了英聯邦國家軍隊,劉易斯輕機槍全長1283毫米,槍管長666毫米,空槍重11.8公斤,發射0.303英寸SAA型彈藥,使用47發或97發彈盤供彈,槍身上方的圓形彈鼓以及粗大的散熱筒包裹的槍管,是其主要特徵。
在1916年的索姆河戰役後,英軍調整了步兵排的編制,增加了輕機槍分隊,還有比較重要的一點是,全排人員都要會使用劉易斯輕機槍,另外還要會使用槍榴彈,到一戰末期,英軍的步兵營僅僅是劉易斯輕機槍,就有高達36挺。
而維克斯機槍是一戰中英軍重要的直射重火力,其前身為馬克沁機槍,於馬克沁進行了相關的修改並大幅減輕了重量,1912年定型,由英國後來的“維克斯-馬克沁聯合公司”生產,該機槍也被稱呼為維克斯-馬克沁機槍,其全槍重15公斤(含冷卻水18.2公斤),全槍長1156毫米,槍管長724毫米,使用彈鏈供彈,該槍的可靠性非常高。
在1918年內進攻海伍德的戰鬥中,英軍用10挺威克斯機槍連續射擊了12個小時,共發射了100萬發子彈,期間每挺機槍換過10次槍管,累計換了100次,不過到戰鬥結束,平均每挺機槍發射了10萬發子彈,但是沒有一挺機槍啞火,相當於實現了12小時的無故障連續射擊。
而維克斯機槍在英軍中服役了數十年,直到二戰時代,英軍依舊在使用這種雖然老舊,但是還是很可靠的機槍。
來自俊赫君的胡說:英軍軍官的轉輪手槍,容易“稀碎”
一戰中,英軍配發了多種轉輪手槍,如0.32英寸口徑(8.1毫米)的韋伯利“鬥牛犬”轉輪手槍,0.455英寸(約11.5毫米)的韋伯利-斯科特Mk-IV轉輪手槍,還有一種同樣是0.455英寸口徑的韋伯利-福斯伯裡轉輪手槍,這一種由背部折開時,進行再裝填的轉輪手槍,同時其還有一個特別的設計:自動轉輪手槍。
與普通的轉輪手槍不同,韋伯利-福斯伯裡是利用火藥的後坐力來實現復位動作的,這在彈匣供彈的自動手槍中很常見,但是在轉輪手槍中是非常稀罕的,另外,該槍也是當時轉輪手槍中,極少數帶手動保險的。
不過,該槍的活動部件過多,槍身上半部分也是可滑動的,很容易遇到雨雪泥沙等雜物就無法擊發的情況,這樣的可靠性很不“友好”,更要命的是:該槍很容易發生解體,還美怎麼使用就“稀碎”了,這十分尷尬,在1915年時該槍多次發生這類情況,隨後就停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