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國人是信基督教的,但他們根本不知道還有天主教,甚至連自己教派講的是什麼內容也不是很清楚,純粹就是覺得大家每週聚在一起很開心,有個事幹挺好的,不空虛也不寂寞,都有點把它當成一個社交場所了。
新教原名叫“誓反教”,誓死反抗拉丁羅馬教之意,傳到中國之後覺得這個名字非常不妥,遂改名為“基督教”,其教派有三大派和七大派的說法,在其之下還有3000多種乃至更多,其中主要派別為:
路德派(信義宗),主要分佈在德國北部、北歐和北美,崇尚廉儉,工作人員名字叫“牧師”;
加爾文教(歸正宗),主要分佈在法國、英國及北美等地,崇尚廉儉,是世界傳播較廣和影響較大的一派,工作人員名字叫“長老”,所以也稱長老會;
聖公會(安立甘宗),屬於英格蘭國教,主要分佈在英國及北美等地,它在新教和天主教之間保持中立,所以保留了較深的天主教的痕跡,工作人員名字叫“司鐸”及“主教”;
浸信會(浸禮宗),由當年英國一些底層人員跑到北美建立而成,它的典型特徵就是反對給嬰兒洗禮,而是等到長大成人理解人生意義之後再泡入水中進行洗禮,在國內也叫“浸禮”;
衛斯理派(循道宗),從聖公會分離出來,也是由當年英國的落魄人員流浪北美創立而成,這些清教徒們的思維更傳統也更固執,如今是北美第一大派別。
在天主教眼裡,基督新教並不是與天主教同根生,而是分裂出去的一個逆子。
當年拉丁羅馬教從其“功德庫”裡拿出紙質贖罪劵在歐洲底層人員中出售,對他們宣傳購買贖罪劵就可以免除罪罰,後來形成了一種聚斂財富的行為。中世紀的歐洲是一部黑暗的歷史,二十幾代歐洲人購買了四五百年的贖罪劵,最終一部分覺悟高的人站出來反對,比如德意志人馬丁路德等中低層人員,於是分裂出新教。
被新教徒砸了飯碗的天主教自然是非常生氣,更重要是天主教徒們不願意承認自己花了那麼多錢買的贖罪劵僅僅只是一張廢紙。信徒數量基本恆定不變,一方的信徒多了,另一方的信徒就少了,新教徒分裂教派,斷人財路,如同殺人父母,搶人生意,遠勝國仇家恨,天主教怎麼可能好好與其和平共處呢?
隨著教派的分裂,引起了三十年宗教戰爭,主要發生在今天的德國境內,直接讓當年的德意志人減員38%左右,在波美拉尼亞到黑森地區、符騰堡和勃蘭登堡地區,人口死亡率高達50%至75%,遠比二戰期間德意志軍民22%的死亡率要高多了。
今天的西方人富裕了,他們會平心靜氣地坐下來喝喝咖啡聊聊過往那一段不堪回首的歲月,但仍會為兩派之間的許多不同而爭辯;
雙方最關鍵的分歧點在於:是否相信羅馬教會,天主教把教會和聖經視為最高權威,而新教僅僅是把聖經視為最高權威,表明了兩派之間既有相同點,也具有極其尖銳的矛盾點。
天主教會的教宗、主教、神父對新教牧師們的生活方式頗有微詞,因為天主教信奉獨身生活,新教則是可以結婚過世俗生活;天主教不可以設定女神甫職位,女性只能成為修女,而新教裡可以有女牧師一職;
新教徒從起家到發家的這幾百年時間裡,他們天生具有抨擊天主教生活方式的秉性,抨擊天主教的禁慾主義,所以在英國、荷蘭及德法部分地區流行各類的開放文化,隨著新教徒走向世界各地,延伸出來的拜金主義及享樂主義在現代社會尤為盛行;
同時也能看到非常矛盾的一面,新教徒受羅馬教會剝削幾百年,實在是難以忘懷那段苦日子,以至於在今天的德國、荷蘭、北歐等地,又能看到許多民眾具有非常節儉的性格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