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版權歸新華社及相關記者所有,著作權歸今日頭條作者“集影閣”所有。備註也引用於新華社,具有一定歷史價值,略有刪減。媒體類平臺需本人同意後方可轉載!
編輯不易,君若喜歡打個賞!
臨沂縣冊山公社埝頭大隊1980年種棉花發了財,年終人均分配214元,一下子改變了貧困面貌。
山東兗石鐵路修到臨沂。圖為建設中的臨沂客貨站一角。
臨沂地區外貿局1986年提供資金20萬元,幫助沂水縣新民官莊鄉三個貧困村發展畜牧業,一年收入10萬元。這是臨沂地區外貿局扶貧工作組幹部、畜產技術員李宏(左)在大崮峪村正在教農民飼養員觀察蘭狐發情情況。
臨沂市羅莊鎮1988年工農業總產值人均達到1000多元。自1983年以來,這個鎮共投資770萬元新建和改建31所小學校舍和5所中學校舍。全鎮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8%以上,初中教育基本普及。
郯城縣
郯城縣工藝美術廠用本地的琅琊草編制草帽、草藍等上百個花色品種,出口到日本、美國等34個國家和地區,每年為國家創匯215萬美元。
為了克服選拔使用於部只憑少數人說了算的弊端,郯城縣制訂了一套考察任免幹部的新制度,由群眾參與考評、推薦幹部。1987年下半年以來這個縣共提拔了125名副科級以上幹部,對9名測評中得分低、政績平平的幹部降了職。
郯城縣委書記張傳林(右)在馬莊村向農民瞭解化肥供應到戶的情況。
莒南縣
莒南縣全縣已建起16個農民石雕廠,出口石獅、石兔等200多種石雕,預計1986年可創匯40多萬美元。圖為柳溝鄉王家大莊村的石匠在精心雕刻。
莒南縣因地制宜擴大蘋果樹種植面積,由原來的6000多畝發展到1987年的2.5萬畝,總產達3000多萬公斤。圖為文疃鎮專業承包戶正在分裝蘋果,準備外運。
沂水縣
原濟南部隊某師直政科科長周祿,離職回到山東老家——沂水縣周家官莊大隊落戶,已與當地群眾度過十二個同勞動、共甘苦的春秋。周祿帶領社員修建了四座小水庫和塘壩,植樹400多萬株,建起了果園。
沂水縣扶貧工作組積極推廣“活拔鵝鴨毛絨”新技術 1987年 時盤棋攝
青島市對口支援沂蒙山區沂水和沂南縣,兩年來派出上千名幹部和技術人員到兩縣考察指導,並代培技術人員一千多名,援助專案一百多個,使兩縣增加產值4千多萬元。
沂南縣
沂南縣孫祖鄉中心小學副校長李相情1950年身背揹包步行400多里來到沂蒙山區的孟良崮山下從教。37年來他與愛人袁士敏一起克服了種種困難,搞好教學,為發展沂蒙山區的教育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1986年李相情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袁士敏也被沂南縣評為優秀教師。
沂南縣磚埠鄉90歲高齡的孫蘭修,自退休後堅持義務行醫,每天接待患者20餘人。1986年,她被山東省婦聯授予“三八紅旗手”稱號,成為山東省年齡最大的“三八紅旗手”。
1988年新年前夕,沂南縣辛集鄉張家屯村的趙永蘭、趙長彩等五位女青年聯合起來主動退還定婚彩禮,並向全縣女青年發出移風易俗、婚事新辦的倡議書。
蒙陰縣
蒙陰縣縣委書記張懷三(左前)在桃墟公社和生產隊幹部一起商量更好地實行專業承包、聯產計酬的生產責任制。
臨沂軍分割槽兩年多來,為農村舉辦了142期農副業、農機培訓班,編印下發致富資訊材料28000多份,使該地區80多個村莊基本脫貧。這是蒙陰縣人武幹部向貧困村莊散發致富資訊材料。
蒙陰縣酒廠充分發揮當地資源優勢成功試製了全蠍酒、丹參酒、枸杞酒和酸棗酒,年產值500多萬元。
臨沭縣
臨沭縣人民武裝部部長王志敬(左三)帶領指戰員們參加助民勞動,為改變革命老根據地沂蒙山區的面貌貢獻力量。
臨沭縣傳統柳編工藝產品發展到200多個品種1000多個規格,出口到20多個國家,年創匯200多萬美元。這是縣工藝美術公司正在晾曬即將出口的柳編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