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祖楊貴遷,是地處中國西南邊隅的古播州第八任播州侯,襲位前任通判。 876年(唐乾符三年)山西太原人楊端帶領八姓將領多姓族人共四千餘人彙集於瀘州、合江,渡過赤水河,進入古播州高遙山安營紮寨,投入戰鬥,趕走了南昭,為唐朝收復了失地播州,朝廷封楊端為播州侯,其子孫永鎮斯土。穿越唐、五代、宋、元、明多個朝代,延續至1600年,世襲播土725年,至此生息繁衍了三十代人。可是自從明初宋濂的《楊氏家傳》【以下簡稱《家傳》】問世後,播州第八任領主楊貴遷的身世變得撲朔迷離,千百年來世人爭論不休,給播州楊端後裔們帶來了不少困惑。因為《家傳》中有楊貴遷是楊業後裔的說辭。那麼楊貴遷到底是楊端後裔?還是楊業後裔?帶著這種困惑,我們來共同尋找答案吧。
首先辨析宋濂的《楊氏家傳》,①《家傳》第一段中先寫到:“謝巡檢子都統謂昭之子貴遷曰:蟻召仇讎(chuo仇)而賊同氣,罪不容於死,盍(he)討之!”。言下之意:謝巡檢的兒子都統對楊昭的兒子楊貴遷說:楊蟻反目成仇與敵人勾結,不能容忍……。這段話已將楊貴遷的身世交代清楚,即楊貴遷就是楊端嫡孫(播州第六任領主)楊昭的兒子。但該段下面緊接著又對楊貴遷身世作另一翻解釋:“貴遷太原人,與端為同族,其父充廣,乃宋贈太師中書令業之曽孫……”。這就讓人費解了,顯得有點畫蛇添足,節外生枝!前面寫楊貴遷是楊端後裔楊昭之子,後面又說楊貴遷是楊業後裔楊充廣之子。宋濂這《家傳》中記載貴遷血統前後不一,自相矛盾。②據查巜宋史、楊延昭傳》記載:楊延昭三個兒子名為:楊傳永、楊德政、楊文廣,而無楊充廣之說,那麼何來貴遷之父楊充廣呢?《家傳》記載與《宋史》記載不合,《家傳》記載不可信!③又查《宋史、楊業傳》,得知楊業是節度使,宋贈太慰,不是中書令(民間"老令公″是百姓對楊業的敬稱,並非"中書令"之意),也不是宋贈太師【《楊業傳》記載楊業不識字。又怎能贈為太師呢?】,《家傳》記載與《宋史》記載不合!④再查《家傳》記載“皇佑間(1049一1054),儂智高亂邕(yong)貴遷曰:通夜郎、浮䍧牁(zangke),出其不意擊之,漢制南粵之竒(奇)策也,吾當報國以自效。即如瀘,次於南川,得暴疾,將還。其季父先使南川巨族趙隆要殺之。官至武功大夫,德州刺史”。
也就是說,楊貴遷在南川被其叔父楊先唆使趙隆要殺死。但【《宋史》卷十五、神宗二】記載:“五月癸卯朔,熙寧七年(1073年)播州楊貴遷遣子光震進貢,以光震為三班奉職”。1052年一1073年,相距二十年之久,《家傳》記載貴遷於二十年前的皇祐年間年已被殺死,那麼二十年後的1073年怎麼派子進貢呢?《家傳》記載與《宋史》記載矛盾!⑤《家傳》記載皇祐年間楊充廣持節廣西,與昭通譜。而《宋史》記載是楊文廣持節廣西, 並無楊充廣持節廣西;是楊貴遷持節廣西,楊昭沒有持節廣西。《家傳》記載與《宋史》記載又不合!再來檢視宋濂編寫的【《新元史》楊漢英傳】和被宋濂收錄於《宋學士文集》的楊粲《忠烈廟碑》(葛正亞提供資料),又涉及楊昭、楊貴遷、楊賽英不花等播州人物以及楊貴遷與楊業(楊家將)的關係,其中除了犯有與《家傳》同樣的錯誤外,更增加了一些錯誤,比如《忠烈廟碑》“謹按”一段中“五傳至昭而無子,鄰郡帥克廣實太原舊族贈中書令業之孫……”,【《新元史》楊漢英傳】第一段中“五傳至昭,無子,族子貴遷嗣。又十一傳至邦憲,”。這兩處又出現了兩個錯誤:①楊昭絕對不是楊端第五代孫(應是多少代待考),楊邦憲是楊端第十八代孫,並不是十一代。②楊延昭的兒子中又冒出個楊克廣來。而楊延昭的兒子只有個楊文廣,無楊充廣、楊克廣之說!並且“忠烈廟碑”無原碑文,“廟碑”全文共四個自然段,第一段、第二段是正文,第三段是“謹按”(即編者按),第四段是詩文。第一段、第二段、第四段中沒提及楊貴遷與楊家將的半點資訊,而第三段“謹按”中對楊業身份,楊貴遷身世的說辭與宋濂的說辭如出一轍,證明這“謹按”應該是宋濂寫的,用這“謹按”取代了《忠烈廟碑》原碑文!不然原碑文哪兒去了?而這被外人的“謹按”取代了主要原碑文的碑記,能證明楊貴遷的身世嗎? 大學士宋濂是怎麼回事?寫出漏洞百出的史料來,看來這個大學士要麼名不符實,對播州楊端後裔世系瞭解不透徹;要麼別有用意,【因為是其姐夫楊和(武清人)請他寫的這個《家傳》】;要麼所著被後人篡改。所以他文中所載有關楊貴遷身世的史料,不能完全作為定論我祖楊貴遷身世的依據!但由於宋濂名氣大,人們對名人的盲目崇拜,後來的《方誌》也好,《家譜》也罷,或多或少都受到他文章的影響,當然這些受到影響的《方誌》、《家譜》自然也就不能作為定論楊貴遷身世的依據!那麼楊貴遷身世到底怎樣?再聽下文分解:其一、到目前為止,播州出土了眾多石刻文物,所有石刻文字內容中,沒有半點楊業(楊家將)的資訊記載。如海龍囤“朝天關”刻文:“唐太師(指楊端)守播三十代孫,欽賜飛魚品服,勅封驃騎將軍 楊應龍 書立”(見下圖)。《張氏祭田記》碑刻:“播州宣慰使嗣唐太師楊端 三十代孫楊應龍 立石”。團溪雷水堰楊輝墓地有一沙石碑完好無損,刻文清晰可見,是禮部右侍郎謝一夔為楊輝書刻在石碑上的祭文,“唐太師端之二十五葉孫……”(見下圖)。“楊文神道碑”,《楊鏗墓誌銘》,海龍囤上的所有石刻文物。這一切的一切,都找不到任何楊業(楊家將)的記載,所有出土文物上記載的都是楊端祖。追蹤溯源是大事,古人是很重視的,很認真很嚴肅很講究的,象播州楊侯這樣的土皇帝就更不必說了,況且楊家將赫赫有名,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如果真象宋濂寫的那樣:從楊貴遷開始播州楊氏就是楊家將的後裔。那麼,播州楊氏後裔能不把自己的祖宗楊業(楊家將)刻在石碑等石頭上嗎?這是完全不可能的!這說明楊貴遷不是楊業的後裔!播州楊氏也不是楊業的後裔!就憑這一條,已經完全證明貴遷祖就是楊端老祖的血脈。不妨再往下看:
其二、從人的本能和歷史角度分析,876年楊端帶著八姓將領多姓族人冒著全軍覆滅的危險,跋山涉水,排除萬難來到播州這刀耕火種的蠻荒之地,趕走了南昭,為唐朝廷收復了播州失地,朝廷封楊端為播州侯,其子孫永鎮斯土。到了北宋播州楊昭主政時期,經過播州人一百多年的建設(雖然戰爭摩擦不斷,但對播州的開發建設也不斷),播州這片土地已經比較富庶。面對這片祖祖輩輩用熱血、汗水、淚水換來的大好河山,如果楊貴遷真是楊業後裔,楊昭豈有將這片大好河山拱手奉送他人之理?並且封建社會的中國實行的是世襲制,家規國法有著嚴格的規定:自己的兒子都必須是嫡長子繼位。楊昭豈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將祖上打下的江山拱手送給他人?試問,在世襲制、家天下的封建社會里,誰敢誰願幹這種蠢事?有先例嗎?歷朝歷代,土地之爭、江山之奪,是最殘酷的,是血淋淋的!“玄武門之變”大家不會不知曉吧?為了爭奪皇位,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發動政變,於玄武門將同胞弟兄李建成、李元傑全家斬盡殺絕,數百人遇難。從古至今,如此血醒事件舉不勝舉。如果昭祖真有那麼康慨,豈用得著與同胞兄弟楊先、楊蟻為爭權奪地發動內戰,骨肉相殘呢?還需要搬什麼克廣充廣來平息內戰,暫時代理播業呢?這說明昭祖是有後人的,而且就是隱藏著真實身份的楊貴遷,絕不會也不敢把江山拱手奉送外人。
其三、再來探究播州楊端後裔《家譜》記載的《楊氏世系源流歌》,如【太師牧南部射疊,部射之子三公接。三公生實實生昭,昭至六世源流歇。暫接太原中書令,太師同族名繼業。繼業之子延郎來,傳至克廣理播業。克廣之後歸嫡派(又曰克廣回籍歸嫡派),嗣世貴遷實受業。……】雖然各支系族譜中《世系源流歌》記載有所差異,但大同小異。在此提及《源流歌》,大家一定會說:這不就是指血脈傳承嗎?但請大家認真分析:該《源流歌》中官位的更迭和血脈的傳承都是該文中心思想,是按時間順序將播州楊侯官位的更迭和血脈的傳承串在一條線上來敘述的,也就是交織在一起了,或者叫混為一談了。且該詩文前面部分側重於官位的更迭。所以我們不得不重新認識“昭至六世源流歇”這句話的含意,是楊昭無子,還是楊昭權力停止?先請看:太師①——牧南②——部射③——三公④——實⑤——昭⑥(即楊昭是第六任播州侯,並且“昭至六世源流歇”,意思就是楊端嫡系職位世襲在楊昭過後暫時停歇),再根據後面【“暫接太原中書令,太師同族名繼業。繼業之子延朗來,傳至克廣理播業。克廣五年歸嫡派(克廣之後歸嫡派或克廣回籍歸嫡派),嗣孫貴遷實受業”】。這幾句綜合分析,實質是楊昭的權力停止,而不是楊昭無後!“克廣五年歸(歸還)嫡派”或者是“克廣回籍歸嫡派”,“嗣孫貴遷實受業”,這兩句都非常清楚地敘述了楊業之孫克廣來播州暫時代理了播業五年,五年後回老家了,播州的官位歸還給了楊端的嫡系楊貴遷。克廣理播五年,對播州侯楊昭到楊貴遷之間官位的更迭,權力的過渡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並且據《蘇試答李琮書》記載,楊貴遷繼位前任通判(監察官,雖是第二把手,但很有實權,實為與文廣共同理播業),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克廣(文廣)回原藉,貴遷正式接位。
其四,【《宋史》楊廷昭傳】記載:楊延昭本名延朗,後改名楊延昭,他的三個兒子叫楊傳永、楊德政、楊文廣,而沒有楊充廣、楊克廣。加之持節廣西的也是楊文廣,那麼宋濂寫的《家傳》中提及的楊充廣和《播州楊氏家譜》中提及的楊充廣或楊克廣,應該就是一個人楊文廣而已,據說楊文廣打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攻克了廣西儂智高叛亂,民間百姓敬佩他,稱之為楊克廣,而“充廣”應該是誤筆。綜合考慮,楊充廣、楊克廣就是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楊文廣。 那麼據《楊文廣傳》記載:“楊文廣字仲容,慶曆三年(1043),陝南張海起義,楊文廣從徵有功,升殿直。四年六月(1044),范仲淹宣撫陝西,楊文廣隸屬范仲淹麾下。皇祐四年(1052),狄青討伐儂智高,選陝西兵赴廣南,德順軍(今寧夏隆德)知軍楊文廣從徵,歷任廣西鈐轄,宜州(今廣西宜山)、邕(yong)州(今廣西南寧)知州,累遷左藏庫使、帶御器械”。“熙寧元年(1068)七月,陝西經略使韓琦派秦鳳路副都總管楊文廣率部前往築篳(bi)篥(li)城(今陝西東北)追殺西夏軍,殺獲甚眾。熙寧七年三月(1074),遼朝遣使到宋朝,爭河東地界,楊文廣獻陣圖及取幽州(今北京),朝廷還未及回覆,十一月楊文廣病死。” 從以上楊文廣簡歷來看,楊文廣病故於1074年,享年75歲,曉勇善戰的楊貴遷1073年己進入垂暮之年,才遣兒子楊光震入朝進貢。他們二人幾乎年齡相當,怎麼又可能是父子呢?
其五、遵義市播州區石板下溪河,對河兩岸都是高山。山頂頂,半山腰,山腳腳,河東河西兩岸走廊上居住的都是楊端後裔,我就在這出生和長大,加之家父早逝,本人又是老大,每年寫袱子本本及祭祀活動就落到了自己頭上,這也是獨居的母親讓女兒上學讀書的原因。由於生長在這楊端後裔家族村落中,又加之要寫袱子本和參加祭祀活動,因此關於老祖宗的一些事兒,便耳濡目染,在兒時的腦海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聽老人們說:楊貴遷老祖是在山岔養官城養大的,無風水不浪。但因歷史久遠,又因戰亂、四清、文革破舊立新,資料被毀,住戶的搬遷,已經物是人非,遺蹟難尋。聽如今羅氏族長羅仕奇介紹:山岔穆家田反背有一羅氏老叟,家中有資料記載(此老叟不願獻出此史料):“楊貴遷是在山岔養官城其舅舅羅仕興家養大的,貴遷母親名叫羅仕敏”。當然,在那兵荒馬亂的戰爭年代,昭祖把兒子寄養在其舅家,是非常明智的選擇,俗話說“世上除了郎舅無好親”。筆者在播雅溼地公園“播州歷史文化展覽館”借出《羅氏家譜》翻閱,該家譜記載羅仕興是羅家第十二代掌門人,那麼與楊家第六任掌權人楊昭應該是同時期的人。他們成為郎舅關係是很有可能的,因為羅仕興是羅榮後裔,據說羅家比楊家早入播百來年,876年楊端入播後,一直是楊家坐正位,羅家坐副位,聯姻也是門當戶對。有人不認可這條訊息,但認可不認可都絲毫不影響楊貴遷的身份,因為播州出土的所有文物都證明著楊貴遷就是楊端的嫡裔,毋庸置疑!
其六、《楊家將》這部電影,青少年時看過多次。其中人物楊業、佘太君、六郎、七郎、八妹楊排風、楊宗寶、穆桂英……等等,到了楊業孫子楊文廣這一代,楊文廣事蹟敘述完後,天波府兩扇大門一關-——————全劇終
問題又來了,楊貴遷既是楊家將的嫡系來播州襲職,從此播州楊氏都是楊家將的後裔,那麼播州楊家的世襲統治直到1600年才結束,楊貴遷後延續了六百來年,從楊貴遷到楊應龍一脈傳承了二十多代,六百來年間發生了那麼多的大事件,《楊家將》這部小說為什麼不接著寫下去?《楊家將》這部電影為什麼不接著演下去?綜上所述,楊貴遷的身世已經十分清楚,他就是楊端嫡系,楊昭的兒子(下圖文字也能說明),不是什麼楊業(楊家將)後裔,我們也就是楊端嫡系子孫,不是楊業後裔。希望今後不要再爭論了,讓我祖在天之靈安息吧!
播州土司歷史文化研究中心 楊端後裔 楊琴國(女)
2020年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