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想一下這個場景:
一個兒子,在母親需要搶救的時候,他卻勸自己的母親“死”。
你會如何看待?
你會不會認為,這是一個大逆不道的不孝子?
然而這樣的一幕,就出現在了我們的真實生活裡面。
在抖音上,有個博主說自己母親走的時候,他選擇放棄搶救,引發了爭議。
有一部分網友對他的做法有爭議,但還有很大一部分網友並沒有去痛斥這個兒子的不孝,反而對他的做法讚賞有加,甚至感動不已。
因為他做的事情,遠遠不只是放棄搶救,還有很多很多。
他在母親身患絕症前的一個月,就放下自己的工作,天天陪著母親。
他一直靜靜地陪在母親的身邊,陪她說話、聊天,問她還有什麼事情想要交待自己。
當他知道母親與自己的姐妹之間還有些誤會沒有解除的時候,他立刻找到那幾位姐妹,與她們交談,消除了她們和母親之間的嫌隙,解開了母親的心結。
他做這些,不僅僅是為了完成母親的心願,更是在用行動去告訴母親:你的孩子已經長大成人,可以獨當一面地幫你解決事情,你不必再擔憂他以後的人生。
除了幫助母親心安,他也對母親訴說了很多自己的抱怨。
他說,自己在童年時,母親的很多做法給他帶來了深深的傷害,影響了他。
病榻上的母親聽到這些後如釋重負,誠懇地向他道歉:“如果我知道會是這樣,我當時肯定不會這麼做。”
隨著這句話一出口,母子之間最後那一點隔閡也隨之消失,兩人流著眼淚抱在一起,完成了最後的諒解。
他對母親敞開了所有的心扉,母親也放下對兒子所有的牽掛,兩個人的心全部都安靜下來,在母親生命的最後時刻完成了和解。
當這個母親油盡燈枯的時候,她握住兒子和丈夫的手,用盡全力想要在離世前再多看自己所愛的人幾眼。
然而即便是這樣簡單的堅持,卻也極大地消耗著這位母親的精力,她忍不住大口大口吐血。
看到母親吐血,兒子關切地問了一句“你很難受嗎?”
母親點點頭,說,“很難受。”
看到母親這麼痛苦不堪,兒子終於說出了那句殘忍的話:“能不能堅持?如果不能堅持的話,那就走吧。”
於是這位母親又看了看兒子,用盡最後的力氣,點了點頭。
在示意家人和醫生不用搶救之後,她緊握住丈夫和兒子的手,靜靜地離開了人世。
就像是一場儀式,雖然是生死告別,但沒有那麼悲傷,沒有那麼痛苦,反倒是逝者和生者的內心都獲得了一種充足的安寧感。
他的父親和所有親戚,對母親的最後記憶,都是溫和的、不留遺憾的。
他說出了那句讓人感動的話:生命結束了,但愛永存了。
他的母親是帶著一種坦然和體面走的。
人人都說“生死兩相憾”,但這個兒子卻與母親一同選擇了一種“生死兩相安”的告別。
一直以來,我們中國人都有句影響很深的俗語,叫“好死不如賴活著”。
在很多人看來,自己的親人即便是患上了不治之症,即使是痛苦不堪,也應該一味地延長生命,不然就是不孝,就是大逆不道。
但這個兒子,他並沒有用過度的搶救給母親帶來痛苦,而是完成了她的夙願,為她安排好一切事宜,讓她沒有遺憾地、安靜地離開。
這不得不讓人心生感動。
其實我們認真想想,在很多情況下,對那些絕症病人來說,多活一天,就等於多受一天折磨。
還不如讓這個過程溫和一點,體面一點,用有限的日子多陪陪親人,儘量去提高他們最後生命的質量,讓他們沒有遺憾和痛苦走,這難道不是一種更好的選擇嗎?
正如林清玄曾說:如果人能快樂的歸去,死亡就不能殺人,反而是人殺掉了死亡。
生命,是不能一味地按照時間長短來衡量一切的。
最後生命的質量,是我們更應該反思和重視的事情。
曾經在知乎上看到一位醫生講過一個故事。
一個年輕的小夥子是腹腔腫瘤晚期患者,可因為他的父母不願他離開,於是就靠著現代醫學讓他單純延長生命。
在這幾個月裡,為了維持生命,他被開了三刀,渾身插滿了管子,有些管子是為他輸送營養與血漿,而有些管子則在排出腫瘤壞死所產生的各種汙穢。
雖然是不治之症的晚期,但他的感受卻一直很清楚。
他每天極其痛苦,親眼看見那些東西在他的眼前流動,而且每次維持生命的換藥也讓他生不如死,可換藥又是必須的,如果不換,他的身體就會被泡在那些汙穢之中。
於是那個年輕人就這樣在痛苦中煎熬,不斷地看著自己的生命在管線內液體的流動裡一點一點地消耗,看著深愛的父母在旁邊把眼淚一滴一滴地流盡。
那種痛苦的感覺,真的連“萬箭穿心”都很難形容。
後來,那個年輕人一直熬到了那年的春節走了。
當主治醫生休完新年假回來上班的時候,發現年輕人的病床已經空了。
那一瞬間,醫生愣了一陣,隨後長舒一口氣,反而感到替那個年輕人的解脫而感到釋然。
我看過一些醫生的科普,很多絕症患者,比我們所能想象的還要更加痛苦。
比如癌症,到了晚期的時候,是不管打多少麻藥都沒有辦法止住疼痛的。更多的病人可能連止痛片都已經無法吞服,一口水都喝不下去,那些藥就慢慢爛在舌頭上……
一個醫生曾說,為什麼只有癌症病人很少有見到迴光返照的狀態,是因為他們已經根本疼到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了。
可即便如此,很多家屬在絕症病人的彌留之際,仍舊選擇創傷性治療,用難以承受的劑量去做化療。
央視曾經做過一個專題,《癌症的過度治療徒增患者痛苦》,裡面有很多患者最後都是帶著痛苦和折磨走的。
北京安定門中醫醫院院長劉文華也曾提到過,我國每年300萬去世的癌症患者當中,有80%都有過度治療的可能。很多晚期患者不適合做化療,卻在家屬的要求下去做,最終導致病情惡化。
也就是說,本來一些癌症患者目前情況還是不錯的,反而是因為過度治療,過多的創傷性治療導致腫瘤反撲,從而加速了他生命的結束。
所以很多醫生,在得知自己得了癌症之後,就會選擇和普通人不一樣的方式。
比如發明了肺癌靶向藥塞瑞替尼的美國科學家Tom Marsilje博士,他自己卻是一位大腸癌患者。
在得知自己的疾病之後,他索性放下了一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最後生命,參加公益活動,甚至還報名參加了一場鐵人三項賽。
Marsilje博士最後在17年去世,直到生命結束前的最後一刻,他都沒有後悔過自己的決定。
因為他在患癌之後,過的依舊是一種高質量的、有意義的生活。
我們很多人,在討論起“幸福”的時候,首先想到的,總是我們的人生有多麼幸福,我們擁有多麼溫馨的家庭,有著多麼崇高的理想,看過了多少靚麗的風景……
但我們卻很少想過,“最後生命”是否幸福。
2015年經濟學人的《年度死亡質量指數》報告中顯示,在80個接受調查的國家中,中國僅僅排名第71位,在倒數十位之列。
“不得好死”,成了許多人心中永恆的痛。
我們這一生,會思考很多東西,思考快樂、思考痛苦、思考活著的意義,卻極少思考死亡。
但其實我們最後的生命是用什麼方式度過的,我們最後留給世人是什麼樣子,才是我們最應該考慮的。
生命雖然短暫,但我們應該學會用最好的方式去告別。
曾看過這樣一部紀錄片。
一個叫西蒙的英國男人,曾是劍橋大學的高材生,但是卻患上了可怕的漸凍症。
曾經酷愛登山和滑雪的他,卻不得不坐上輪椅,甚至連拳頭都無法緊握。
曾經精通四國語言的他,在患病之後,連說出一個完整的單詞都變得異常困難,只能靠朗讀機和寫字與家人交談。但很快,他連筆都很難握住,連按鈕也很難按下。
病情越來越嚴重,他每天都生不如死,痛苦萬分。
最後,他做了一個決定:與其每天被病魔折磨得死去活來,還不如用自己想要的方式度過最後生命。
他在家裡舉辦盛大的聚會,所有的好友家人悉數到場。
每一個來參加他聚會的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他們一一與西蒙擁抱,向他祝酒,從頭至尾都沒有說一句多餘的話,也沒有任何人說出悲痛的告別詞。
而沒有語言能力的西蒙,就靜靜地坐在那裡,朝每一位賓客笑著點頭致意。
他還做了很多很多想要做的事情,讓自己不留遺憾。
最後,在生命的盡頭,他走進了瑞士那家終結他生命的醫院。
他讓藥劑師把毒藥調好,準備滑動了那個毒藥的開關。
他躺在柔軟的病床上,看著醫護人員忙前忙後,彷彿自己只是來醫院看感冒一樣平常,打完點滴就可以回家,整個人都非常坦然。
他用筆在紙上寫下一句“我一點也不害怕死亡,這是一種解脫”,寫完還笑了起來。
他向每一個他所愛的人道別。
他用朗讀機對妻子說:能夠遇到你,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幸事。
他還安慰妻子說:自己很慶幸能用這樣一種來得及的方式和你告別,而不是在一場車禍裡瞬間離去,連好好告別都做不到。
他對母親說:“很感謝您這輩子能做我的母親。”
在場所有的人都哭了,但他們都很支援他的決定。
最後,他在妻子的懷中安詳地離開了人世。
他的母親說,“他(西蒙)並不是一個懦夫,他很勇敢。但我們也得記住,能堅持到最後的人,都很勇敢。”
這個90歲高齡的老人,平靜地接受了兒子的離世,並且能心如止水地把這段往事說了出來。
所以,用自己想要的方式直面死亡,不害怕,不退卻,不留遺憾,這或許是死亡本身讓我們思考的意義。
我忽然想起了那個得了胰腺癌的臺灣名嘴傅達仁。
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向這個世界告別,最後喝下毒藥,安詳睡倒在兒子的懷裡。
他生前的最後一句話,還不忘開開玩笑,他舉著藥杯問醫生:“一口吞嗎?兩口可以嗎?”
這兩個人的故事,給了我極大的震動,我從他們的死亡裡感知到了一種強大的力量。
原來,死亡並不像我們從前想象的那樣可怕,它竟然也能夠如此幸福,如此美好。
我今天之所以要講西蒙和傅達仁的故事,並不是說我們所有人都要按照他們的方式。
我想說的是它帶給我們的教育和反思:其實死亡也不一定就是一件恐怖、絕望的事,它也可以是平靜的、安詳的、充滿愛的。
人這一生中,如果死亡已經是確定無疑的事,那我們為什麼不重新換個方式去認識它們?
死亡所能結束的,只不過是人的生命,但在生命之外,還有我們在這世間所見的,所創造的,所愛的一切。
就像巖壁上的劃痕一樣,永遠地刻在我們和那些記得我們的人的心裡。
生命就像是一場聚會,每個人都在這場聚會中享受自己的人生、與他人建立聯絡,去感受愛。
而那些先一步退場的,無非是奔赴了下一場聚會而已,總有一天我們也會和他們相見。
所以我們要做的,就只是學會為那些先走的人披上一件風衣,替他們帶好帽子,平靜地與他們告別,讓他們帶著愛離開。
其實所謂的生死,也就是愛的一種延續,死神可以剝奪人的生命,卻永遠剝奪不了人與人之間的愛。
面對親人離去,不要哭泣,不要悲傷,去鼓起勇氣向他表露愛,肯定他存在過的意義,讓他明白,他所活過的歲月,就是給我們日後的人生路途上照亮的燈盞。
縱使天人相隔,縱使命裡有盡頭,我們的生命中也會永久留著彼此的位置,在接下來的路途裡提供給我們更多前行的力量。
死亡本身並無意義,但死亡的反思卻對你我有很重大意義。
◇ 參考素材:
抖音(@子竣美學)
知乎(@Dr.X)
新浪健康《中晚期癌症患者不宜進行創傷性治療》
搜狐網@醫學界急診與重症頻道《醫生的臨終選擇:我們不想死在醫院裡》
搜狐網@中安線上《全球死亡質量指數報告:中國僅排名71位》
搜狐網@花草香味《英國大叔安樂死,從清醒到結束,僅4分鐘,“錄音遺言”讓人淚崩》
百度百科TA說@肥羅大電影《臺灣名嘴安樂死:怎樣才算有尊嚴地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