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張鎖龍
2021年11月1日,兵網發表了梅梓祥《我們敬愛的領袖曾經這樣地說過:哪裡的鐵路最難修,就派我們的鐵道兵!》一文,文中有張鐵政文化部辦的“沿著紅軍走過的道路”雜誌封面圖引起我的關注和聯想。
1954年7月,鐵道兵勝利完成抗美援朝任務,凱旋迴國,奉中央軍委命令:6個師、1個獨立橋樑團,接受搶建黎湛鐵路的任務,要求用一年時間鋪軌通車。我們鐵二師也在其列,9月回國,直接奔赴黎湛線,駐紮廣西玉林擔任石南至米揚段(DK113.2至DK161.5)、正線長48.3公里鐵路的施工。
我所在的師直技術偵察連,是1953年初,在朝鮮戰場上,以美國侵略軍為首的聯合國軍企圖挽救敗局,準備在朝鮮蜂腰地帶發動兩棲登陸。我軍為粉碎敵人的陰謀,開展緊急備戰,在作打大仗、打惡戰的準備中組建的精悍的戰鬥小分隊。歷史使命完成,現在任務變換,為發揮偵察連的技術力量,抽調測量工參與鐵路定測、施工測量;抽調爆破工參與鳴水隧道開挖的爆破工作。其他人員投入採石場,為橋、涵施工提供片石、石子,為鋪軌生產道碴。開始,開採片石連風槍都沒有,全是2人一組或3人一組人工打眼,卻遇石質堅硬的岩石,一般一天只能打眼1米多深,最高的只是2米多一點,每天炸出的片石有限,供不上施工需要。連排幹部急,戰士心裡急,需要石料施工單位更急,指戰員以戰鬥的姿態,搶修的精神,決心打好參加祖國社會主義建設第一仗,怎甘落後拖後腿呢?連隊開展提合理化建議和技術革新活動,各種多采片石的建議:炮眼佈局、炮眼深淺、裝藥多少、點炮時間安排、臨空面製造等突應而出,採石量大大提高。
隨著施工的進展,基礎工程陸續提前完工,鋪軌在即,道床需要大量道碴。偵察連在採石中,不斷總結,技術逐步提高,提出放葫蘆炮、中炮、大炮的建議。放葫蘆炮提高產量有限,只有放中炮或大炮才能滿足需求,當時有的擔心安全,有些顧慮,有些阻力,但得到上級的支援。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實施放中炮,獲得成功,為生產道碴開採出大量石頭,順利完成任務。我們又背上揹包踏上新徵程,投入鷹廈鐵路的建設。
值時鐵政開展“黎湛線一日”“鷹廈線一日”徵文活動,我應邀參加了鐵道兵指揮部在福建南平召開的文藝座談會,我談了準備以偵察連採石場開採片石的事蹟為背景,寫篇文章。鐵政文化部很重視,在其具體指導下,寫了《征服頑石》一文,經編輯的精心修改後,發表在《沿著紅軍走過的路》雜誌上。1956年初,鐵政文化部曾給我寄了這本雜誌,這是我被採用的第一篇文章,當“寶”一樣地收藏著。1965年援越抗美去越南,我的書籍等放在留守處,最後遺失了。
我一直想找這本雜誌看看,曾想有機會到北京參觀“鐵道兵紀念館”再找找。就在這冥思之中,中國鐵道建築報文藝部梅梓祥主任,他是鐵道兵史資專家,經常發表鐵道兵歷史資料文章。
11月1日,兵網發表梅主任的文章中,見到這本雜誌的封面,我開心得都要跳起來,有希望見到我的第一篇文章。當天晚上9點28分我給梅主任發了微信,他9點47分就回答:“好,我明天拍照給您。”
2日12點30分,將雜誌目錄拍照發給我。一看,65年啦,我沒有記錯,是這本雜誌,在“鷹廈線一日”欄目中第4篇。
3日12點04分,梅主任將封面、目錄、文章拍的照片發給我,圓了我多年的夢。
並告訴我:他正在整理堆成山的史料,若發現有重複的,送您一本。這是我做夢都會笑醒的一件事,謝謝您,梅主任!
來源:老兵原創之家
編髮:鐵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