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孩子的學習,我們是不是都有這樣的困惑:
為什麼在同一個教室,同一個老師教,孩子們的學習成績差別很大呢?
那些學習成績優秀的人,智力是不是一定就高人一等呢?
這個世界上是不是真的有天才呢?
在《兒童學習力》這本書中,從認知心理學角度來說,有些孩子看起來更聰明,反應更快,觀察力更強,並不是因為他們有天生的才華,而是因為他們擁有更多的知識。
我們的大腦其實擁有無限的適應能力和潛力,在得到一定刺激之後,神經元之間會進行連線,同時現有的連線也會增強或者弱化,甚至在大腦的某些區域能夠形成新的神經元。
科學研究發現,影響一個人智力表現的最直接因素,是這個人頭腦中的知識結構水平。
那麼,我們透過不斷地學習知識,並將這些知識應用在不同的情境下,就可以促使我們大腦中的神經元連線,就可以提升自己的潛能。
那麼,哪些知識可以讓我們變得更聰明呢?首先來看一下知識包括哪幾類。
在個體頭腦中知識包括陳述性知識和程式性知識。
陳述性知識就是用來回答“是什麼”的知識,比如分子的結構是什麼?人的大腦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的?
程式性知識使用於回答怎麼辦的知識,比如如何寫出一篇條理清晰的文章?如何解決一道數學應用題?
另外,在程式性知識中,還有一種特殊的知識叫策略性知識。策略性知識就是關於“我們怎麼樣學習效果更好?”“”怎麼樣解決問題更高效?”的知識。
研究表明,孩子對策略性知識的能力的應用能力,對孩子們的學習成績影響極大。
孩子的學習通常是從陳述性知識開始,然後利用策略性知識記憶和鞏固陳述性知識,把陳述性知識和具體的任務目標聯絡起來,去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
從而將陳述性知識變成可以熟練應用的程式性知識,最終建立起自己的認知結構。這也是孩子智力發展的最佳途徑。
比如,讀了很多書,也帶孩子去體驗生活,但是孩子還是不會寫作文。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孩子缺少如何寫作文的程式性知識。
讀過這些內容,就能夠解釋為什麼很多時候孩子明明已經掌握了知識點,但是成績仍然不好。
主要的原因就是孩子缺乏如何去做的策略或方法,沒有學會如何高效地學習,以及如何運用這些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
孩子掌握的知識僅僅停留在陳述性知識的層面,沒有把它變成程式性知識,形成自己的認知結構。
所以我們在掌握基本的概念之後,也要學習一些高效的策略和方法,並且要透過練習,不斷的運用這些概念去解決問題,才能把知識轉化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