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中有一則“渾沌開竅”的故事:
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倏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釋義:南海的帝王名叫倏,北海的帝王名叫忽,中央的帝王名叫渾沌。倏和忽時常在渾沌的地上相遇,渾沌待二人很好。倏和忽商量要如何回報渾沌的友情,說:“人人都有七竅,用來看,聽,吃,呼吸,唯獨渾沌沒有七竅,我們試著給他鑿出來。”於是二人每天鑿出一竅,到了第七天渾沌就死了。
這則故事讀來甚是諷刺。倏與忽二人本是好心報答,卻反而置渾沌於死地。令人悲傷的莫屬渾沌無辜死去。
如今看來,警世寓意仍是深刻。
即使在我們周圍也不乏這類人。他們本心是善良的。可是,口口聲聲的好意究竟是為了誰好?這一份好意是真正站在他人角度考慮嗎?還是一廂情願,強加於人?我認為好的,你也必須認為好,且必當接受。
不接受也無妨,自有妙計。各類情感牌搬上桌面,“都是為了你”,“你不懂,以後你就知道我是對的”,“我這都是一片好心”等等幌子,不計勝數。苦口婆心一番勸,罔顧他人真實想法,強加自己所謂的“正確觀念”。若再不接受,便遭旁人指點,不識好歹,不聽勸。
道德的唾沫,沒有自乾的一刻。舊去新來,總有源源不斷的批評裹著道德外衣,實行綁架。人多勢眾,遭綁架之人何處逃脫?生前遭是非,身後留罵名。
最怕好心好意的初衷釀成大禍,甚至奪人性命。
你的好心可能是我的毒藥。
眾口難調。永遠也迎合不了每一個人的喜歡。
我只想堅持自己的思想,在完善的道路上,不受綁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