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萬年歌的第N種解法(3)
接上一期,我們繼續秉承著對於傳統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態度,解讀一下週呂望《乾坤萬年歌》
上一期我們講了清朝開始和結束的詩句,受限於篇幅,我們沒有詳細地講為什麼一定說“此時建國又一兀”是清朝的開始呢?其實只要細心觀察就會發現,“一兀”在全文中只出現了3次,前半段中只有1次“一兀為君八十載”這一段,後半段出現2次,而前半段的這一次出現在元朝,當然“一兀”合在一起就是“元”既可以看作是代表元朝的“元”,也可以看作是代表開始的“元”。“一兀”在詩文前半段的其他朝代則沒有出現過。
“此時建國又一兀,君正臣賢垂黼黻,平定四海息干戈,二百年來為社稷。”
“二百五十年中好,江南走出釗頭卯,一兀山河又二分,幸不全亡莫嫌小。”
這兩段雖然都含有“一兀”,但是元朝算來也沒有超過100年。所以,從這兩段中的“二百年來”和“二百五十年中”判斷一定和元朝沒有關係,一定是新的朝代,新朝代當然不是元朝復辟,但是後半段中依然使用“一兀”,那麼這個朝代或許與元朝有某種聯絡。眾所周知歷史上出現的朝代多為漢人建立,少數民族政權雖然自古也有不少,但都是區域性政權,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就是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而迄今為止,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且實現大一統王朝的只有2個,一個是元朝,一個是清朝。
所以詩句中的“一兀”帶有特指少數民族政權,且為大一統王朝的意思。因此,在詩文後半段出現的“一兀”也是指少數民族政權,而符合清朝建國的詩句,只有“此時建國又一兀”。由此推斷出“一兀山河又二分”也一定與少數民族政權有關,要麼是清朝發生的事情,要麼是此後發生的事情,根據“一兀”出現的次數和詩句的內容看,詩文後半段並未有新建的少數民族政權出現。所以,“一兀山河又二分”就是發生在清朝。那麼我們看一看這個段落,說的到底是哪一年發生的什麼事情。要符合“一兀山河又二分”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
一、發生的時間應為清朝建立後的250年左右。
二、新政權的首領必須是劉姓,且發生的區域是在長江以南,也就是南方地區。
三、從清朝分離出去的目的是為自保,“全亡”表明是為了防止被完全吞併。
清朝建國為1636年,而後的250年左右,那麼事件的發生的時間大致為1886年-1906年間,在位皇帝為光緒皇帝,其在位期間歷經了,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簽訂馬關條約、公車上書、戊戌變法等事件。
通常涉及疆域國土大多與戰爭有關,從中法戰爭前到中日甲午戰爭後就出現了一位由“反清義士”變為“保清護臺先鋒”再到“永清大總統”的一位劉姓“神人”。此人叫做-劉永福,1837年出生,字淵亭,漢族,廣西上思人。1857年20歲的他加入天地會,成為反清義士,後成為小頭領。1866年建立“黑旗軍”反清。1867年秋,因清政府拉網清剿,傷亡慘重。轉入越南,接受越南阮朝的招安。肅清邊境,官至千戶。1873年法國侵犯越南,劉永福率部下與法軍開戰,法軍被迫退回河內。1882年4月,法國又進攻越北,對中國西南虎視眈眈。1883年4月清政府派員聯絡劉永福以圖抗擊法國。
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劉永福率黑旗軍在越南的山西等地與清軍一道抗擊法國軍隊。8月,劉永福接受清政府授予“記名提督”頭銜,成為清朝的官員。此後與法軍多次交戰,法軍遭重創,黑旗軍也是傷亡慘重。1885年4月,中法停戰。劉永福率領黑旗軍三千人回國。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8月劉永福率黑旗軍趕赴臺北,誓死保臺血戰到底。1895年4月,清政府戰敗被迫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澎湖列島。5月10日,日本任命臺灣首任總督樺山資紀,欲登島接管,但島內軍民誓死不從,積極備戰。日本認為臺灣、澎湖列島為清朝之地,清政府已割讓日本,希望島內民眾順從管理,軍民不從,日軍出兵佔領澎湖。
1895年5月23日,島內軍民為保全臺灣島,宣佈脫離大清國,建立“民主國”,年號“永清”。永清意為永久屬於大清。推舉原臺灣巡撫唐景崧為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5月27日,日軍兵分兩路進攻臺灣,登島攻佔基隆,日軍進攻臺北,劉永福率義勇軍奮起抵抗,臺北門戶失守,“總統”護衛隊譁變。“永清”建國10天后,“總統”唐景崧深夜化妝逃走,搭德國商船逃回廈門。島上軍民群龍無首,眾人推舉劉永福為“大總統”,他再三拒絕,最終以抗日盟主的身份繼續率島內軍民抗日。此後多次與日軍血戰,因士兵素質和裝備與日軍有所差距,因此,傷亡慘重。戰至1895年10月20日臺南被圍,劉永福自知大事已去,喬裝乘船逃回廈門。10月21日,在英國牧師巴克禮出面協調下,日軍進入臺南城。“永清”至此亡國。這場戰役是臺灣島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史稱“乙未戰爭”。
原本就有個疑問,江山被分並非什麼好事,為啥要用“二百五十年中好”開頭呢?想一想才明白作者的用意,1895年,雖說“永清”脫離大清國,分割疆土,但實則是為了“保清護臺”,劉永福當“大總統”也是為了抵抗日軍登島。這樣就很好理解“二百五十年中好,江南走出釗頭卯,一兀山河又二分,幸不全亡莫嫌小。”這幾句詩文的意思了,而《乾坤萬年歌》竟然對於這樣的“小人物”能夠精準“預言”,不知道是真材實料,還是事後諸葛亮呢?這個真的值得我們好好研究一下。至少,我們又找到了一段能夠排序的詩句,下一期我們繼續看看剩下的詩句,說的是啥?
【乾坤萬年歌的第N種解法】連載中,未完待續,歡迎關注、點贊、評論、轉發。
希望對預言有興趣的朋友、以及收藏本文的朋友點個贊,也可以評論一下,哪怕只是一個表情,您的支援是我們繼續的動力,謝謝大家!
本文出自“乾坤萬年歌的第N種解法”由頭條號“昇鬥閒人”原創,釋出於頭條號平臺,未經授權,嚴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