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不知道有多少小夥伴入手了繪本童書呢?
之前有小夥伴跟我吐苦水說,每次買書回家,都會被說買那麼多閒書,浪費錢。導致她們都開始懷疑說是不是真的沒用呢?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們沒有常規的教育,沒有書籍,人們接收資訊和學習技能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講故事。
晚上結束一天的工作後,大家圍坐在火堆旁取暖,就會說起各種的神話故事。
這個習慣一直延續至今,成為了我們每天都會跟孩子做的事情。
故事講得好,既能吸引孩子,也能吸引大人,有時候繪本里的故事連我們自己都會被打動。
不過不少人因為受到小時候“閒書”理論的影響,總覺得讀故事書是在浪費時間,讀繪本這些都是低齡孩子做的事情,長大了就不給孩子講了。
可是,你們不知道的是,給孩子讀繪本這件事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
優秀的故事裡會有我們想要學習的人
我發現買繪本的時候會發現,標題裡有很多的標籤:建立日常秩序,良好的生活習慣,情緒管理等等。
這些都是由繪本人物帶來的力量,它們能夠幫助我們成長、提高,發現自己的潛能。
在講繪本故事的過程中,我們總是能很輕易地發現孩子會跟著自己最喜歡的繪本故事改變自己。
穿什麼衣服,吃什麼食物,口頭禪是什麼,孩子可太喜歡模仿這些人物角色了。
我們父母在提醒孩子的時候,也會不自覺地提起那些令孩子們喜歡的角色,“xx可是很喜歡吃青菜”“誰誰誰會把自己的玩具收好”等等。
這也是為什麼像How do dinosaur系列這類書能風靡多年的原因,孩子喜歡和自己有共鳴的人物。
蠢萌蠢萌的恐龍們在和我們一起進行著一樣的活動,上學、交友、收拾衛生,哪個孩子能抵禦得了呢。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這些角色通常不會只有一個,孩子很擅長把不同人物的優點集合在一起學習。
講故事能啟用大腦多個區域
心理學家讓·狄迪(Jean Decety)說,我們之所以能成為獨特的物種,是因為我們具備“有意識地用想象模擬現實和虛擬世界”的能力。
我們都能夠傾聽和編造故事,設想我們或別人生活中曾經發生和即將發生的事情。
這不僅讓我們具備了重要的社交技能以及傳播資訊的方法,也是我們溝通、學習、與他人建立人際關係的重要手段。
故事很有力量的,不僅僅因為它們吸引人,能讓人開心,還因為它們能啟用聽者的大腦。映象神經元促使我們“具身模仿”他人的行為、思想和感受。
我們聽到像“小紅抓住了繩子”或“小貓在打滾”這樣的句子時,腦海裡會浮現出同樣的畫面,主管的運動皮質區會被啟用。
其他腦成像研究也顯示,我們聽到和氣味有關的內容,比如洗衣液、香水、咖啡這樣的詞彙時,大腦中的嗅皮質也會被啟用,聲音也是同理。
這就是說,故事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情感刺激,讓聽的人像是真正體驗到了故事所描述的事情一樣,這比事件本身能啟用更多的神經區域。
書裡面那些描寫得繪聲繪色的場面,那些雞飛狗跳的事情,誇張又幽默的句子,都是孩子們反覆地讀同一本書的原因。
講故事會讓我們關係變得親近
普林斯頓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的心理學教授物理·哈森為首的神經科學家團隊證實,講故事的時候,講故事者和聽故事者的大腦會同步反應。
在講的過程中,兩者的大腦活動的區域和時間是一致的。
聽的人在大腦和講故事的人大腦發生了同樣的事情,經歷了同樣的經歷,聽的人和講的人之間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和認知的共鳴。
直觀點來看,我們和孩子之間的話題會多很多,也更瞭解彼此的想法和興趣愛好。
如果你發現你小孩和你不親,可以試著給講故事聽。
不僅如此,在故事的影響下,我們的態度、觀念和行為,都得到改變。
我們很少會意識到自己在聽故事的時候,身體會發生那麼多的反應。
不過,一旦我們感受到了這些反應,故事就會打動我們,給我們帶來歡樂,我們會覺得受到了教育。
當我們聽他人講故事時,我們最喜歡關注的是故事主角和他們遇到的人,然後才是故事內容。
這再次證實了他人對我們大腦的影響。當我們聽故事時,大腦中主管感知人的音素的區域就被激活了。
例如,我們聽說某人感到害怕和絕望時,大腦中的相應區域會模仿這些感覺。
這種機制能讓陌生人凝聚在一起,讓我們的同理心更強,待人更慷慨,親社會的行為也會增多。
什麼樣的故事是好的故事呢?
好的開頭
茱莉亞·唐納森(Julia Donaldson)的獲獎作品《咕嚕牛》(Gruffalo)的開頭:
A mouse took a stroll through the deep dark wood.
A fox saw the mouse, and the mouse looked good.
直接開始敘述,不加序言,用情節來吸引聽眾的注意力。
茱莉亞用短短兩句話就吸引了讀者的注意,一隻老鼠獨自在幽深的森林裡,然後,一隻狐狸發現了它,我們會在這樣的情節中不自覺地替老鼠產生危機感。
作者精心挑選的詞語以一種清晰、簡單的方式把我們帶入了故事之中。
好的結尾
我們的大腦更容易接收結構分明的內容,簡單、清楚的東西更容易被我們記住並理解。
在開始和結束的時候對文辭進行精雕細琢的處理回味整個故事增色不少,這也決定了故事最後是不是會被人記住。
《咕嚕牛》最後兩句就證實了上述的說法:
All was quiet in the deep dark wood.
The mouse found a nut and the nut was good.
我們不用仔細讀完整本書整個故事,就知道最終老鼠安全了。
儘管森林還是那個deep dark wood,但是一片安寧,給人一種祥和感。
老鼠不再是捕食者的獵物,自己也找到了食物,這就讓人心情放鬆了。
僅僅開頭和結尾的兩句,就足夠可以我們自己去想象其中的故事情節。
豐富的故事情節
如果有分析過繪本的小夥伴可能會了解到,繪本里有很多觸發我們多種感官的描述。
在看的過程中,會刺激我們大腦中不同的感官神經元,對聽和看的人來說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認知。
這也是為什麼有的繪本很有吸引力,更能激發孩子的興趣。
除此以外,還有兩點是極具吸引力的。
一種就是少即是多,像是茱莉亞的故事一樣,寥寥數語表達出豐富、深切的含義,剔除不重要的內容以及與主題故事無關的“部分”。
另一種就是讓讀者可以產生情感聯絡的,好像我們之前推薦過的《When sadness is at your door》,當悲傷來敲門。
我們跟著畫面,彷彿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那團薄荷綠的大面團在我們生活中出現。
作者把自己的感受分享出來,展現自己脆弱的一面,喚醒了我們的同理心,讓我們的情感聯絡了起來。
最後
故事本身就具有強大的吸引力,不管在什麼年紀的我們都會為了一個故事熬夜看完。(我常常是電視劇,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