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納森·薩弗蘭·弗爾,美國著名作家,現任紐約大學寫作客座教授。
他曾花費三年時間,調查走訪美國肉食工業鏈條上的各個環節——肉雞場、屠宰場、養豬場、牧牛場,採訪其中各方利益代表,走近那些我們看不見或視而不見的真相。
對他的職業生涯來說,這並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
三十歲之前,弗爾已經是美國文壇冉冉上升的一顆新星,曾經入選《紐約客》《格蘭塔》等多家媒體的“美國最優秀青年小說家”榜單。根據他小說改編的電影《特別響非常近》,由湯姆·漢克斯主演,獲2012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提名。
但他還是放下小說創作,轉入美國現代肉食工業的調查,並將這段經歷寫成《吃動物》一書。該書得到《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泰晤士報》等主流媒體以及諾貝爾文學獎得主J.M.庫切、奧斯卡金像獎影后娜塔莉·波特曼的一致推薦。
因為這本書,波特曼從二十多年的一般素食者轉變為純素食者。她以此書為藍本,監製拍攝了同名紀錄片。
01
從搖擺不定的素食
到挖掘養殖業的真相
是什麼讓你下定決心成為素食者呢?
如果讓弗爾來回答,那一定是“孩子的出生”。
在成為父親前,弗爾曾是一名搖擺不定的素食者。至少不會錯過夏季傍晚的烤肉,還有旅行時的日本生魚片,彼時“素食”於他,更像是一個彰顯自我的標籤。
“夜裡輾轉堅信一套信念,在翌日的餐桌上卻做著相反的選擇,偶爾出現啃噬人心的罪惡感,但最後都因為問題複雜難解,且相信人非聖賢妥協告終。”
回顧當時的心路歷程,弗爾如是說。
後來,弗爾的妻子懷孕了,順利誕下一名男孩兒,兒子的到來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作為一個新手奶爸,弗爾盡一切可能給兒子更多陪伴與照顧,而孩子最重要的事就是吃,弗爾對於食物愈發關注起來。
他想要更深刻的瞭解食物,肉來自哪裡?製造過程如何?動物遭受了何種對待?會造成什麼影響?再深入一些思考,食用肉類造成的經濟、社會與環境效應如何?
最初,弗爾只是蒐羅與食用動物相關的各種圖書資料,包括美國農業部資料、活動資料、哲學等等,他發現一旦說到食用動物這一話題時,文字通常充滿了誤導與欺騙。
比如“小牛肉”,會讓人們忘了談論的重點,自由放養則會誤導一些心地善良的人,人和動物之間被樹起一道密不透風的藩籬,弗爾決定做更深入、嚴謹的調研。
02
被遮掩的真相
與讓人悲痛的行業
在調查之前,弗爾頭腦中仍有些許這樣的畫面:漁夫用魚竿釣魚,農夫熟悉自己養的動物,飼養員看著小雞破殼而出…
但他很快了解到:我們今天討論的肉,基本上是工業化養殖的產物。據統計,美國人吃的肉、蛋、奶99%來自工業化農場。
弗爾曾致信某大型肉企,懇請自費參觀卻一再遭拒。日後他才得知,即便是研究機構,也很難接觸這個行業的核心。美國知名調查機構皮尤研究中心聲稱,其調研工業化農場專案曾受到各方面嚴重阻礙。
有錢有勢的工業養殖行業,深諳他們之所以能夠為所欲為,正是憑藉著消費者對他們所作所為的一無所知。
各種阻礙並沒有讓弗爾停住腳步,反而更加堅定了弗爾完成這部著作的信念。
在動物福利志願者的帶領下,他深夜暗訪工業化養殖場。畜棚裡,工業風扇呼呼作響,數千只火雞幼崽密密麻麻地蜷縮在熱燈下,死亡的、腐爛的、受傷的,擠在一起,場面令人窒息。
每隻蛋雞的標準籠床面積約為 0.04 平方米——想象一隻橄欖球大小的雞,終其一生蜷縮在A4紙上。蛋雞場的小公雞沒有經濟價值,直接被倒入攪拌機中處死。
圖為即將被攪拌機處死的小公雞
密蘇里州的一位農場工人告訴弗爾,生長速度不夠快的豬仔純屬耗費資源,工人會拎起它們的後腿,用力將其摔向水泥地面。
“我們一天能砸死120只,有的豬仔一隻眼珠都掉出來了或下巴都裂了還在亂跑,血流得到處都是。”他的妻子補充道,“他們管這叫安樂死。”
根據標準流程,牛須被電棒擊暈後方可屠宰,但屠宰場很難保證這一點。“我見過無數頭牛醒著被屠宰……這些牛可以熬過整整 7 分鐘都不死。”
“我曾經剝過活牛的皮,從脖子那兒一直剝下來。”一名工人說道。
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動物福利科學家坦普·葛蘭汀,美國一半以上的屠牛場都由她設計,在實地走訪中發現,許多農場“常見故意而殘忍的虐待”。
屠宰場員工肯·波代特曾親眼目睹一頭3歲母牛在流水線上醒來,腹中的幼崽掙扎著,已經出來了一半。這類場景讓他回家後總是情緒低落,並動不動對家人吼叫。
“我以前是海豹突擊隊成員,那些血和腸子嚇不到我,但我受不了這種不人道的行為。”肯·波代特如是說。
03
工業化養殖
重塑人類食物與生活
早在實地調查之前,弗爾花了一年多時間,鑽研了大量資料。這些資料來自政府資料、經同行評審的學術或業界文獻,並請了兩位專業人士稽核。
隨著採訪的深入,弗爾越發意識到,一種巨大的工業體系正在以隱蔽的力量,重塑我們的食物和生活。
據統計,全球每年工業化養殖的陸生動物約有500億隻,魚類的數量目前還沒有辦法完全統計,現在美國人吃的肉蛋奶,90%來自於工業化養殖。
吃動物不僅是一個“哲學議題”,它是一項年產值超過1400億美元的產業,涉及全球三分之一的土地,深刻影響著海洋系統,氣候變化和公眾健康,和每一個人息息相關。
畜牧業是全球變暖的首要原因,其影響比全球交通運輸還要大40%,如果全世界所有牛是一個國家,那麼它的碳排放水平居全球第三,僅次於中國、美國。
工業化養殖,基因統一,疾病叢生,空間密集,生長環境惡劣,也導致了抗生素的瘋狂使用。
弗爾發現,美國每年用於動物的抗生素是人類的10倍,約1.1萬噸左右。即使動物沒有病,每餐也得吃抗生素,這導致病菌抗藥性在不斷的增加,大型傳染病發生的機率也會越來越大。
04
你凝望過將死動物的眼睛嗎
弗爾在《吃動物》裡,記錄了自己從雜食者到素食者的心路歷程,普林斯頓大學哲學系的專業背景,也讓他對此有著更深刻的思考:
“我們處於一個奇怪的境地,幾乎所有人都同意應該善待動物、保護環境,但如果有人因此拒絕工業化肉食,則會被視為邊緣乃至激進之舉。”
人們往往覺得素食的人情緒化、感情用事,弗爾對此存疑:“假設兩個好友在點餐。其中一個說‘我想吃漢堡’,於是點了一個。另一個也想吃漢堡,但他想起了比漢堡更重要的東西,例如動物境遇,然後點了其他食物。誰在感情用事呢?”
在“天堂”冷櫃肉廠,一頭豬被送去屠宰前盯著弗爾看了幾秒,這令他措手不及。調查結束後,他不曾再遇見那樣的眼神,但許多次在凝視兒子的眼睛時,他腦海中會再泛起那一幕。
“工業化農場之所以能夠取代傳統農場,與我們將少數種族或女性視為二等公民出於同一個原因。因為我想要這麼做,並且能夠這麼做。我們對待動物正是如此。”
“我們對工業化農場的態度是一種考驗,看我們如何面對最弱小、遙遠、沉默的群體,在無人逼迫的情況下,我們會怎麼做。”
05
孩子值得更好的答案
在調查的終點,弗爾為自己和家人選了素食。
他發現,在日常生活裡,素食一樣可以有豐富的選擇。小扁豆沙拉、烤蔬菜、堅果、莓幹、蘑菇燴飯、土豆餅、四季豆、辣玉米片、芒果乾、燕麥、蔬菜意麵……一樣美味而且有治癒的力量。
“我們所做的有關食物的每一個決定,都是在參與農業。當我們舉起餐叉時,便與其他事物建立了聯絡,包括動物、農場工人、國家經濟和全球市場。跟其他人吃一樣的東西是在做最容易的選擇,然而也是問題最多的選擇。”
回顧這趟調查之旅,弗爾感謝孩子的到來喚起他對這個問題的思考。
“孩子總會問,為什麼要這麼做?為什麼不那麼做?面對很多問題,父母通常只會說,因為大家都這麼做。我們希望孩子比我們更圓滿健全,他們應該得到更好的答案。”
弗爾相信,花費幾年時間探討的這一話題,會引發爭論和威脅,但不會沒有意義。
“能不能吃動物,如何吃,觸及某些深層的東西:作為人類,我們如何定義自己?我們想如何被定義?從《創世記》到最新的美國農業法案都在探尋答案。”
結束三年調查後,
弗爾開始轉入環境、
飲食等公共議題的寫作,
並取得矚目成就。
2019年,他的
《我們就是天氣:拯救地球從早餐開始》一書,
獲《金融時報》年度最佳圖書、
《衛報》年度飲食類最佳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