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性情都是由天生的“仁”,“義”,“禮”,“智”,“信”五種品質所構成。那麼這五種相互之間的關係是如何存在的呢?
《論語·學而》講:“泛愛眾而親仁”,所以仁者愛人。每個人的天生都有憐憫之心,但是需要勇氣來決定義行能否去做。如果沒有勇氣去面對,便是“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有勇氣去做,未必適宜。“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論語·述而》。有勇氣去做就要運用智慧去謀劃。
國學之道,即是內聖外王之道,內有仁愛,外就要跟著去完成。從“仁心”至“義行”再到“勇決”就缺少幫手。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上面有德高望重者拉一把,下面有小弟幫襯跑腿,中間就需要兄弟伸出援手。這樣方可事業有成。那麼就要“禮”,和“信”。“禮”,理也,講順序之道。順序之道便是“履”,做成之彰顯其德,被人歌頌而成“文”。從父母至兄弟姐妹再至親朋好友,鄰里之間,再到出門交友,不懂禮,不懂“謙謙君子卑以自牧”處下之道,就無品德可言。如何入貴人眼?憑藉著蠻橫,欺凌他人的強大?那麼貴人也會害怕所幫助的人有一天強大了欺負自己。所以《易傳》和《易經》特別重視“謙”,在《易傳》中講“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即使這樣,那還缺一個便是“信”。“人無信則不立”,因為信,所以能伸。一個說到做到的人,才會有人跟隨,不用擔心事成“狡兔死,走狗烹”。
仁者愛人
“仁”是每個人天生所具備的優秀品德,但是會受到物慾的矇蔽導致未必肯施。這個過程就是《易經·坤卦·文言》說得“先迷失道,後順著得常”。不去做“焉知其仁?”檢驗一個人是否真有仁心,就看“行”,能做出來才是仁,做不出來只是動嘴皮子都是拿人開涮。劉邦是個流氓,但是他懂得“施”,肯賜予賞賜,與將士一同享受利益,所以人越聚越多;項羽雖然高大英武,不懂得“施”,財寶攥著最後身死烏江便是這個道理。
大義凜然
《史記·夏本紀》“有扈氏不服,啟伐之,大戰於甘作《甘誓》 ”。《淮南子·齊俗訓》評論說:“昔有扈氏為義而亡,知義而不知宜也。”大禹傳位益,三年之喪結束後益傳位給大禹兒子啟,扈氏作為禪讓制度的堅定捍衛者與啟戰於甘地。直至滅國身死。從此“公天下”徹底轉為“家天下”。那麼為什麼淮南子說知其義不知其宜?“益為啟立”,實權在啟手裡,益是走形式的。其他部落得到啟的好處,和啟站在一條線,獨有扈氏不肯接受維護傳統,以至於戰死。“知其義,不知其宜”,知道義,也敢為犧牲,卻不知時,不懂權變,所以失敗了。知義有勇難,有智慧更會難,中國人不容易。
勇者無敵
“仁能附眾”,因為“小人懷惠”。這是本辦法的事情,誰都要靠著物質才能生存。只是圖物質,就會“懦”。心有所需,必然軟弱。“棖也欲,焉得剛?”《論語·公冶長第五》。有慾望,就能被抓住,陷進去很難出來。這時候就需要“勇”來決斷。能決斷就能不斷向前,不然就會沉迷無法自拔。“乾”的精神,“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所代表的的就是奮進和均衡兩種精神。誰能做到這兩點誰能做領頭羊帶領群眾走向昌盛。
大智若愚
有勇就需要謀,“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域性者,不足謀一域。”所以當子路傲嬌地問孔子,“行軍打仗,你要和誰呢?”孔子回答道“徒手殺老虎,徒步過河至死無悔的,我不會和他一起謀劃”。“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孤勇之人不懂敬畏。講謀,最好的是《吳起太公》和《孫子兵法》。《吳齊太公》以德為基,走的是重劍無鋒,大巧不工的路子,行的堂堂正正陽謀,德高則望眾,自己站得穩,對方沒辦法。《孫子兵法》講韜略,韜者,藏也;略,分割成塊,各自為營。不讓對方知道。用間,找對方的可乘之機。兵以奇用。行的是詭道。正與奇都不會取巧,智慧最高層次看著是笨,其實都是一步步謀劃出來的。
禮賢下士
“乾”的奮進精神是所有生物所具備的,為了生存都在負重前行。人更是如此,即使沒有能力也不願處下,說不如別人,生怕被看扁了。這就是“傲”的由來。人一傲就沒有朋友,“什麼都能做,還要我做什麼?”,“巽以行權”,謙遜才能權衡適宜。所以《易經·巽卦·彖》“重巽以申命,剛巽乎正而志行”。意思是說“過度的謙遜是因為時勢不在,所以守身聽命,時勢所在,便會走中正之道坐正位以完成志向。”《漢書》劉邦說“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供給軍隊糧餉,不絕於道,我不如蕭何;統帥百萬雄兵,作戰必勝,攻城必克,我不如韓信。但是這三個傑出人才,我能任用,所以能取得天下。”想成就自己的志向,就必須有幫手,不能知人善任,禮賢下士,便是孤家寡人,一切夢想都是空談。
推誠佈信
《易經·中孚卦·彖》:“說而巽,孚乃化邦也。”意思會說,“誠信就可以讓蠻夷歸順,讓他們真誠地開心接受順服和教化”。之所以暢通往來,便是因為信。《易傳·繫辭傳下·第五章》:“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意思是說,“尺蠖彎曲身體,是為了求得安全而後好伸展自己,不斷前行;強大的龍蛇蟄伏,卻是因為察覺危險所以隱藏起來,儲存自己”。即使街邊買饅頭的小商販都要講誠信,做得不好偷工減料,一傳十,便可以百人知道,而後再也不會回來了。夜市總有扔圈圈套玩具的,會做生意的人,扔幾十個不中夠本了小老闆就給個安慰獎,大家開心,客源就源源不斷。推誠佈信,都是一點點積累的。有些店大欺客,即使百年老店,又如何?不是敗壞了祖上的陰德,就連政府都會出手整頓的。
仁義禮智信,這五種,是人天生所具備的。有的致良知,德行能夠彰顯,有的因為私心,只剩下了自己。察這五種便可以知道,此人是否可以深交,是否能有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