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呂 憲】“在撒哈拉無邊的沙海里,正當旅行者不再期待一絲人煙或者一點人跡的時候,欣蓋提就像一顆落入沙漠的耀眼珠寶進入視線”。法國人類學家杜皮古德女士在她1935年初見欣蓋提古城時,這樣描述它的迷人。始建於公元777年的欣蓋提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沙漠古城,位於茅利塔尼亞首都努瓦克肖特東北約600公里。在被沙塵掩埋200年後,依然保持著當年的風貌(如圖),吸引了眾多遊人的目光。人口不到5000人的欣蓋提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欣蓋提的意思是“馬之泉”,自建成之始就擔起讓不同文化、商品、語言發生交匯碰撞和交換的使命。這裡曾是古代欣蓋提王國的首都,在17至19世紀達到鼎盛時期。南來北往的人們在這裡進行香料、草藥、食鹽、金粉及織物等交易,商業如此繁榮,以至於駐紮在城內的馱貨駱駝就達到3萬多。很多信徒也從各方匯聚到欣蓋提,從這裡開啟向麥加前進的朝聖之旅,他們在這裡補充路上所需的食物和飲水,恢復體力,同時給當地帶來了文化、宗教知識等精神給養。
儘管身處大漠腹地,欣蓋提在歷史的長河裡逐漸佔據了一席重要之地。在法國殖民者使用“茅利塔尼亞”命名這片土地之前,茅利塔尼亞人就稱自己的國家為“欣蓋提之國”。
17至19世紀,欣蓋提的宗教和文化十分繁榮。前來欣蓋提開始朝聖之路的信徒要花兩三個月時間進行準備,他們從書籍中研習各項朝聖規則、知識,用平時的積蓄作為朝聖路上所需的盤纏。等到他們從麥加朝拜歸來,往往已經耗費一年時間。但是他們在行囊中帶回了更加豐富的書本、圖冊,以供後來人修學和傳播宗教。
人們在當地建學校、圖書館,開設課堂並收藏以紙質或者羚羊皮手抄《古蘭經》為代表的各種書籍。在欣蓋提儲存至今的12座古圖書館中,先人們留下大量法律、天文、數學和醫學等領域的珍貴手稿,共有7000多本,最“老”的近1000歲。
推開一扇需要彎腰才能進入的小木門,當地人賽伊夫帶領我們進入了他的家庭圖書館(目前向遊客開放的四個當地圖書館中的一個)。他向我們展示的古書有的已經泛黃、頁面開始破碎。他自豪地說:“欣蓋提的古書中藏著無盡的珍寶,這是一本比麥哲倫環海航行還早的宗教典籍,那是一本比德國第一本字典還要早百餘年的語法書。”“這世上唯一不會讓人破產的分享就是知識!”因為堅守這份信念,賽伊夫表示雖然條件簡陋,他會用餘生照顧好這些經過歲月磨難仍閃爍著智慧之光的書籍。正是憑藉這些無價的書籍、手稿,欣蓋提在學界獲得了“撒哈拉的索邦大學”之美譽。
與全球各地鋪有地毯、寬敞明亮的清真寺不同,在欣蓋提的清真寺內,人們是直接跪在沙土中進行禱告的。因為這裡沒有鋪設一塊地板。欣蓋提清真寺的樸素恰恰反映了這座沙漠城市的苦衷——與沙漠的無盡鬥爭。
漫步欣蓋提古城,狹窄的街道環繞著帶有天井的民宅,紅色乾燥的岩石和泥磚建成外牆,再以棕櫚樹建成平坦的屋頂結構,充滿了異域風情。但這只是1264年以來欣蓋提逐漸演變出的樣貌,8世紀始建的城邦已埋在黃沙之下,不知所蹤。沙漠不斷蠶食古城,一些民房上紅色標記顯示,流沙曾經爬到的最高處高出地面近3米。為保護家園,欣蓋提人一次次與撒哈拉展開鬥爭,挖去沙土拯救城市,並在離沙漠稍遠的北邊建起一座新城。
在記者所住的旅館,有一個“除沙隊”清晨前來清除院中堆積的沙子。旅館經營者稱,除沙人是當地特有的一個職業。不過,大家都清楚與沙漠抗爭人力微薄,他們所做的只是將沙子轉移到一個稍遠的空曠處,期待風把沙子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