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傳承的傳統美德,其本身是有益於傳承的優秀道德遺產。善良並不等於懦弱,或者吃虧,缺乏競爭力……相反,合理運用“善良”的力量,會對其個人和人際交往有很大增益。讓孩子學會有“邊界”的善良,根據TA的個人品質,發揮優勢,找到適合自己的定位。
PART 1 合理的善良,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比如題主的孩子不忍傷害動物,或者不忍心看到動物死亡的畫面,這都很正常,說明題主的孩子是一個心理健康的小朋友,能夠共情。
但是如果因為不想傷害動物,而對自身造成損害,或者做一些損害自身權益,超越自身能力的事情,這就是缺乏善良的邊界了。
看到流浪動物,在能力範圍內,帶TA做相應檢查,之後領養回家,這是善良。
看到流浪動物,在自身溫飽都不能解決的情況下,貿然帶TA回家,甚至借錢去買高價動物糧,這就超過了善良的邊界。
善良的前提是責任,我們對自己的能力有清晰的認識,在自身能力範圍內完成善舉,既不做超過能力的承諾,也不給他人增加負擔。
比如對小朋友來說,看到流浪動物,覺得可憐,可以將自己的零用錢捐給動物保護機構。而不是貿然領回家讓父母負責,或者要求父母為其做些事以減少自己內心的難過。(PS如果父母本身願意領養,那是父母的善良意願)
透過合理的引導,不僅可以培養他們承擔責任,還可以進一步督促他們進步,因為只有足夠強大,才能保護想保護的人和東西 (≧∇≦)~~~
PART 2 善良,也要有是非觀
回到現實中,當孩子用善良和共情,想要做出一些越界的行為時,我們要及時和他們一起討論分辨,不被表象迷惑,不為眼前感動。什麼樣的人值得被尊重;什麼樣的人值得我們去愛護與幫助。分不清是非的善良也是一種傷害。
比如前段時間熱門的“勞榮枝”事件,前後參與七起殺人,多起搶劫綁架等惡性事件。宣判後在庭審現場失聲痛哭,其二哥甚至要為她上訴。
從表象看,一位年近五旬的女子,也許以前犯了錯,但是她已經悔過了。那麼是不是可以原諒TA?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且不說她的悔過有多少真心,這種原諒本身對受害者們就是一種傷害!
當邪惡不再用承擔後果,對善良就是最大的嘲諷。
這就需要家長在孩子成長中,多溝通,多分析。
真正的善良需要適當建立正確的是非觀,負責任的態度之上。毫無底線、有求必應的行為並不是善良。
而是時時刻刻擁有一顆向上且感恩的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並能夠溫柔而堅定的拒絕不合理的要求。面對他人欺負或者不公平待遇的時候,也要學會保護自己並且適當做出反擊的行為。
PART 3 溫柔而堅定的善良
善良並不是因為害怕“拒絕”對別人造成傷害,而全盤接受。當對方的行為觸及了我們的善良界限時,學會溫柔而堅定的拒絕,是一門必修課。
與其因為一時的退讓,讓自己陷入艱難的局面,或者讓事情往壞的方向發展,不如及時拒絕。
與其擔心孩子因“善良”而退讓,不如教會他溫柔而堅定的表達自己。多鼓勵孩子堅持自己正確的觀點,並堅定的表達。
千百樣人有千百種性格,不同性格的人自然會有其合適的社會定位。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透過合理的引導,他會形成自己的行為方式,也會有適合他的崗位和社會角色。不用過多的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