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一個人的性格氣質形成和先天基因有關,也和後天的成長環境有關,正向的性格特質可以幫助個體更好地實現自我,而消極的負面性格,卻有可能妨礙一個人的成長髮展,對其未來的成長格局設限。在孩子處於6到12歲年齡段時,他們的性格特質會有一定的定型,如果父母們不能夠及時發現他們身上的負面性格特徵,那麼很有可能就會錯失,引導其形成正向性格特質的契機。
前不久,有朋友來陳女士家做客,她無意中發現,陳女士的女兒非常喜歡鑽桌底。對此,陳女士解釋說,“孩子經常會有這樣的舉動,雖然是個女孩,但是真的太淘氣了!其實我們已經說過很多次了,但是她就是不聽!”
從事幼兒教育的朋友對此感到詫異,顯然從外表上看,陳女士的女兒並非淘氣型的兒童。朋友試著跟小女孩說話,但是小傢伙卻一副怯生生的表情不敢回應。在朋友嘗試了好幾次後,小傢伙才願意搭話。
在朋友從陳女士家快要離開的時候,她建議陳女士多關心下小傢伙的性格發展。“她並非淘氣,鑽桌底的癖好完全是因為她的內心缺乏安全感。”
聽到朋友這樣說後陳女士覺得十分意外,“我和她爸爸對她都很好,她怎麼會缺乏安全感呢?”對此,朋友解釋說,“我和她簡單地聊了幾句,我覺得小傢伙的性格有點偏向自卑,她總覺得大家不喜歡她,甚至包括父母。”
原來陳女士對女兒要求一直很高,很少聽到媽媽誇獎的小傢伙在潛意識中覺得自己做得很差,這也就使得他的性格特徵中多了一些消極的部分。孩子不自信於父母給她的愛,自然也就會缺乏安全感。
01、父母哪些錯誤的教育方式容易導致孩子自卑
有很多家長對於孩子自身的能力水平沒有正確的認知,他們習慣於對於其抱有較高的教育期待,這就使得小傢伙們在無意中承擔了較重的心理負擔。受到父母的影響,孩子對於自身的評價不切實際,這也就使得他們在遇到困難挫折時更容易形成自卑的特質。
有的父母習慣於對孩子使用激將法,認為刻意地打擊更能夠引導其保持謙遜,更能夠起到知恥而後勇的教育成效。但是事實上,家長言語上的打擊,很有可能會對其造成人格上的中傷和侮辱,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同時也會影響孩子對於自己的評價,這就使得孩子即便很優秀也仍然會陷入自卑而不可自拔。
如果家長對孩子過度保護的話,那麼就會使得他們缺少成長中必經的挫折和困難的磨練,當挫折真正到來之時,習慣了父母庇護的小傢伙們自然難以勇敢面對。孩子們缺乏戰勝困難的成就感,這也就使得他們缺乏抗挫能力,變得更加玻璃心,負面消極的性格特徵更為明顯。
02、孩子身上有這四種“變自卑”表現,家長別不以為意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們應該引導孩子多做一些有成就感的事,成就感能夠激發孩子的內驅力,同時也能夠讓他們獲得心理上的滿足。當小傢伙們發現透過自己的努力,可以實現或者是完成某件事時,他們內心自信感最強。
第一:很在意他人的評價
兒童的自我評價是建立在他人評價的基礎之上,在正常範圍內,孩子對於他人的評價有所重視是很正常的成長表現。但是如果小傢伙們身上出現,過分在意他人評價的表現的話,那麼這有可能意味著他們正在慢慢地變得自卑。
內心不夠自信的孩子,對於他人的看法和評價十分敏感,還有可能會不自覺地對號入座,不斷地打擊自己的自信心。
第二:過分乖巧懂事
父母們都希望孩子能夠更加地乖巧和懂事,但是如果他們表現得過分乖巧的話,家長們也需要對此給予重視。
Tips:有意識地壓抑自己的需求和慾望,時間長了,這就很容易導致其產生自卑心理以及討好型人格。
第三:遇事習慣逃避
對於生活經驗不足的孩子而言,在遇到問題時,很容易就會產生逃避的心理,但是如果小傢伙一味地把逃避當成處理問題的唯一方法的話,那麼這很有可能意味著,他們缺乏對於自我的正確認知。孩子對於自身的能力無法正確判斷,這使得他們常常會表現得膽小怯懦。
第四:不自覺與他人作比較
總喜歡拿自己與他人作比較的人,他們看起來很自信,但是其實內心是非常自卑的。如果在比較中發現自己處於劣勢,他們很有可能會陷入到自怨自艾的負面情緒之中。
時間長了,這也就使得他們在一次又一次地比較中不斷地否定、懷疑自己,甚至還有可能在自卑的情緒下衍生出對他人的嫉妒心。
結語:
在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內,家長們有必要多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給予他們更多正向的、積極的指引。積極正能量的心態特質更加能夠激發孩子對生活的熱愛,更加能夠提升他們生活的幸福感。
(本文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