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經常在一個教育主題的直播間蹲守,就喜歡聽父母們遇到的各種問題,看看有沒有和自己家“同款娃”。
特別有意思是,“孩子學習沒動力”是90%父母的主要問題,主播給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幫孩子找到目標和目標的意義”。
相信很多成年人,年初都會定計劃,但能完成的人極少。那我們應該是不是也像孩子一樣,沒有為目標找到意義呢?
在周嶺的《認知驅動》裡寫到:看不到具體好處和方法的目標非常單薄,它無法支撐你度過一年,甚至三個月。
《認知驅動》裡就主要寫了成就一件事的心法和技法,今天我們就聊聊成就一件事的技法,如果找到目標的意義和成就一件事的方法和環境。
01 做一個長期主義者
目標,每個人都有,但能有力量完成的人不多。比如大多數人無法成功戒菸,是因為單純靠意志力硬拼,一旦工作不順或者情緒不好,沒更多的意志力拼了,就會繼續撿起煙來。那如果知道煙癮形成的真正機制,看清吸菸這件事的本質,會從內心覺得“抽菸多不划算”,才能不靠意志力把煙戒掉。
當我們透過原理機制徹底看清做一件事的好處時,便會覺得不做這件事是一種損失。
當然,對目標有清晰的認知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成為“長期主義者”,還需要第二種力量——尋找意義。
怎麼做呢?《有效學習》的作者烏爾裡希·伯澤爾說:“獲得獨特的價值感和意義最好的方法就是主動去描述目標與自己的關聯,也就是說調整看待事物的角度,看到這件事情的長遠意義。”
理智腦雖然聰明,但它力量太小。很重要的事,理智腦說該做,但本能腦,也就是潛意識會拿起手機刷影片去了。尋找意義就是在激發我們的潛意識,調動潛意識的力量來幫助我們。
你可能很迷惑,尋找意義、目標和自己的關聯,這玩意兒咋找呢?
02 “寫下來”的力量
寫下來,是情緒的調節器。
當你心情低落,情緒沒法消化時,可以試著寫寫自己真實的想法。當你寫完之後,會發現自己沒那麼難過了。
當情緒產生時,理性會退後。而當我們書寫當前負面事情時,就會調動更多的理性資源出來整理思路,讓情緒腦一邊歇會去。同時,書寫還能啟用大腦皮層的語言區和書寫區,讓情緒得到緩衝,慢慢恢復理知。最後,一定要回答自己兩個問題“一是這個事件為什麼會發生?二是我能從中汲取什麼教訓?”
書寫的意義不是宣洩情緒,更在於找出意義。
寫下來,是專注的聚焦器。
2005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透過調查發現:普通人腦海裡每天會閃過1.2萬至6萬個念頭,其中80%的念頭是消極的,95%的念頭與前一天完全相同。
也就是說,我們每天想的這些負面的、重複的事會讓我們分心走神,無法專注做事。那寫下來,就是讓我們靜心的方法。
想要讓大腦集中精力,就得想辦法結束那些沒用的程序。有兩種方法:一是在現實世界中完成它,讓事情閉合;二是在虛擬世界中審視它,讓程序結束。
那全部完成,肯定不可能,那就寫下來,在虛擬世界中結束它。這樣,大腦就會火力全開地專注學習和工作了。
寫下來,是行動的發動機。
真正的行動力靠的不是意志力,而是清晰力。如果你明天想早起,但不知道幹什麼,那90%你起不來。因為在模糊的狀態下,我們會覺得這麼做也行,那麼做也可以,最後強大的天性會告訴我們“再睡會吧!”
如果你寫下來,明天早上起來讀書,讀什麼書,哪部分,越詳細,第二天早起的機率就越高。因為我們不用再花腦力選擇了,同時還有人有前後一致的習慣,寫下來就相當於做了承諾。
寫下來,是目標的出發地。
很多育兒書寫了太多的方法、技巧,我在對娃一一實驗後,發現治標不治本。其實,真正重要的是引導孩子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
就像錢偉長,語文歷史滿分進的清華,但卻要棄文轉物,可他的物理才5分呀!那是什麼力量讓他敢這麼做,而且還成就了讓世界矚目的成績。就是目標,為國家造出飛機大炮的目標!
如果孩子有了明確的目標,知道目標的意義,那方法和技巧就不用你給他往腦子裡“灌”了。
其實,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並不容易,我們很多成年人都活在渾噩中,何況孩子。而寫下來,就是要求把我們心裡那模糊的想法變成文字,如果能寫下來,往後的人生或許會變得些許不同。
如果你寫不出來,那就先假設一個最接近的目標,先行動起來,走向下一個目標,直到真正的目標出現。
寫下來,是思考的挖掘機。
寫下來可以提升自己深度思考的能力。“想、說、寫”之所以代表不同程度的思考能力,是因為這三種活動關聯知識的數量和密度是不同的。
想得明白,說不明白,寫不出來——這可能是很多人的常態。如果你把想法寫下來,就會最大限度調動腦中的知識儲備,產生更多的聯想,不斷突破自己的腦力侷限,那你的思考力和表達力不提升才怪。
03 學會“偷懶”,就知道孟母為何三遷
2019年6月,浙江大學因幾位宿管和保安的事蹟被送上了新聞,因為這些宿管和保安展示了遠超自己身份定位的追求和技能,被人們譽為浙大“掃地僧”。
原來,他們都練就了一身技能,有的自學英語,有的跑步,有的擅長畫畫、精通攝影、根藝、善賦詩詞等等。
如果他們不是在浙大做宿管和保安,在其他公司會有這樣的命運嗎?可能有,但機率極低,這正是環境賦予一個人的力量。
說底層一點,就是映象神經元在起作用。人類大腦中的映象神經元會讓我們無意識模仿身邊的人和事。努力是理智腦單方面的思考,力量單薄,而映象神經元能調動強大的潛意識,收集到多維度的資訊,比如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觸到的、嚐到的……力量是非常強的。
所以說父母對孩子講一萬句道理,抵不過自己的一次真實示範。
那重點就來了,貼身環境非常重要。要特別關注我們目之所及和觸手可及的東西,因為離我們越近的東西就越會被關注,而越被關注的東西就越容易被放大。
如果想要變好,就要學會透過環境的設定來影響潛意識,幫我們減小阻力或增加動力。
首先,大環境借勢,順流而行。孟母三遷的典故告訴我們:移動到更好的環境中是借力“偷懶”的上上策。如果在不利的環境中,我們要提升自己的覺察能力,讓自己避開瑣事,避開無效閒聊和社交。
其次,小環境借力,主動掌控。大環境難以掌控,我們可以設定好貼近自己的小環境。比如整理自己手機裡的資訊環境,取關無用的訂閱、解除安裝多餘的軟體;做重要事情或學習時,手機先靜音,降低干擾;還可以佈置簡潔的生活空間;行為上還可以關注自己要去哪裡、會見到什麼人、看到什麼事、聽到什麼話、產生什麼想法等等。
科學研究發現,那些看起來有強大自控能力的人並非真的比常人更自律,而是他們會盡量避免置身於充滿誘惑的環境中——這才是他們保持自律的真正的“秘訣”。
如果你也沒有目標,缺少做事的動力,那麼不妨試試開啟自己的《認知驅動》。找到目標的意義,寫下來,然後借事環境,成就一件有價值的事。
認知驅動:做成一件對他人很有用的事
¥29.9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