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小橘
這兩天無意間看到一個影片,感觸頗深。
一個年輕的小夥子從14歲離開家,在外獨自闖蕩,十年間未曾回過一次家。當主持人問他為什麼時,他微蹙眉頭,說了一句:
“我就是想報復我的父母。”
原來,在他兒時的回憶裡,充斥著父母的打罵和自己的無助。
還記得現在都無法釋懷的一件小事,上小學時,因為長得瘦弱,常常遭同學欺負。可他從來不說,因為跟父母說了,捱打的還是他自己。
有一次,被同學打得比較狠,右手脫臼,直到放學後,自己也無法收拾書包回家。老師看到教室裡還剩他自己,就問了下,你怎麼還不走?
他跟老師沒有坦白事實,只是說不小心撞到了桌子。老師幫他把書包整理好後,原來只要20分鐘回家的路程,他足足走了2個小時。
他不敢回家讓父母看到,他害怕他捱打。
果然,晚回家的他又遭到了一頓責備和辱罵。從那時起,他就暗暗下定決定,要讓自己變得強大,不讓別人欺負自己。
他想要去學武術。這個想法萌生出來,他又默默地攢了兩年賣廢品的錢。終於把路費和學費湊齊時,他自己跑到了河南嵩山。
要不是兩個星期後的又一頓捱打,他估計也下不了十年不回家的狠心。
剛開始離家後,小小年紀的他也不適應,又跑回了家。到家後,父母沒有問他,為什麼跑去學武術?
母親打完父親打,罵他不好好讀書,淨整些沒用的。
可是,學武術,是他為了讓自己強大,能保護自己啊!
沒有人給他機會說出來,他又決然地離開了家。
這一次,他再無音訊。
在父母看來,他不用功讀書,舞刀弄棒,不務正業,不打他不會長記性。可是,父母卻一直沒看到自己的問題,還要埋怨孩子不聽話,不好管教。
就像我們平日裡常見的那樣,你說什麼孩子都不肯聽。
讓他寫作業,他非要看電視;
讓他睡覺,他偏要玩遊戲;
讓他哄著妹妹玩,不弄得妹妹大哭一場是不罷休的。
為什麼他總要和我對著幹?講道理沒用,打罵也沒用,該用的手段都用上了,當時是見效了,可明天,後天呢?相同的戲碼會持續上演,真的讓人崩潰至極。
然而事實是,孩子“對著幹”是他發出的求救訊號,他的“報復”只不過是他的自我抗爭,而懲罰恰恰是最不可取的一種應對手段。
熊孩子不是天生的,他只是缺愛
正如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簡·尼爾森說的那樣,最惹人討厭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愛的孩子。
《禁忌女孩》裡面的提卡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富二代。
可他卻有個怪癖——偷東西,他把偷來的東西專門放進一間房裡,不時地到裡面欣賞自己的“成果”。
他偷東西並不是屢屢得手,失手被人逮住的話,自然有爸爸的助理替他擺平,基本上每次都是花一大筆錢或者捐贈一大批物品。
即便如此,他依然樂此不彼。直到他遇到了娜諾,才說出了自己的心聲。
原來,他偷東西,是為了讓爸爸回國來看他。爸爸一直在美國做生意,很少回家,偌大的別墅裡,只有小小的自己。
他想來想去,只有表現很糟糕,被老師要求叫家長時,他才有機會看到爸爸。他的內心深處,一直有個渴望父愛的小孩。
他的反常行為,不過是為了引起父親的注意。
但一次又一次的偷竊,並沒有換來父親的見面,提卡越來越洩氣。直到他和娜諾一起計劃偷校長的保險箱被抓住時,他拒絕用錢保釋,進了管教所。
這一次,他終於等來了父親。
他一直渴望得到父親的關愛,但卻不知如何表達。父親看到了他“偷東西”的一面,卻沒看清他“缺愛”的另一面。
最惹人討厭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愛的孩子。
就像一枚長在苔蘚叢中的硬幣一樣,不要只想到它與苔蘚相連的陰暗面,它也有努力朝向陽光的一面,而這一面,恰恰需要你的關心和愛護。
“對著幹”的背後,是孩子的“求救”
電視劇《三媽倆爸》中有個情景記憶深刻。
新年到了,外面的鞭炮聲此起彼伏。楊楊對媽媽說,我想要放鞭炮。媽媽耐心地對他講,你年紀小,放炮容易崩到。
但是,楊楊聽不進去,只顧自己喊,我要放炮,我就要。
為了安撫住不停嚷嚷放炮的楊楊,媽媽停下了手中的活兒,來到客廳,陪他玩紙炮。
紙炮的聲音哪裡能跟鞭炮比呢?
楊楊不滿意,就打掉了媽媽給他剝的糖果和花生,還把桌子上的果盤撥拉到地上,自己順勢在地上打起了滾兒。
這一下子把媽媽氣到了。“跟你講道理不聽,陪你玩兒你也不肯,你怎麼這麼不聽話呢?”媽媽一把拽起躺地上的楊楊,邊說邊打屁股。
楊楊放聲大哭,淚眼汪汪地還在叫喊:“我就要放炮,我就要放炮。”
這樣的場景相信很多父母並不陌生。有多少次我們苦口婆心相勸,他不聽,就要和你反著來,直到你耐心的底線被打破,然後發脾氣解決問題。
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曾提到一個大腦分層的理論,人的大腦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是理智層,下層是情緒層。
而孩子的發育恰恰是先下層,後上層。
當孩子內心得不到滿足時,他的應對方式就是宣洩情緒。可能是像楊楊打翻果盤的破壞性行為,也可能是對你大吼大叫的言語傷害。
《超級育兒師》節目裡有一個12歲的男孩,每天和媽媽只會大聲說話,大聲吵架,甚至還會動手打媽媽。
媽媽不讓他玩iPad,他就吼:憑什麼?然後摔門離開;
媽媽說你打遊戲時間太長了,他就頂嘴:你夠了,別管我;
媽媽拉他起床吃飯,他一甩手:你別動。
表面上看,這是個十足叛逆的孩子,青春期異常暴躁。
可是,隨著育兒師的深入瞭解,才發現這個“叛逆”男孩內心的無助。
原來他長大後,內心有力量來表達訴求了,才會一次次地反抗媽媽。
只是因為,他小時候一直在壓抑自己的情感需求。
小時候,媽媽對他的管教十分粗暴,除了打就是打,在她看來,打出來的孩子才會變乖。
男孩對自己幼時捱打的經歷一直無法釋懷,又不知道如何和媽媽相處,才會在青春期上演每天一次的吼叫。
孩子的每一次吶喊,是內心積壓的不公。
他的每一次憤怒,是自我的掙扎與反抗。
他的每一次對立,其實都是對媽媽在說“救救我”。
而我們需要撥開他“反叛”表面的薄霧,看清他的背後意圖,不只是講道理和發脾氣,對症下藥,方能根治。
怎麼化解“對著幹”
《正面管教》一書中這樣說到,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其實是在說:
我是一個孩子,我只是想有所歸屬。
而我們面對一個和你對著幹的孩子,第一反應就是憤怒或懲罰來應對他的反叛行為,恰恰忽略了想一想“他為什麼要和我對著幹?”這個問題。
孩子經常“對著幹”的背後,其實沒有錯,
他只是想要來自你的認同和自我的歸屬。
一旦明白了這點,就很容易做到以下三點,來化解孩子的叛逆。
1、避免還擊
電影《克萊默夫婦》中的塞斯爸爸正在為加班搞得焦頭爛額,塞斯卻偏偏把飲料灑在了檔案上,這讓爸爸火冒三丈。
本來塞斯一臉愧疚,正要道歉,做出彌補時,沒想到爸爸卻大吼,“你怎麼總跟我搗亂,我恨你!”
爸爸的怒吼讓塞斯一下子覺得自己很沒用,內疚也轉變成了生氣,委屈地對著爸爸喊了一句,“我也恨你”,哭著跑開了。
有時候,孩子並不是故意做錯事情,而你的責備與懲罰恰恰抹殺了他內心的自我認同。
2、反射式傾聽
將你看到和或聽到的反射回去,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你可以先照顧下他的情緒,再進行啟發式提問。
比如說,
“你看起來很傷心,能和我談談麼?”
“你的行為告訴我,你一定受到了傷害,能說說麼?”
“你看起來不對勁,能告訴我發生什麼嗎?”
最關鍵的是,要理解孩子的想法,而不是告訴孩子你的觀點。
3、看得見長處
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曾說,孩子的短處或缺點就像是黑暗。
你越想透過批評來糾正錯誤,黑暗越無法消除。相反,如果投以光明,看得見孩子的長處,黑暗就會慢慢消失。
想一想,你眼中的孩子除了讓你抱怨的缺點,是不是還有其它的優點?
比如:
他表面強硬,其實內心很善良,
他雖然調皮,但人際交往特別好;
他雖然成績落後,但很努力;
這些優點值得被看見被鼓勵,而不是被忽視。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簡·尼爾森曾指出,
成年人會和孩子一樣,出現缺乏知識、意識和技能,受“原始腦”操縱的不良行為。
當孩子和你對著幹時,我們有沒有受“原始腦”的控制,輕易發怒,甚至動手懲罰?
如果我們的行為尚且是一種不良行為,又怎麼能要求孩子改正錯誤呢?
那就從現在開始,轉變對孩子偏見的看法,
用傾聽和接納來了解他的想法,用理解和耐心來糾正他的錯誤。
只有這樣,你才不會糾結於他和你“對著幹”的表面,而是看透了他和你“唱反調”的本質。
而孩子,有了你愛的滋養,內心註定不再是一片荊棘,自然會吐露芬芳。
——End——
作者:江小橘,愛吃橘子愛看江的機械工程師,兒童心理研究愛好者,一手專心畫圖,一手耐心帶娃。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