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餘燕紅
11月12日-13日,2021廣州介入論壇暨2021嶺南微創介入醫學高峰論壇在廣州召開。本次論壇邀請了相關學科的專家,為介入同道作觸控國際前沿脈搏的演講;還邀請了全國嶄露頭角的中青年專家,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學術思路。
大會主席、廣東省人民醫院介入科主任張靖教授介紹,介入治療是近年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門融合了影像診斷和臨床治療於一體的新興學科。它是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CT、超聲和磁共振等影像裝置的引導和監視下,利用穿刺針、導管及其他介入器材,透過人體自然孔道或微小的創口將特定的器械匯入人體病變部位進行微創治療的一系列技術的總稱。目前已經成為與傳統的內科、外科並列的臨床三大支柱性學科。
會上,釋出了《廣東介入醫學白皮書》(2021版)。調查顯示:廣東省59.38%的醫院具有獨立介入科/介入治療科/介入血管科,其餘分別隸屬於放射科、腫瘤科、外科等,其中放射科具有獨立介入學組的佔到53.85%。同時,醫院存在多個科室開展介入治療的情況,包括急診醫學部、消化內科、心血管內科、神經內外科、血管外科、婦科、產科、呼吸科等。在開展的介入亞專科中,腫瘤介入開展醫院數量最多,其餘依次為綜合介入、血管介入、神經介入、兒科介入、心血管介入等。
張靖教授介紹,10月9日國家衛健委釋出的《“十四五”國家臨床專科能力建設規劃》中,提到要大力扶持介入等微創治療技術發展;11月3日國家衛健委釋出《縣醫院綜合能力提升方案》中,更是把微創介入列為五大臨床服務中心之一,微創介入醫學正迎來快速發展的好時機。
介入為女性保留子宮提高生育力
“今年國家實施三孩政策,鼓勵一對夫妻生育三個子女。然而,在育齡夫婦中,不育症的患病率約為8%-15%。其中女性因素中,輸卵管因素和排卵障礙各佔40%左右。”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介入血管瘤科李海波說,“介入治療與婦產科及兒科的關係已越來越密切,給眾多疾病的診治帶來了里程碑式的變革。”
根據《2017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我國2017年嬰兒出生數為1758萬,比2016年少63萬,而試管嬰兒卻在逐年增加。中國育齡夫婦的不孕不育率從20年前的2.5%-3%攀升至近年12%-15%,不孕不育者約5000萬。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生育意願大幅降低,人口老齡化加速到來;另一方面,許多想要孩子的夫婦卻備受不孕症的困擾。
李海波教授稱,影響女性不孕因素中,輸卵管因素和排卵障礙各佔40%左右,其中包括輸卵管阻塞、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症等,以及懷孕中可能出現的兇險性前置胎盤、疤痕妊娠、產後大出血等。近年來,隨著介入技術迅速發展起來,成為融合了影像診斷和臨床治療於一體的新興學科,為女性生育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
他解釋,介入治療是指在不開刀暴露病灶的情況下,在面板上作直徑幾毫米的微小通道,或透過人體原有的腔道,在影像裝置的引導下對病灶區域性進行診斷或治療。
對於輸卵管不通的女性,介入再通術應用於輸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治療,是目前最佳方法;產後出血是分娩期嚴重的併發症,是我國孕產婦死亡的首要原因,內科保守治療無效時,不得不以切除子宮為代價挽救生命,如今微創介入治療不僅成功挽救患者生命,也能保住子宮,保留生育能力;子宮肌瘤及子宮腺肌病是女性常見疾病,內科保守治療僅可緩解症狀,根治性治療既往就是婦科手術切除,這對有生育需求的婦女,是難以跨越的難題。而介入治療的出現,完全改變了這種局面,其簡單、安全、止血迅速徹底、無嚴重併發症的優點,已快速成為大醫院首選治療手段。
在婦產科和兒科中使用越來越密切
如今介入治療使用很廣,肝臟、心血管等學科都在開展,但與婦產科和兒科的關係越來越密切。“像血管瘤、血管畸形的小孩,絕大多數家長都帶著小孩跑了不少科室,包括面板科、整形科、小兒外科等。”張靖說,“這個病在血管瘤專科治,治癒率高達99%,結果卻因為家長不知道得不到規範治療。”
小兒血管瘤血管畸形發病率約為5%-10%,其中50%-60%都長在嬰幼兒的頜面部,臉部與頸部是最常見的部位,此外,身體其他很多部位比如舌頭、腦部也可能會長。
張靖教授強調,血管瘤血管畸形發病率高,只要治療得當,治癒率高達99%。比如血管瘤中血管就像樹根一樣盤枝錯節交結一起,很難切除乾淨,不適合外科手術治療。介入醫生透過脈管介入的方法,藥物可以順著血管到達每個治療部位,更加徹底地治療。此外,看病過程中切記以下兩個誤區:一,不要以為初期的血管瘤不明顯或者瘤體小而抱有僥倖心理不重視,應該第一時間諮詢醫生的意見,科學治療;二,切忌病急亂投醫,選擇合適的治療手段,以免造成過度治療。(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題圖 | 視覺中國
責編 | 林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