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是人體能量的源頭,脾虛後人體各處的能量供給都會缺乏,所以說脾虛生百病。
在中醫學理論中,脾虛包括脾陽虛、脾氣虛、脾不統血、中氣下陷和脾陰虛共五類。
其中脾陰虛的表現與胃陰虛完全一樣,所以有些理論將脾陰虛和胃陰虛歸為同一概念,可見脾與胃的關係有多麼密切。
脾和胃都處在中焦位置,是消化系統的兩大臟器,二者是相表裡的關係,胃主納食,脾主吸收運化,相輔相成地為全身提供充足能量。
若是二者不能協調,就叫脾胃不和。例如胃強脾弱,那麼胃口好吃得多,但是吃了不能吸收和運化,也就不能產生能量和輸送能量。
脾胃不和還有一種情形,就是脾胃與外界環境不合。有些人換一個生活環境就會食之無味、消化不良、倦怠乏力,甚至上吐下瀉。
就是因為脾胃與當地環境合不來,不能適應新環境的水質、食物種類或烹飪方法,俗稱水土不服。
脾胃不和時,身體就會出現很多異常的變化或疾病,就是俗話說的“全身上下都是毛病”,常見的主要有6個方面毛病。
1、臉色萎黃,面板變差
脾胃不和時,就會缺乏能量,血氣精津不足,氣血兩虛加之水液輸運不暢。
表現在面板上就是乾燥粗糙、黯淡無光、色素沉積導致顏色變化和皺紋,甚至出現色斑或丘疹。看上去毫無生氣,面色萎靡發黃,面板昏暗。
2、睡眠不佳
脾胃不和造成營養不良,白天沒精神,晚上又睡不好,情緒飄忽不定,患得患失。所以睡眠質量下降,失眠多夢,腦門出汗,明顯體虛。
根源是神經系統得不到所需的營養補給,所以出現神經系統部分功能紊亂或衰弱,如何睡得安穩?
3、精神狀態差
脾胃不和就會吃得少或者吃得再多也覺得餓,這是脾的運化功能虛弱的原因。
運化不到位,就會導致營養缺乏,引起飢餓感,但是多吃以後,仍然缺乏營養,又導致食慾降低不想吃,進而營養更缺乏,惡性迴圈之後,精神就會時而亢奮時而萎靡,胡思亂想,精神狀態很差。
4、排便不暢
精神狀態不好,對大小腸影響很大,由於脾的運化功能虛弱,導致水液代謝失調,水液積聚時就造成溼氣重,引起便溏。
當水液不能正常輸運至結腸,又會導致大便乾燥而便秘。由於脾虛還會導致脾不統血或中氣下陷,全身無力,便意紊亂,大便積聚多了也沒有便意的反應。
有時直腸並無太多糞便卻有便意,上廁所又拉不出來,其實是沒得拉。總體感覺就是大便不正常了。
5、舌苔齒痕
脾虛導致脾胃不和,體內溼氣加重,舌頭變厚變大,有塞滿嘴內之勢,舌頭變大就抵住牙齒,所以舌頭兩邊就有齒痕。
齒痕並非牙齒咬出來的,而是舌頭主動抵上去形成的。所以看到舌頭有齒痕,一般都可以診斷為脾虛、脾胃不和。
6、身瘦或虛胖
脾胃不和導致五穀精微不化,肌膚得不到營養滋潤,肌肉就會下陷、乾枯,所以體重減輕,形容消瘦。
如果脾虛加重溼氣就會導致各處水液積聚瀦留,使人看起來顯胖,其實是缺乏營養的虛胖。
上述列舉了六種脾胃不和的常見症狀,其實遠不止這些。脾胃不和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營養不良。由營養不良又可以衍生出很多身體毛病。
所以,當身體各處同時出現疾病時,用西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法來治療,肯定會越治病越多。
如果用中醫來辯證施治,很容易診斷是脾胃不和,治療起來當然能切中病根,藥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