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濟南大家都知道它是山東省的省會,可是遠在千里的河南卻有一個城市叫濟源,這兩個城市之間有什麼源緣嗎?為什麼都同有一個“濟”,原來在一千多年前它們同屬於一條濟水,為古代四瀆之一。濟源是濟水的源頭,濟南在濟河的南岸。
濟源市是河南省西北角的一個小城,但卻是河南省除了鄭州之外的最富城市,是什麼讓這個原來的小縣快速崛起,是愚公精神,還是濟水情操?
濟水三隱三現百折不撓終歸海
濟水發源於王屋山太乙池,流出濟源後一路向東,穿過黃河,經山東北上,注入渤海。濟水是古時稱的四瀆之一,“瀆”是指河溝、河川,四瀆是指條獨立入海的大河,即江水、河水、淮水、濟水。
為什麼說濟水百折不撓終歸海呢,這主要是說濟水“三隱”“三現”,第一隱第一現就是濟水雖然發源於王屋山太乙池,但是它是以地下河的形式隱流到濟源盆地的,然後在濟源流出於地面。第二隱第二現就是潛入黃河又出來,濟水流出濟源後,沿孟州、溫縣一路向東匯入沁河,然後注入黃河,在這裡形成滎澤,南岸是鄭州滎陽的鴻溝,鴻溝原來就取水於滎澤。
按常理說小河匯入大河後,就和大河匯成一條河了,自己成為支流,可是濟水卻不是這樣,它過了滎澤又出來了,繼續向東流,黃河沒能帶走它,則一直向北。那麼有人會問:“那東流出來的水也可能是黃河水。”不,是濟河水。因為濟水很清,黃河水很黃,兩河交匯的滎澤,水面很開闊,水流變緩,水質沉澱變清,濟水出滎澤還是很清,因此古人就認為是濟水潛入到黃河下面。
第三隱第三現就是濟水流到開封后北上山東,匯入鉅野澤。鉅野澤也就是大野澤,在現在山東菏澤的東北方,鉅野縣和鄆城縣之間。原來泰山是一座海島,在泰山和太行山之間是大海,是黃河從黃土高原帶來的泥沙逐漸填平大海,由於泰山腳下比較低,四周的河流都匯入到這裡形成一個大湖,這便是鉅野澤。鉅野澤在古代面積很大,能行大船,水泊梁山就在這裡。濟水在開封北上山東時分為兩股,稱北濟河、南濟河,北濟沿菏澤、東明縣流入鉅野澤,南濟河則從開封銅瓦廂北上,過定陶匯入鉅野澤。
濟水匯入鉅野澤後,在東北方向又出來了,這一次一下子向東北流入大海。濟南就在濟水的南岸,濟陽在是濟南的一個縣,在濟河北岸,後來的京杭大運河就是順濟南過,向南經鉅野澤。濟寧在鉅野澤南岸高地上,代表安寧。濟陰(定陶縣)在濟河之南。
南宋初年為抵禦金兵,開封守備杜充扒開了黃河,黃河改道南流,再一次衝過了濟水。接下來幾年,黃河在豫北頻繁決口,金國明昌五年,黃河在陽武大決口,徹底將濟水流域地區淤成黃泛區,河南的濟水消失,而此時東出鉅野澤的濟水改稱大青河。到了清朝咸豐五年,黃河再一次在開封銅瓦廂決堤北流,沿濟水北故道,奪大清河入海。
現在濟河是古濟水消亡後遺存下來的一條河,也稱珠龍河。從龍潭池流出"龍河",從濟瀆廟流出"珠河",兩河交匯後稱"珠龍河",又稱"濟河",至亞橋橋匯入蟒河,長約5公里。
濟水精神與愚公精神
濟水很小,卻能獨自到海,而且還是過黃河,越大澤,三隱三現,並保持清流,古人便把這種精神稱為濟水精神。唐太宗曾經問大臣許敬宗:“天下洪流巨谷不載祀典,濟水甚細而尊四瀆,何也?”許敬宗答曰:“瀆之為言獨也,不因餘水獨能赴海也,濟潛流屢絕,狀雖微細,獨而尊也。”也就是說濟水雖為絹絹細流,但它卻能百折不撓,誓死獨自入海,不達目的不休,這就是濟水精神。
從這裡來看濟水精神是不是愚公移山精神很象,而愚公要搬走的也是濟源的王屋山。愚公也是一個小人物,力量非常微小,卻立誓要搬走太行、王屋兩座大山,不達目的不罷休,這是不是和濟水很象。
古代君子們非常尊崇濟水的高潔情操,認為濟雖然濟水位尊四瀆,卻波瀾不驚,溫文爾雅,三隱三現,至清遠濁(過黃河而沒變濁),堅守其節,誓死入海,這種潤澤萬物,澤被百世的品德,正是君子們必備的恩澤天地,不求聞達的秉性,獨善其身,出淤泥而不染的節操。
濟源是河南除鄭州外最富裕的城市
正是由於濟水精神和愚公精神的激勵,濟源人們奮發圖強,立意改革,將濟源建設成為河南省僅次於鄭州的富裕市,人均GDP牢牢地位居全省第二。
濟源市在河南西北部,太行山南麓,與山西省毗鄰,西面是山西中條山,王屋山在其北部。濟源市在上古時期曾作過夏朝少康時期的都城,商周時為向國、召國、原國、蘇國、樊國等,到春秋戰國時先屬晉,後屬朝魏。漢晉屬河內郡,內設軹水縣、沁水縣。北周時設王屋縣,隋朝設濟源縣。唐宋屬孟州,元朝王屋縣併入濟源縣,明清屬於懷慶府。
抗日戰爭時期這裡屬晉冀豫抗日根據地太嶽軍區,成立有濟源縣抗日民主政府和王屋縣民主政府。抗戰勝利后王屋縣撤消併入濟源縣,建國後歸河南省新鄉專區。1975年河南省設立濟源工區辦事處,下轄虎嶺區、濟源縣。1977年工區辦事處撤消,濟源縣復歸新鄉地區領導。1986年3月,新鄉地區撤銷,濟源劃歸焦作市領導。1988年6月,濟源撤縣建市,1997年由河南省政府直接領導,2005年升格為省轄市,下轄5個街道、11個鎮。
濟源一個小縣城為什麼能迅速崛起為省轄市,這完全得益於六十年代國家“大三線”建設,當時531工程落戶在濟源,這個全國最大的、人員最多的、佔地面積最廣的、裝備最強的國防工業、三線軍工企業。當時三線工程焦枝鐵路也正在建設,還有濟源飛機場,因此幾萬工人匯聚於此,為了便於管理成立地市級單位濟源工區,濟源市建設也拉開了帷幕。
改革開放後531工程進行轉型,留下了好多企業,中原特種鋼鐵廠就是其中之一。而濟源礦產資源也十分豐富,有40多種,煤、鐵、銅、鋁、磷、鋁釩土、石英石、大理石、石灰石等儲量可觀,所以濟源工業就快速發展起來。到了2019年,濟源市人均GDP九萬多,僅次於省會鄭州。在2016年中國製造業500強,河南12家企業入榜,其中有4家是濟源的,分別為豫光集團、河南濟鋼、濟源金利、萬洋集團,佔了全省的1/3。如今濟源市是中原經濟區7個緊密層中心城市之一,洛陽副中心輔射圈城市。
濟源的旅遊資源也十分豐富,有小浪底風景區、王屋山風景區,黃河三峽風景區,五龍口風景區,九里溝風景區、西灘風景區,濟瀆廟、奉仙觀、原始森林等,這些景區風景秀麗,氣候清新,野生動物,是遊客觀景納涼的多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