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常說的沿海倭寇,大多是嘉靖年間盤踞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海盜集團,其成員由日本浪人和部分當地居民構成,他們憑藉機動性高,有可供生存的島嶼為優勢,經常騷擾我東南沿海地區。他們的目標主要是明朝開往他國的貿易船隻和沿海的明朝村落,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而明朝的軍隊多次出兵平叛都被倭寇擊敗。
後來,朝廷允許戚繼光、俞大猷在東南沿海地區自主招募兵勇,操練備戰,在與倭寇拉鋸多年之後,終於平定了東南沿海的倭亂。明朝官軍的戰鬥力羸弱,無法擊敗小股作戰的倭寇,而戚家軍卻能力挽狂瀾驅逐倭寇,其背後有很深刻的原因。
嘉靖朝中後期,正值日本戰國時代初期,日本社會秩序遭到前所未有的衝擊,足利幕府式微,日本各地方爭鬥日趨激烈,出現大批日本浪人,為了生存,有些浪人將目光放到了海上,通過出海侵略他國來獲取生存資源和利益,這也是盤踞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倭人的主要來源。
當然,其中也有部分日本大名派遣的侵略船隊,所有人的目的都是劫掠物資。那麼,明朝的軍隊為何連小股倭寇都消滅不了?戚家軍是如何做到剿除倭寇的呢?
一、倭寇橫行
1、倭寇的組成
倭寇之所以能夠長期盤踞在我國東南沿海,出了有島嶼供其生活外,最主要地還是人為因素,當時明朝奉行海禁政策,國家壟斷對外貿易,甚至連百姓出海打魚權都被剝奪。
當地百姓為了生計,不得不選擇鋌而走險,和南來的倭人同流合汙,共同構成了所謂倭寇集團,其實際構成就是以當地漁民和部分日本人組成的海盜集團。倭寇之所以總是死灰復燃,剿滅不盡,與當地部分居民的支援有關。
2、明朝貿易
考慮到元朝之前在海外的影響力,太祖皇帝為了防止北元透過海路與外界建立聯絡,徹底斷絕北元外援,明朝初期即頒佈了海禁政策,後來逐漸發展成禁止民間製作大型船隻,嚴禁未經朝廷許可,居民私自下海,甚至乾脆剝奪了沿海居民的捕魚權,海外貿易由朝廷壟斷,相當於斷了當地居民的生計。為了維持生活,部分年輕力壯的漁民只能暗通倭人,搶掠物資。
二、明朝官軍
1、管理制度
明朝軍隊奉行衛所制度,施行世襲制,因為缺乏有效監管,在內部極易引發腐敗問題,且由於世襲導致軍隊內部年齡結構嚴重失衡,訓練水平低下,團結協作能力幾乎為零,無法應對規模化戰爭。再加上部隊裝備老化,這一時期世界兵器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明軍作戰單位分配不合理,戰鬥力羸弱。
2、戰力羸弱
明軍戰鬥力羸弱主要體現在由攻轉守,為了防止被倭寇侵略,明朝的船隻不敢出海,甚至地方官府要向倭寇支付費用以保太平,明朝官軍各管一攤,戰鬥力低下,缺乏有能力的將領統帥,機動性差,無法適應倭寇的突襲。
三、戚家軍
1、組建過程
朝廷深知官軍的無能,於是派遣戚繼光在東南沿海地區自主招兵,並任命他為統帥,親自操練軍馬,組織作戰力量應對倭寇襲擊。這樣做最大的好處在於:一是招募的兵員來自於當地,對於倭寇行動比較熟悉,且當地百姓飽受倭寇羞辱,復仇心切,戰鬥力飆升;二是將識兵、兵識將,主將親自主持操練,有利於提高部隊戰鬥力,且部隊吃住在一起,團結性強,作戰配合度高。
2、擊敗倭寇
在戚繼光等將領的帶領下,戚家軍所向披靡,得到當地百姓的熱烈擁護,台州九戰九捷,消滅盤踞在廣東一帶的倭寇,東南沿海地區的倭寇之患被肅清。加之隆慶開海,日本豐臣秀吉關白八幡船禁止令的頒佈,讓倭寇中的兩股成分各得其所,東南沿海再未出現倭寇作亂的情況。
總結:由於明朝的海禁政策和日本國內政局動盪,大量日本浪人和失去生計的東南沿海地區百姓糾集在一起,形成了盤踞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海盜集團。據明史記載,倭寇的組成倭人佔十分之三,而國人佔十分之七,可見明朝海禁政策對當地居民生活消極影響之大。
明朝官軍奉行衛所制,部隊戰鬥力低下,團結、機動性差,無法應對小股倭寇集團騷擾,且年齡分佈嚴重不均,缺乏有效統領。明廷念及於此,命戚繼光、俞大猷在當地自省招募兵勇,組織操練,形成了紀律森嚴的戚家軍,由於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戚家軍對倭寇形成了圍剿之勢,並最終徹底將倭寇肅清。
之後的隆慶開海,讓沿海地區百姓有了生計,日本豐臣關白下令禁止遠渡,都一定程度上掐死了倭寇死灰復燃的可能,東南沿海重歸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