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突在晉國的成就,很大程度上跟他的子女有關。狐突有兩個兒子兩個女兒,分別是兒子狐毛、狐偃和女兒大戎狐姬、小戎子,這四個人都在晉國曆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他們之所以會有如此成就,或許跟他們本身的家庭教育有關。
狐氏這支部族來頭很大,《史記》載:“狐氏出自唐叔虞,姬姓”,《國語》載:“狐突,晉國姓,唐叔之後,狐偃之父”,可見狐突家族跟晉國公族同樣來自姬氏血脈。這種淵源可能長期成為狐氏家族的驕傲,在家族之中傳承。
對狐突而言,家族所生存的區域屬狄人地區,但是狐突本質上是個較為傳統的人,對於“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種觀點非常認同,他曾對晉國國君說“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有趣的是狐氏所生活的狄人地區,本身所居住的族群是姬周家族不認同的族群,在狐突的內心深處,一定是想要認祖歸宗的。
跟狐突很早就選擇歸附於晉國人相同,狐毛、狐偃也很早就堅定的跟隨著公子重耳。狐突的大女兒和小女兒都嫁給了晉獻公,而公子重耳正是大女兒的兒子,而狐突的小女兒則生下了夷吾。如果要延續狐氏家族的輝煌,狐突是期望重耳或是夷吾成為晉國國君的,那樣的話狐氏家族就間接成為一國之王者。只是這種可能,在晉獻公時代被後來的驪姬破壞了。
跟狐突對子女教育的中立不同,狐突是放任子女選擇自我的方式成長的,對每個子女都沒有任何偏袒之意,就是後來晉懷公要求狐突召回在外流亡的狐毛、狐偃的時候,狐突也是說“臣子事重耳有年數矣,今召之,是教之反君也。何以教之”,則是以“臣子不事二主”拒絕懷公,也因此狐突走到了人生的終點,為懷公所殺。“臣子不事二主”則是成為了後世的基本準則。
晉國王室中最具潛力的三個公子,一個申生,一個重耳,一個夷吾。重耳和夷吾都是狐突的外孫,這種影響力直接讓狐突在晉國公族中成為熱門人物,即便是申生也長期接受狐突的幫助。申生對外攻戰時,就曾有“狐突御戎,先友為右,梁餘子養御罕夷,先丹木為右”,後來申生死了很多年,狐突還曾與申生在夢中相見,可見狐突與申生的關係也非常好。
史書中有“文公染於舅犯,故霸諸侯,功名傳於後世”,就是說的晉文公重耳因為長期受到狐突的教育,形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出優秀的政治家思維,才能在後來的紛爭中稱霸諸侯。晉文公重耳在當年的流亡期間,就頗受列國之認同,如在楚國的時候,楚成王就讚揚晉文公重耳“廣而儉,文而有禮”,這種人生態度顯然正是狐突等臣耳濡目染的成果。
但是狐突對子女還是有溺愛之情的,比如晉獻公要傷害重耳、夷吾之時,正是在狐突的謀劃下,兩個外孫成功從都城中流亡出去,所以說狐突雖然認同“不事二主”的忠臣觀點,但也不會平白無故的傷害自己的親族子弟,讓重耳逃到狐氏家族可掌控的地區,正是為了保護重耳。《史記》載:“狄,其母國也”,《春秋左傳注》載:“奔狄為狐偃之謀”, 狐偃敢於讓重耳逃亡到母族之國,就是說很可能已經得到了狐偃的默許,顯然狐氏狄國雖歸附於晉國,但依然有獨立自主的權力。
那麼,狐突的教育理念就非常明顯了,狐突是要求子女除了對家族之忠誠和保護,更要積極追求上進,要及早選擇政治上的依附者,要忠臣不事二主,這樣也才能讓家族繁榮昌盛。這是相當中國的觀點,為後世諸多文臣武將所參照,只是這種觀點相對中庸,野心相對欠缺,雖在晉獻、晉文而後的幾十年間,狐氏家族發展至巔峰,但再到後來,狐氏家族已沒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