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族在我國北方建立遼朝,曾盛極一時,可惜西遼滅亡後,契丹族也逐漸消失了,至於契丹族為什麼消失了,原因是多方面的,要麼融入其它民族,要麼被伊斯蘭化,還有的隨戰爭分散在全國各地。不過萬幸的是,還有部分契丹族保留了下來,他們就是如今的達斡爾族,中國56個民族之一。
遼朝(公元916年—公元1125年),簡稱遼,是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共傳九帝,享國209年。公元90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成為契丹部落聯盟首領,公元916年定國號為“契丹”,此後國號在“遼”、“契丹”中進行過數次變更。遼將遊牧民族與農業民族分開統制,開創出兩院制的政治體制。
契丹本屬東胡族系,是鮮卑的一支,4世紀中從鮮卑族中分離出來,遊牧於潢水(今內蒙古赤峰市境內的錫拉木倫河)。土河(今赤峰市境內的老哈河)一帶。6世紀前期,契丹族尚處在部落階段,唐初形成部落聯盟,曾臣服於漠北的突厥汗國。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契丹部落聯盟背棄突厥,歸附唐朝。契丹與唐朝之間,既有朝貢、入仕和貿易,也有戰爭和擄掠。907年,契丹建立了政權,成為中國北方一個強大勢力。916年,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
國號作為國家或王朝的標誌,通常具有命名的鮮明性與使用的穩定性。有遼一代則不然,曾多次反覆用“遼”、“契丹”為國號。
史學界公論,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稱帝建國,國號契丹;太宗大同元年(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佔開封滅後晉,耶律德光在開封登基改汗稱帝,並改國號為大遼;聖宗統和元年(983年),又改稱大契丹,道宗鹹雍二年(1066年),復號大遼。
遼宋對峙是10~11世紀間遼朝與宋朝兩個割據政權的對峙局面。以宋朝建立為標誌,以金滅遼之戰為終結。
五代後唐清泰末,遼(契丹)帝耶律德光扶植石敬瑭攻滅後唐稱後晉皇帝后,從石晉王朝攫取了幽雲十六州(今北京至山西大同地區)之地並以此為基地,不斷襲掠中原。後周建國初,遼又扶植北漢政權割據河東(治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晉源鎮),作為附庸以遮蔽燕雲。
960年(遼應歷十年),後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取代後周,建立北宋。從此中國歷史進入了遼宋對峙時期。北宋初年,在審慎分析當時全國形勢後,決定暫時放棄北進的軍事目標,採取先南後北的方針,集中力量消滅南方割據勢力,對遼採取守勢。
974年(宋太祖開寶七年,遼景宗保寧六年),遼主動調整與宋的關係與宋議和,得到了宋朝的響應。雙方開始通好,互派使節,吉凶節日皆有慶弔饋遺,沿邊任人互市。九年,宋在鎮、易、雄、霸等州置榷務,加強了對互市的管理。但這種和好的局面只維持了五年,當宋朝削平南方割據政權回軍北向後,遼宋關係開始惡化。
天授禮法延祚七年(公元1044年)十月,遼興宗親自統領十萬騎兵出金肅城(今內蒙古準格爾旗北),皇太弟重元領騎兵七千出南路;東京留守蕭孝友率師為後援;北院樞密使蕭惠領兵六萬出北路,分兵三路,發起大規模進攻,於賀蘭山北擊敗夏兵。元昊見遼軍來勢兇猛,便以緩兵之計,遣使向遼上表謝罪,請遼退兵。
興宗召集部將商議,蕭惠說:“夏人忘恩背盟,今天子親臨、大軍並集,如若不將西夏一舉征服,將來後悔莫及。”興宗聽了蕭惠的意見,令遼軍向河曲(今內蒙古伊克昭盟境)進軍。元昊見議和不成;遂退兵近百里。每退三十里,便將方圓數十里田園燒盡。遼軍所到之處,兵馬無所食。元昊估計遼軍這時已經草盡糧絕、人乏馬飢,於是又有意拖延幾天,然後率兵開始反攻,將遼軍大敗於河曲,俘虜蕭胡靚等大臣數十人。在給遼軍以重創之後,元昊再次派人向遼請和,並願歸還俘獲。
遼朝後期,遼國皇帝天祚帝驕奢淫逸,朝政廢弛,官僚貴族橫徵暴斂,互相拼殺,各民族紛紛起來反抗。
遼道宗耶律洪基時,隸屬於遼朝的女真諸部逐趨統一,形成擁有10萬戶的部落聯盟,佔有今黑龍江以東及長白山一帶廣大地區。。在盈歌時期即力農積穀,練兵牧馬,逐步強大。
從此,一個以完顏部為核心的強大統一的軍事聯盟逐漸形成。女真各部族的統一促進了女真社會的發展,為金朝的建國奠定了基礎。遼天慶三年(1113年),完顏阿骨打(人名)繼任女真都勃極烈(部落聯盟長),修煉兵馬、發展生產,決心擺脫遼朝的統治,起兵攻遼。
天慶四年(1114)初,阿骨打遣迪古乃等到遼朝索要叛逃者阿疏,屢遭拒絕,從而偵知遼朝政腐敗,不修武備,遂令各部首領扼守要衝,築城治械,加緊備戰。遼朝也遣東北統軍司節度使蕭撻不野率軍加強寧江州(今吉林扶余北伯都訥)防禦。阿骨打乃決定在遼軍集結之前,先發制人,命完顏銀術可、完顏婁室、移烈、闍母為將,徵調各部兵2500人集結於淶流河(今松花江支流拉林河)。
九月,於石碑崴子屯(今吉林扶余東)誓師攻打寧江州。寧江州是遼控制女真的前哨重地,而遼並無重兵把守。阿骨打率軍進入遼界,途中與遼軍遭遇,阿骨打為避其鋒銳而佯退,引渤海軍進攻,爾後親率將士反擊,射殺遼驍將耶律謝十。遼軍敗逃,自相踐踏,死者甚眾。
十月,攻克寧江州城,並俘獲大量馬匹財物,勝利班師。攻破寧江州,是女真族反遼鬥爭的第1次重大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女真軍計程車氣,增強了女真軍推翻遼統治的信心。
遼天祚帝得知寧江失守的訊息後,命令都統蕭糺裡、副都統蕭撻不野率10萬步騎進攻女真。十月,遼軍先鋒蕭嗣先率7000人屯出河店(今黑龍江肇源西),與女真軍隔鴨子河(今松花江上游)相對。
十一月,阿骨打率甲士3700人乘夜渡江襲遼軍。黎明時,大軍過河,與遼軍會戰於出河店。當時,大風驟起,塵埃蔽天,女真軍乘勢揮軍猛擊,遼將士望風潰逃,女真軍擄獲無數人畜、車馬、兵甲。金軍在出河店取勝後,乘勝攻下遼賓(今吉林農安東北)祥(今農安境)、鹹(今遼寧開原北)3州之地。
天祚帝因遼軍屢戰屢敗,罷樞密使蕭奉先,起用南府宰相張琳統管軍事。張琳為擴充兵力,倉促徵兵10萬,分4路出擊,東征女真。其突出淶流河1路,被女真軍擊敗,其餘3路聞訊,不戰自退女真軍連戰皆勝,收編遼俘,兵力驟增。
阿骨打遂於遼天慶五年正月初稱帝,是為太祖,國號大金,年號收國。
十二月,金軍分兩路進攻南京。一路由迪古乃率領入得勝口(今北京昌平北),一路由銀術可率領入居庸關(今昌平西北),恰遇地震,遼軍不戰自潰,遼知樞密院左企弓、虞仲文等率百官出城奉表投降,金軍輕取南京,並命左企弓等撫定燕京(即南京)諸州。至此,遼國境土全部納入了金朝的版圖。
七月七日,遼天祚帝率軍出夾山,欲收復燕雲地區,遼軍進至奄遏下水(今內蒙古岱海)被金軍擊敗,逃往山陰(今屬山西)。八月,金太祖病逝,其弟完顏晟繼位,是為太宗。金天會三年(1125)二月,金軍於應州(今山西應縣)境俘天祚帝,遼朝滅亡。
同年耶律大石出走後,到達可敦城,召集當地遼軍,準備伐金復遼。他以可敦城為根據地,一方面招兵買馬,積攢實力;另一方面聯絡北宋、西夏,共同伐金。耶律大石在可敦城一帶休養生息,積攢實力,為他以後西征西域打下了良好基礎。1127年,金滅北宋,實力更加強大。西夏見金軍實力強大,亦向金朝臣服。耶律大石見金朝實力強大,自己無力與金朝對抗,便決定停止伐金,準備西征。
1130年耶律大石率軍西征,首先到達高昌。耶律大石首先寫信給高昌回鶻首領畢勒哥,要求他向自己臣服。畢勒哥見耶律大石兵強馬壯,實力強大,於是向耶律大石臣服,自此高昌回鶻成為西遼的附庸。隨後耶律大石一路西征,進展順利,很快佔領葉密立。1132年耶律大石在葉密立自立為帝,重建大遼,西遼正式建立。
公元1132年,耶律大石在葉密立城登基稱帝,國號“遼”,建元“延慶”,史稱“西遼”。隨後耶律大石向西域、漠北、中亞等地區擴張,建都於虎思斡魯朵(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瑪克東南布拉納)。隨後擊敗塞爾柱帝國,稱霸中亞,威名遠播至歐洲。耶律大石在位二十年,廟號德宗。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令大將哲別率領兩萬騎兵征討西遼,西遼滅亡,存國87年。
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或許一些民族“神秘消失”了,但真實情況可能只是融入到了其他民族當中而已。他們的後裔有些可能分散在全國各地,有些可能已經去了更遠的地方。
但無可置疑的是,只要他們生活在我國的土地上,熱愛著中國,那我們自然就是一家人!經過專家對於DNA的研究如今的達斡爾族與契丹族非常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