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回到1949年,人民解放軍以秋風掃落葉之勢,橫掃大江南北,國民黨軍隊接連敗退,只能退守臺灣、金門和海南等沿海島嶼,繼續負隅頑抗。
為實現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金門戰役和解放海南島戰役相繼打響。
但讓人痛惜的是,金門登陸戰意外受挫,登陸部隊傷亡慘重,之後的解放海南島戰役卻勢如破竹,一舉成功。
同為解放戰爭上的兩次大規模登陸作戰,為何一敗一勝?
金門登陸戰中的四個“意外”。
1949年10月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二十八軍發起金門登陸戰,本以為十拿九穩的一次“掃尾”戰鬥,卻遭遇前所未有的失利。
根據前期情報偵查,金門島上國民黨守軍為李良榮的22兵團,人數在2萬人左右。
按照10兵團司令員葉飛的設想,二十八軍共計投入7個團的兵力就已足夠了。
二十八軍軍前身正是大名鼎鼎的華野十縱,解放戰場上的十縱號稱“排炮不動,必是十縱”,有著極強戰鬥力。
二十八軍登陸金門的第一梯隊有三個團共計九千餘人,分別為82師244團、84師251團及29軍85師253團。
晚上九時,先頭部隊趁著漲潮和順風,很快就到達金門島,此時月黑風高,海面和沙灘上上只有潮水打在沙灘的嘩啦啦聲音。
但突然“轟”的一聲爆炸,金門登陸戰的第一個意外出現了。
國民黨守灘部隊人員不小心觸發了沙灘上自己埋下的地雷,國民黨其他位置的守軍立刻開啟探照燈檢視情況。
這導致瞭解放軍登陸部隊被意外發現,頃刻間遭受了敵人火力攻擊。
然而金門登陸戰的第二個意外出現了,登陸沙灘上意外出現三輛坦克。
原來登陸前一天,國民黨守軍在進行反登陸演習,有一輛坦克故障拋錨在沙灘附近,並且擋住了另外兩輛坦克的道路。
於是三輛坦克意外的出現在登陸沙灘附近,重型火力第一時間壓制住瞭解放軍登陸推進。
然而,有一必有二,有二必有三,金門登陸戰的第三個意外接著出現了。
國民黨金門守軍並非只有一個兵團2萬人,又多出了一個胡鏈兵團。
原來金門守軍正在換防,二十八軍發動進攻當晚,換防的兩部守軍都在島上,國民黨金門守軍兵力上佔據極大優勢,達到4萬多人。
解放軍登陸部隊面對優勢敵人的重型火力壓制,依然在頑強進攻,如果此時後續部隊能夠及時趕到,勝負也不可預知。
但世事難料,金門登陸戰的第四個意外又出現了:
大海開始退潮,第一批登陸船隻大都擱淺,後續登陸部隊無船靠岸!
在登陸戰開始之前,二十八軍就沒能準備夠足夠船隻,登陸部隊只能分批登陸,僅有的船都是漁船改裝的,這些漁船的特點就是船底比較尖,在登陸的時候大都擱淺在淺水區。
加上國民黨守軍炮火猛烈,更有飛機前來轟炸,能夠返航的船隻少之又少,解放軍後繼登陸部隊不僅缺少船隻,還遇到退潮,因此傷亡殆盡。
金門失利是“意外”,又不是意外。
進攻不順,撤退無船,已經登上金門島的九千解放軍戰士仍在誓死抵抗。
槍炮聲,廝殺聲,這一夜的金門島,鮮血染紅了海水。
先頭登陸部隊仍在等待後援部隊,對岸的二十八軍總隊也焦急萬分,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第二梯隊由於苦於船隻,最後只有28軍82師246團團長的孫雲秀帶領四百人登島支援。
但面對優勢敵人,登島部隊苦戰到27日,金山登陸部隊的9086人,大部分犧牲,部分被俘虜。
最後英勇支援的246團團長的孫雲秀一直戰鬥到最後,重傷後飲槍自盡。
金山登陸戰中意外頻發,但失利原因不是一句意外可以掩蓋:
1、解放戰場後期,人民解放軍攻勢順利,很多官兵心中不免驕傲,對區區一個金山島絲毫不放在心上。驕兵必敗,此言不虛。
2、進攻指揮上實在大意。
先頭部隊三個團,分屬三個師,沒有建立統一指揮,軍、師高階指揮員沒有帶隊突前指揮。
單看進攻時十兵團二十八軍指揮人員就可見一般,金山登陸戰打響時,軍長朱紹請養病,政委陳美藻在福州,參謀長吳肅在地方工作,二十八軍剩下的指揮人員只有副軍長肖峰和政治部主任李曼村。
3、渡海作戰不熟悉,嚴重準備不足。
人民解放軍橫掃大江南北,但跨海作戰的經驗不足。
金山戰役沒有核查島上詳細情況,沒有準備足夠船隻,特別是開戰前已得知胡鏈一部已到金門島,仍貿然發起進攻。
金門戰役失利,中央認定的主要原因就是輕敵和準備極不充分。
俗話說的好,勝敗乃兵家常事,金門之戰雖然失利,但解放軍從中吸取到一定的經驗教訓,為解放海南島打下基礎。
1950年,解放軍部隊計劃解放海南島,其中風險無疑更大。
解放海南島和金門戰役相比,存在的劣勢:
1、渡海距離更遠。
金門島距離廈門10公里,海南島距離大陸最近19.4公里。
海南島比起金門島距離大陸距離更遠,意味著需要更長的渡海時間,暴露在敵軍炮火下的危險更大。
2、海南島上國民黨軍防衛更加牢固。
為固守海南島,蔣介石親點抗戰中戰績驕人的薛嶽擔任海南守將,“撼山易、撼薛將軍難”,相對金門守將,薛嶽的名氣更大。
薛嶽在海南島建立起了“伯陵防線”,部署了十萬兵力的陸、海、空三位立體防禦。
在經歷金門戰役的失利後,解放軍充分認識到跨海作戰的困難,為此解放海南島之戰一直在不停的斟酌和推演,毛主席都持可以適當推後的謹慎態度。
毛主席曾在作戰計劃中指示:
“渡海作戰,完全與過去我軍所有作戰的經驗不相同,即必須注意潮水與風向,必須集中能一次運載至少一個軍(四五萬人)的全部兵力,攜帶三天以上糧食,於敵前登陸,建立穩固灘頭陣地,隨即獨立攻進,而不要依靠後援。”
中央軍委為了慎重起見,考慮將海南戰役時間推遲到6月,但負責解放海南島的韓先楚認為解放海南島不能再拖。
解放海南島相對金門戰役有兩個優勢:
1、金門戰役中,金門島面積小,沒有潛伏我軍內應的條件,海南島面積較大,島內早有我軍的瓊崖縱隊的兩萬人紮根其上,不僅可以提前獲取準確情報,還可以在登陸時作為策應。
2、金門島面積較小,海岸線狹窄進攻部隊不容易展開攻擊,反而被敵人密集火力壓制在登陸沙灘上。
海南島的海岸線就比較寬廣,敵人防守上相對分散,我軍也可出其不意進行登陸。
韓先楚立爭如期進攻,絕不是沒有依據,如果延期至6月進攻的話有一個巨大危機:
早在知道自己負責解放海南島之戰時,他就對渡海作戰細心研究,更到海邊請教當地漁民,如果把戰事推遲到6月,屆時風向會發生改變,不利於我軍渡海,同時6月是颱風季節,渡海作戰更加難上加難。
出其不意,“韓旋風”奇襲“薛伯陵”
1950年3月5日,解放海南島戰役打響。
欲善其事,必利其器,有著“旋風司令”和“好戰分子”綽號的四野第40軍軍長韓先楚,其實粗中有細。
為確保渡海作戰成功,韓先楚做了充足準備:
1、船。
為確保渡海船隻足夠,解放軍提前數月籌集船隻,甚至秘密赴港購買英國和澳大利亞的鋼鐵船,可惜沒能成功,但還是籌集到兩千多艘木質帆船和幾百艘機動帆船。
2、人。
當時解放戰爭已到最後階段,一些參戰官兵出現了厭戰、怯戰的情緒,面對這種情況,我軍一方面加緊部隊的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加強海戰訓練。
3、器。
缺少現代艦船,攻島部隊就把卡車的發動機裝到木船上,把山炮、高射炮、重機槍搬到船上。
但在進攻發起之時,一個突發情況讓韓先楚大發雷霆。
在韓先楚計劃中,大部隊登陸前,先派遣小股部隊登陸,一為摸索經驗,再為佔領有利地勢。
結果韓先楚看到先鋒登陸人員名單,不由大怒,原來兩份名單上全部都是副職,還大都是政工幹部。
韓先楚一拍桌子:
“既然都不敢上,那我這個軍長先上!”
一言激起萬軍勇,大家紛紛請戰!
此次解放海南島,有著幾個變化:
1、化整為零,分批登陸。
面對接近20公里的茫茫大海,攻島部隊如果一擁而上,目標大容易被發現,那國民黨守軍就會集結優勢兵力,並調集飛機、軍艦前來堵截,我軍傷亡必然很大。
因此攻島部隊化整為零,分批悄悄登陸,與島上瓊崖縱隊回合後,為大部隊登陸打好基礎。
2、聲東擊西,搶佔地形。
韓先楚繞開敵軍重兵防守港口,選擇偏僻地點登陸,並讓先頭登陸部隊佔據周圍有利地形,狙擊增援守軍。
3、身先士卒,將軍親征。
韓先楚吸取金山登陸戰的教訓,於大部隊一起登陸,親自在前線指揮,有利於大軍快速展開攻擊。
“韓旋風”奇襲“薛伯陵”,海南島國民黨守軍一敗塗地,至1950年5月1日,海南島全島解放。
尾聲。
海南島解放不到兩個月,朝鮮戰爭爆發,美軍第七艦隊開赴臺灣海峽,阻止解放軍解放臺灣島。
如果海南島沒有如期解放,那歷史可能將被改寫。
如今金門島仍與大陸隔海相望,波濤歲月裡,似在渴望著回到祖國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