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驟降的氣溫,讓人感受到了初冬的寒意,回首秋日往事仍歷歷在目~
皇城根下,與金黃的銀杏葉合影,,四合院裡傳來的歡聲笑語,人們衣食住行的點點滴滴,小到一把剪刀、一張地毯都有故事,它們背後的製作技藝都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宮殿建築,它初步建成於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以後不斷維修改建,集歷代宮殿建築之大成,成為我國古代宮殿建築的典範。
在建造維修故宮建築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嚴格形制的宮室古建築營造技藝。它由瓦、木、土、石、油漆、彩畫、鑲嵌、裱糊等各工種匠作技藝組成,營造中選料上乘,工藝嚴謹,做工精細,宮殿各部位的做法和施工工序都有嚴格的定式。
正是由於工藝技術的保證,以故宮為代表的中國宮殿才能在數百年間始終保持其華貴精美、壯麗輝煌的建築特色。作為古建築營造技藝的典範,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對於中國尤其是北方地區古建築技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領作用。
北京四合院傳統營造技藝
北京四合院傳統營造技藝是採用傳統木、瓦、石、磚等傳統材料和北方傳統匠作做法的民居營造技藝,其營建工序複雜,工藝講究,體現了北方民居的建造理念和技術水平,是研究民居建築文化的重要內容。
北京四合院是一種合院式住宅,是北京老城的基本組成單位。自元代起奠定格局,明清兩代形成以倒座、垂花門、抄手遊廊、正房、東西廂房和後罩房等組成的四合院佈局。北京四合院因其形制規整,適應性強,成為四合院住宅的典型和代表。
北京四合院的營造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理念。院落的進深、開合,及大門、影壁、屋飾等細節上,均鮮明地反映了古代民居的等級色彩。
京作硬木傢俱製作技藝
京作硬木傢俱製作技藝是在明清宮廷傢俱的製作中逐漸形成的,它產生於北京,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與“蘇作”(蘇州)、“廣作”(廣州)並稱為中國硬木傢俱的三大流派。
京作硬木傢俱製作技藝集實用性和藝術性於一體,綜合運用設計、木作、雕刻、燙蠟等多種製作工藝,使珍貴的硬木材料與科學合理的榫卯結構、莊重典雅的造型、美觀的雕飾相結合,形成華貴、高雅的藝術風格,實現了宮廷藝術和民間藝術的完美融合,具有很高的藝術和學術研究價值。
王麻子剪刀鍛制技藝
清代順治八年(1651),山西籍王姓匠人在北京經營剪刀,生意興隆,因其面部有麻子,人稱“王麻子”,“王麻子剪刀”之名就此揚名。清代乾隆二十三年(1758)的《帝京歲時紀勝》一書中已有王麻子剪刀的相關記載,說明這一手工產品在當時已成為名牌。清代嘉慶二十一年(1816),北京宣外大街135號的居太店鋪掛出“三代王麻子”招牌。
王麻子剪刀鍛制技藝獨特,包括13道爐上工序和13道爐下冷作工序,鍛打複合精湛,絕招多,其中的蘸火拌“藥”技藝在刀剪行業中獨一無二。成品造型厚重大氣,質樸自然,具有典型的北方特點,結構獨特,剪下有力,可一剪多用。其刃口為熟鐵貼鋼,鋒利異常,好使耐用,不崩不卷,易制易修。
北京宮毯織造技藝
北京手工地毯舊稱“官坊毯”,又稱“宮毯”。織毯技術西漢時由西域傳入我國,到唐代,中原地區的地毯織造已大致成熟。元代織毯業興盛,出現了大規模的織毯作坊。明代官營織毯機構開始織造高質量的官坊毯,入清以後,北京官坊毯的圖案漸漸形成多民族色彩、紋樣相融合的藝術風格。
北京手工地毯織造技藝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織毯使用專業裝置,即機梁;二是織毯專用工具和量具;三是織毯按傳統可分為抽絞地毯織造和拉絞地毯織造兩種技藝型別。
來源 | 北京旅遊網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