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這種感覺:睡著睡著,突然感覺腳好像踏空了,或者腳莫名其妙地抽了一下。被驚醒的你,腦中可能有個念頭:我是不是病了?要不要看醫生?
其實,這種現象叫做“入睡抽動(Hypnic jerks)”,任何年齡都會發生,而且不分男女。資料顯示,大約60%到70%的人都經歷過這種入睡抽動。
入睡抽動的表現有很多種形式,除了感覺一側手臂或腿部的肌肉短暫地抽一下外,你還會有以下 3 種感覺:
•感覺腳踏空,墜落感。
•似乎聽到砰砰、噼啪聲。
•似乎看到閃光。
其他比較少見的症狀還有疼痛或麻木感。
為什麼會發生入睡抽動?
入睡抽動很可能和人類進化有關。當人類祖先還在樹上生活的時候,睡覺的時候要小心從樹上摔下來。
因此,大腦會時刻監視著身體的姿勢。
在姿勢不對可能會摔下來的時候,大腦會發一個訊號給肢體肌肉,讓他調整到一個更安全的位置,以防止他們摔傷。
因此科學家認為,這個保護機制在進化過程被保留了下來。
當你從清醒逐漸過渡到淺睡眠狀態時,你的肌肉也開始逐漸放鬆。
由於這個時候你的睡眠還很淺,大腦意識到你的手腳肌肉竟然沒有活動,同時腦子還沒反應過來你正在睡覺,它錯誤的以為你是不是正在往下掉,於是趕緊發出訊號。
這個訊號從中樞神經系統沿著神經線路一直傳遞到肌肉,好讓讓你的手或腳部的肌肉緊張一下。本意是讓你維持一個安全的姿勢,或者僅僅是測試一下。
因此,入睡抽動常常發生在2個階段,一是在你從清醒到入睡的過渡階段,二是睡著以後,睡眠週期從一個睡眠階段進入到另一個睡眠階段時。
入睡抽動需要看醫生嗎?
入睡抽動其實是發生在睡眠過程中的一種自然現象,背後機制涉及到大腦對身體的保護反應,因此,單純的入睡抽動是良性的,當然也不需要看醫生。
不過,如果出現下列情況就要小心了,它們可能不是單純的入睡抽動,比如:
•還沒睡著,清醒地躺在那,感覺肢體頻繁抽動。
•睡著了,常常被痛醒。
•白天也頻繁發生肢體肌肉的抽動。
上述這3種情況不符合入睡抽動的表現,建議看醫生尋找原因。
哪些因素易導致入睡抽動?
雖然入睡抽動是一種良性表現,但是有些因素會讓這種現象更容易產生。比如:
- 壓力和焦慮
- 睡眠不足
- 夜間鍛鍊
- 過度使用咖啡因
- 使用酒精和菸草
當你感到壓力或焦慮時,你的皮質醇水平在睡眠中依然很高,這會讓你的睡眠變得不那麼安穩。
各種焦慮的想法會侵入你的睡眠,擾亂清醒和睡眠之間的過渡,從而導致你更容易發生入睡抽動。
另外,睡眠不足可能是也是入睡抽動的原因。
當你沒有得到充足的睡眠時,你的整個睡眠週期都會受到影響,這會增加你發生入睡抽動的可能性。
說到這裡,你會發現一個惡性迴圈:
你發生了入睡抽動,之前因為不懂相關知識而擔心和焦慮,焦慮讓人更容易發生入睡抽動,於是更焦慮,再然後整個睡眠都不好了。
所以,我常常說,遇見問題先別隨意下定義,要去正規的醫療機構看現代醫學相關科室,尋求科學的解釋,你會發現很多問題其實不是問題,根本不值得你擔心。
注意,我說的是正規的醫療機構,不是街邊診所;是去現代醫學科室,不是去歐美日韓這些發達國家都不會有的科室。
你要小心,不合理的標籤除了讓你更焦慮,以及把生活搞得一團糟之外,不會給你帶來更有意義的幫助。
除了焦慮,夜間鍛鍊有時候也會讓你更容易出現入睡抽動。如果你有夜間鍛鍊的習慣,建議以拉伸類的活動為主,比如瑜伽之類。至於強度很大的力量訓練,建議放在下午或傍晚。
如何預防入睡抽動?
透過減少額外的誘發因素,可以減少入睡抽動的頻率。比如:
- 學習穩定情緒。睡前做一些能讓自己放鬆下來的活動,如洗澡、閱讀、聽輕音樂或相聲,還可以練習冥想等。
- 減少或避免咖啡的攝入。
- 戒菸。睡前不要喝酒。
- 睡覺時保持環境黑暗。
單純的入睡抽動不需要擔心,也不需要看醫生。但是,如果在清醒時感覺肢體頻繁抽動,或者在白天也頻繁發生時,需要看醫生評估原因。
生活本不易,不要被不合理的擔心為難自己。
宣告:本文版權為禾連健康官方賬號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作者:餘周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