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雙減”落地後,只要是在教育行業中的人們,他們都經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鉅變。
對校外補習班的整改,學區房的調整,減少學生作業,體育美術增加分值。
一系列的整頓讓人們意識到,這次教育部“減負”的決心究竟有多強。
這次改變的影響很快就出現在了人們眼中:
各個校外培訓企業面臨寒冬,甚至連已經年過六十的俞敏洪也在其中,帶著“新東方”退了場。
隨著“搖號入學”取消“就近上學”,“老破小”的學區房也沒那麼搶手。
看著整個教育行業都在暴風中搖搖欲墜,在這次“風暴正中心”的學生和家長們心裡有些打鼓。
因為隨著教育形式的改變,教育未來的走向也會隨之變化,而這變化究竟是好是壞,都是未知。
既然無法預言未來教育的走向,那不如看一看其他國家在實施了“減負”後,都分別在朝著哪個方向前進。
曾經日韓雞娃不輸國內
只要有教育競爭,那麼“雞娃”就是競爭的附贈品,這似乎是各個國家的家長在教育方面的共識。
對於日本和韓國來說,從二戰結束開始搞教育為起點,一直到現在,國家在教育上的改變就從未停止。
在1945年二戰結束後,所有參與戰爭的國家都陷入了經濟焦慮。
日本和韓國,一個作為戰敗國,一個作為深受戰爭打擊的國家,在經濟上落魄的不能再落魄。
經濟上不了檯面,導致他們在國際上的地位也逐漸下滑,“落後就要捱打”成了他們前進的動力。
知識可以改變現狀。
他們深知要想鹹魚翻身,就要發展科技,而發展後輩教育就是發展科技的必要前提。
於是,儘管經濟緊張,日本和韓國也還是開始了下一代的教育改革。
也是從這時候開始,義務教育被搬上了檯面。
義務教育的出現讓國家的受教育率逐漸升高,僅僅過了二十幾年,兩個國家的經濟就發展了起來,幾乎擺脫了當時的戰爭所帶來的陰影。
不過,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日韓的出生率開始增長。
孩子越來越多,雖然一方面證明了國家正在朝著國富民強的方向發展,但是卻導致了另一個問題,
那就是教育資源。
孩子變多,教育卻沒有改變,以前學生畢業是學生挑學校,現在學生畢業是學校挑學生。
一個蘿蔔不再確定一個坑,學生之間的競爭也就出現了。
而對於那些學習成績足夠佔到“坑”的學生同樣不得不競爭。
因為成績越高,學校越好,工作掙錢也就越多,有這個邏輯關係存在,競爭也就達到了歷史巔峰。
隨著內卷越來越嚴重,兩國的學生都陷入了“不學習就沒有明天”的焦慮中。
學生焦慮,有人卻開心,靠販賣焦慮賺錢的校外培訓班開始如雨後春筍般成長起來,校內老師補課也成了學生家長司空見慣的事。
學生每天的生活除了學習不允許有任何其他的娛樂,因此,壓力一天比一天大,精神狀況也一天比一天差。
滿足率幸福率瘋狂下降,自殘率自殺率卻連年上漲,學生的心理問題成了當時兩個國家的頭號難題。
減負的泡沫
怎麼辦?
管!
於是,學生在高壓下的極端手段讓國家不得不出手干預管理起教育來。
而這次的管制也分別向我們展示了“減負”成功和失敗後教育的未來走向。
1968年,韓國率先出手,對各種增加學生壓力的教學方式圍追堵截。
而第一個被拿來試刀的,就是為學生帶去巨大壓力的校外培訓機構。
補習班不允許再辦,教師也不允許給學生補課,一旦被發現各種嚴厲的懲罰措施就被安排上。
這樣的整治下,補習班的數量確實變少了。
但有需求就會有市場。
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人發現不少補習班只是在明面上沒有了,他們紛紛轉變身份,向地下補習班的模式前進著。
有些老師成了“夜貓子”,在晚上出動來到學生家裡補課;
有的老師改行成了“保姆”,開始在學生家裡常住教學。
可是,這樣的改變只存在於當時的有錢人裡,因為無論是夜貓子補習還是保姆補習,所需要的成本都大大提升。
窮人沒錢補課,有錢人花了更多的錢補課,不僅沒讓孩子們成功減負,還拉大了貧富差距。
這樣的結果讓韓國的教育沒了辦法,韓國在減負上用“堵”的方式宣告失敗。
而日本看到韓國在減負路上的失敗,吸取了其中的經驗,認為堵不如疏,不再採取一刀切的模式減負。
他們改變了教育方式,為學生和家長灌輸“快樂教育”理念,打算用根源上的“變”減輕他們的上學壓力。
他們為這種教學方式取名為“寬鬆教育”,這和西方的“快樂教育”同出一脈,都是為了讓學生多體會快樂,少一些學習的痛苦。
於是,課本難度降低,課外補習班取消,上學時間縮短了近三分之一。
這樣大的改變因為“寬鬆教育”理念的灌輸,並未迎來學生和家長們的反對。
這樣一看,你以為他們成功了?
其實並不是。
短短几年後的經濟危機替他們檢驗了“寬鬆教育”的成果,而結果並不理想。
當時的學生雖不再像過去一樣拼命讀書,但是卻走向了不讀書的另一個極端。
玩遊戲看動漫成了他們每天的主要任務,享受舒適,沉迷舒適,不再有任何奮進的想法。
然而到了1986年,日本突然爆發了泡沫經濟破裂,日本的經濟出現了大倒退,進入了平成大蕭條時期。
而作為國家主力軍的年輕人,卻依舊沉溺於“寬鬆教育”的影響中,不肯努力,不求上進,甚至“躺平”的現象也像傳染病一般擴散開來。
“寬鬆教育”遇上經濟危機,讓日本發現這樣的教育方式僅僅只是在表面上實現了減負,而在實際情況上卻讓更多人們陷入了危機。
日韓兩國的減負最後均以失敗告終,最後教育界也又都回到了當初“內卷”盛行的時代。
減負?還是不減?
如今,日韓兩國不再減負。
經濟上日本擺脫了經濟泡沫破裂的陰影,重新回到了GDP榜的前三名。
韓國也在今年由發展中國家晉升為了發達國家。
這樣的變化很難說和教育毫無關係。
但是,國家水平越來越高的根源就是在學生越來越內卷,學生們的心理健康狀態越來越差,自殺率越來越高。
從部分角度看,錯誤的減負方式的確讓很多青少年沉迷於舒適圈,讓社會發展變緩。
但是如果從未來角度上看,只要方式正確,減負卻也實實在在的是在為所有學生和家長考慮。
說回國內教育,很多家長都覺得,如果減負實行,教育只會是富家孩子的遊戲,自己孩子超越富家孩子的路不就更窄了嗎?
但事實上真的如此嗎?
請大家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果雙減不落地,自家孩子就能超越富家孩子了嗎?
答案是否定的。
潘石屹為哈佛捐款一億,以換取子女的哈佛錄取通知書,這是富人對孩子教育上的投入;
李嘉誠為斯坦福捐贈近四千萬元,最後為兒子爭取了斯坦福的入學名額,這也是富人對孩子教育上的投入。
試問,就算綁著他們的手腳不讓學習,就算拿鞭子趕著自己孩子熬夜讀書,誰又能說自己就能超越他們?
又有家長說,不求超越這些人,只要比常人好就行了。
那這種目標能實現嗎?
答案依舊是不行。
既然大家水平都一樣,那誰會放棄自家孩子去成就別人家孩子呢?
透過補習,確實可能讓成績提高,但是成績提高卻並不代表名次提高。
因為大家站在同一水平線上,接受同樣的力,就算有絕對差值,相對差值卻並不大。
最後,除了孩子學習壓力增大,家長經濟壓力增大,也並不存在其他改變。
所以,與其追求毫無意義的內卷,不如放鬆內心,降低焦慮,一同回到只拿學到知識當主要目的的時代,也許,這才是教育的本來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