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區域經濟發展的結果又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一個城市的發展方向、性質、規模及應享有的區際地位,深受其自然條件與資源、社會經濟條件等的限制,還與歷史發展及現實機遇密切相關。作為南疆重鎮的庫爾勒,自80年代以來迅速崛起,現已發展成為巴州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與資訊中心,以石油化工為主導產業的南疆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成為了新疆第二大城市、南疆第一大城市。目前庫爾勒市中心城區人口達到了55.57萬人,比新疆第三大城市喀什市多了7萬人(喀什市中心城區人口只有48.08萬人),庫爾勒市是新疆目前唯一的中等城市(城區人口50萬—100萬的城市為中等城市)。庫爾勒市在不斷加強自身發展的同時,目前又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在網路上公示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確定在新疆打造五個自治區副中心城市,分別是喀什、伊寧、庫爾勒、克拉瑪依、阿克蘇,庫爾勒就是五個副中心之一。但是網路公示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將伊寧和喀什分別作為了北疆城市帶中心城市、南疆城市群中心城市,而網路公示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則將伊寧和喀什規劃為百萬人口大城市,把庫爾勒市規劃為50萬—100萬的中等城市。因此,未來庫爾勒市能不能繼續保持新疆第二大城市的地位呢?
一、庫爾勒市的城市發展歷史——從渠犁城到庫爾勒的變遷
在鐵門關西南10km處就是今天的庫爾勒,也是西域三十六國渠犁國的渠犁城所在地。這裡北臨霍拉山,東臨庫魯克山,處於兩山相夾的山前平原地區。西部與南部面向開闊的綠洲平原。孔雀河從兩山相交的鐵門關峽谷流出。渠犁國先為匈奴屬國,公元前99年(漢武帝天漢二年)歸漢,漢武帝在此設屯田校尉,率領吏士廣開屯田,使渠犁成為了漢朝和西域使者休憩、補充給養的中轉站。西漢自玉門關、陽關通西域有南北兩道。北道經白龍堆,到樓蘭,直詣龜茲,且可通大宛、康居、安息等國。而渠犁為北道的必經之路。公元前69年—前66年(漢宣帝地節年間),西漢命車師王太子軍向渠犁移民。此後其國被焉耆所並。公元前60年(宣帝神爵二年),西漢在烏壘城(今輪臺縣境內)設立西域都護府,並派軍隊在今庫爾勒築埒婁城駐守。東漢埒婁城演變為爵離城。北魏爵離城為柳驢城。640年(唐貞觀十四年)柳驢城歸焉耆都督府管轄。元代柳驢城為坤閭城,屬別失八里行尚書省。
清代名為庫爾勒或庫隴勒。清初托克托所屬300餘戶維吾爾族居民在庫爾勒駐牧併兼營農業。維吾爾族的一些生意人、莊稼人等從喀什、和田、庫車等地遷移到庫爾勒安家落戶,庫爾勒人口增加至13200多人。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遊牧於開都河一帶的兩個鄂拓克沙喇斯和瑪呼斯部侵佔庫爾勒。庫爾勒托克托率所屬300餘戶逃往羅布淖爾地區,並向駐紮在吐魯番的清軍投誠。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多倫回人1000餘戶,5000餘人,在伯克阿爾祖帶領下,向清軍投誠。約半數人遷移到庫爾勒耕種。同時,原來逃走的300餘戶土著也從羅布淖爾陸續返回庫爾勒。清同治六年,阿古柏侵略軍佔領了包括庫爾勒在內的南疆大部分地區,並把首都建在庫爾勒。1876年(光緒三年)清軍收復庫爾勒。庫爾勒分回漢二城。漢城為小城池,設有守備一員,統領著不足200名士卒,鎮守鐵門關。小城池有城隍廟、娘娘廟各一座。城外有一處墓園。回城距漢城2km。除了官署衙門之外,還有騎馬轉送郵件的“馬脖子”。還有土產鋪,雜貨店、飯館和中藥鋪,也有饢坊、糖坊、裁縫鋪和織布的以及做皮靴皮帽的店鋪、鐵匠鋪。1917年設庫爾縣佐,屬焉耆縣。從渠犁、埒婁、爵離、柳驢、坤閭到庫爾勒皆早期塞語Khor(太陽)發音的延續。庫爾勒其實就是太陽城,塞人崇拜太陽。
1920年,焉耆道改為焉耆行政長公署,同年庫爾勒縣佐改為設治局,屬焉耆行政長公署。1935年,庫爾勒設治局改為三等縣治。1939年,升為縣,屬焉耆行政長公署。庫爾勒延續清代格局,孔雀河南為“老城”,河北為“新城”。由一條貫通南北的主幹土路將新老兩城連線為一個整體。
1950年6月成立庫爾勒縣人民政府,1950年中共軍隊二軍六師十八團屯田庫爾勒。1954年6月撤銷焉耆專員公署,庫爾勒縣歸庫爾勒專署管轄。經過7年建設治理,1957年庫爾勒有了不小的變化。新建了中小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修整了道路,“馬脖子”變成了郵電局。1958年在“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中,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二師和庫爾勒縣許多基建專案上馬。1959年庫爾勒縣域第一條地方鐵路(庫爾勒——庫爾楚)破土動工,總長74.22km。1960年庫爾勒併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州政府駐庫爾勒,州黨政軍機關遷入庫爾勒縣,使庫爾勒人口增至近6萬。之後,中央、自治區、自治州的許多基建專案落戶庫爾勒。1978年庫爾勒城市總人口17萬。
1979年庫爾勒建市,1984年撤消庫爾勒縣建制,併入庫爾勒市。庫爾勒市新建區主要位於孔雀河以北。1984年南疆鐵路烏魯木齊—庫爾勒段建成通車,庫爾勒南北疆交通樞紐的優勢越發凸顯。1987年庫爾勒市制定了城市總體規劃(1987—2000)。至1989年,全市建成區面積30平方公里。1989年塔里木石油勘探開發指揮部在庫爾勒成立。庫爾勒的鉅變開始了。庫爾勒抓住機遇,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為石油服務的配套產業,走出了一條地方和油田經濟融合發展的新路子。1992年就成為全疆第一個財政收入超億元的縣級市。依照1996年修編的城市總體規劃,庫爾勒城市跨過孔雀河向南發展,也由“單中心”農業為主發展為“一主一次”骨架(老城區與新區),並呈分散組團式佈局,包括老城區、新城區(東站)、西站區、塔什店區。2000年庫爾勒經濟技術開發區批准成立。2002年總體規劃修編,城市“一主二次三組團”骨架(老城區與南市區、開發區),“三軸、三城、六核”均衡發展的組團式佈局到2009年基本形成,建成區已增加到80平方公里有餘。整個城市與現狀河流放射狀形態相呼應,呈圍繞鐵門關谷口的四分之一環狀。市域交通方面,314國道和218國道自庫爾勒市域東北進入,在庫爾勒城市建成區東北側交匯,交匯後314國道繼續向西,218國道則繼續向南,兩條國道在庫爾勒市域範圍內構成“T”字形結構,成為庫爾勒市域道路交通的主要框架。
庫爾勒承北啟南的地緣優勢和孔雀河上游水源充沛的優勢,使之具有開發建設南疆區域中心城市的潛力,而且庫爾勒市具有多元文化融合的特性,絲路、兵團第二師、油田、地方多民族、移民等多種文化融合碰撞,包容性強,具備落實新疆未來“北烏南庫”戰略格局的能力。2012年庫爾勒市完成了《庫爾勒城市總體規劃(2012—2030)》,該規劃2013年獲批。規劃確定了庫爾勒市城市性質為區域性中心城市,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先進的石化產業基地,宜居的生態花園城市。中心城區的生態空間結構為“三山、三帶、三組團、六軸、六廊、六綠心”。三山:霍拉山、庫魯克山、龍山形成綠色屏障;三帶:孔雀河濱河休閒風光帶、杜鵑河濱河休閒風光帶、白鷺河濱河休閒風光帶;三組團:老城區組團、南市區組團、開發區組團;六軸:人民路綠化軸、迎賓路綠化軸、石化大道綠化軸、建國路綠化軸、南庫大道
綠化軸和庫蔚大道綠化軸;六廊:十八團渠生態走廊、喀拉蘇渠生態走廊、下戶渠生態走廊、石化路生態走廊、沿霍拉山和城市外環生態走廊、沿庫魯克山和開發區及城市外圍生態走廊;六綠心:在老城區、南市區和開發區形成六處大型的塊狀綠地均衡分佈在三大組團中。中心城區的功能佈局結構為“三核,九極,六載體”。三核:老城區綜合服務中心,南市區商務文化中心和開發區創業服務中心;九極:華凌現流中心,老城區農副產品集心,火車客運站綜合樞紐,火車庫東站貨運綜合樞紐,南市區南疆特色產品集心,市區綜合旅遊休閒發展軸,南市區公路客運中心樞紐,民航機場綜合樞紐,西尼爾新城服務中心;六載體:沿市區綜合旅遊休閒發展軸佈置市民服務中心,市民健身中心,文化藝術中心,會展中心,旅遊服務中心和綜合創意中心。
2012年起,庫爾勒啟動了孔雀河、杜鵑河、白鷺河“三河貫通”工程,將三條河橫向連線。2015年工程順利實施,將老城區、新城區、工業園區結合起來,對整個城市功能的提升,城市佈局的最佳化,道路交通的貫通,生態環境的塑造,對城市未來發展創造了條件。2019年庫爾勒市城區人口達到49.16萬(常住人口39.3萬、暫住人口9.86萬),城市建成區面積98.9平方公里。2020年,庫爾勒市城區人口達到55.57萬,建成區面積98.9平方公里。
二、庫爾勒市的自然與人口規模分析
(一)自然條件與資源
庫爾勒市位於霍拉山的南麓、塔里木盆地的東北偶,南接尉犁,北連焉首、和靜,西與輪臺接壤,東和博湖毗鄰,東西長約127km,南北寬約105km,行政面積7116.89平方公里。良好的自然條件為庫爾勒市繼續保持新疆第二大城市提供了堅實的後盾,由孔雀河三角洲、塔里木河沖積平原以及霍拉山、庫魯克山衝、洪積平原組成的庫爾勒綠洲,總面積達3787.04平方公里。新疆宜農荒地面積為7346.19萬畝,庫爾勒一阿克蘇區佔了47.6%,其中庫爾勒市佔全疆的2.18%,達159.79萬畝,巨大的土地開發潛力,為把庫爾勒建設成為農業大市提供了土地資源保證;庫爾勒市年日照時數達2800—3200小時,日照百分率年均67%,總太陽輻射能為145—152千卡/平方釐米,無霜期190—220天,作物生長期內氣溫高、日差較大,豐富的光熱資源為發展農業尤其是棉花、香梨的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氣候資源;引水博斯騰湖的孔雀河水量穩定,加上地下水的開發與汙水的回用,庫爾勒市可資利用的水資源量達12.9億方,可開發土地32626.57公頃(48.94萬畝),增加耕地15775.57公頃(23.66萬畝),增加園地10551.03公頃(15.83萬畝,在以水定地、定人口、定工業、定城鎮的乾旱區新疆,水資源的保障無疑為庫爾勒市發展成為新疆第二大城市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前提。
塔更木盆地石油、天然氣資源非常豐富,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曾對塔里木盆地資源評價結果是:油氣資源總量為192億噸,其中石油108億噸,天然氣8.4億噸,已探明8個整裝油田、19個工業性含油構造。另據預測焉耆盆地蘊藏著6億噸以上的油氣資源。依託塔里木石化廠、塔里木化肥廠、乙烯工程及塔指生活基地,庫爾勒市無論是國內生產總值、基礎設施水平,還是城市化水平、城市的綜合實力都將獲得長足的進步,預示了庫爾勒市發展繼續在未來保持新疆第二大城市的美好前景。
(二)人口發展規模。城區人口規模是衡量城市規模的主要依據之一,庫爾勒市2019年末全市戶籍人口47.77萬人,2019年庫爾勒市城區人口達到49.16萬(常住人口39.3萬、暫住人口9.86萬),2020年庫爾勒市城區人口達到55.57萬,城市人口規模排名新疆第二,雖然遠低於首府烏魯木齊市,但是比第三名的喀什市卻多了7萬人。由於庫爾勒市的快速發展,遷移戶增加很快,近幾年來人口呈穩定增長型。庫爾勒市作為巴州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資訊中心,南疆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緊緊抓住塔里木石油勘探開發和大石化基地建設的重大歷史機遇,加大改革力度,加快經濟建設步伐,各項事業都取得了輝煌成就,已發展成為以石油化工為主導產業的新疆唯一的綜合性中等城市,成為了新疆第二大城市和環塔里木經濟帶的中心城市以及形成了新疆的“北烏南庫”經濟發展戰略格局。
三、庫爾勒城市規劃建設存在問題
近些年來,庫爾勒的發展速度在全新疆同等城市中是最快的。規劃在協調城鄉空間佈局,改善人居環境,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上起到了“龍頭”作用。同時,城市發展速度過快,也導致一些“城市病”的出現。
一是老城區開發強度過大,“城市病”凸顯。近年來,老城區拆低建高,房產開發高樓林立,6.3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居住了19.3萬人,是全巴州人口總數的七分之一。老城區平均容積率達到1.78,已經遠遠超出了疆內同等城市老城區開發強度(石河子0.9,克拉瑪依市1.1)。高強度的開發建設是導致交通擁堵,就學、就醫、入托、停車困難,給水、排水供熱等城市基礎設施超負荷運轉,城市景觀效果差等一系列“城市病”的主要原因。
二是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滯後,城市承載力較低。前期以市場行為為主導的城市建設,一定程度上導致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滯後,主要體現在城市給排水、環衛、公共交通、教育、醫療、公共體育活動場所、養老、人防、消防等方面。市政基礎設施承載力低,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跟不上人口增長需求。
三是城鄉發展建設不均衡,鄉鎮城建邊緣化顯現。城鄉一體化建設推進緩慢,重城市、輕農村的建設行為依然明顯。“城中村”與周邊城市建設差距較大,村裡的供排水、供熱、燃氣、廣電、環衛等基礎設施均未按城市標準接入,居民住宅環境差,房屋消防、抗震等都難以保證,存在安全隱患。
四是資源環境壓力不斷加大,人居環境質量有所下降。庫爾勒屬於沙漠綠洲城市,生態環境脆弱。庫爾勒處於開孔河流域下游,農業化與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量逐年增大,地下水超採嚴重,工業汙水汙染突出。
五是城市特色不明顯,歷史人文建築保護不夠。庫爾勒市在城市改造建設中,對體現地方特色、延續人文歷史等沒有足夠重視,很多有人文特色的老建築被拆除,如八角樓、塔里木飯店、梨鄉飯店、水磨房等,一批特有的人文建築換成了常見的高層玻璃幕牆。
四、庫爾勒市城市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庫爾勒市既要保持新疆第二大城市地位不被喀什和伊寧市趕超,還要創造最佳人居環境,就需要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重新審視城市發展定位,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豐富城市內涵,突出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把庫爾勒市建設成為新疆重要的現代化區域性中心城市。
一是融入“一帶一路”戰略,重新審視城市發展定位。依託庫爾勒良好的區位、交通和資源條件,抓住新疆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的戰略機遇和優惠政策,需要重新審視庫爾勒作為“一帶一路”戰略中重要節點城市所承擔的職能。
二是推進“多規合一”,提升城市規劃水平。推進城鄉規劃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主體功能區規劃等“多規合一”,探索市域空間體系規劃“一張圖”。科學編制好《庫爾勒市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做好庫爾勒市總體城市設計,對城市整體形態進行控制。
三是最佳化城市空間佈局,建設組團型城市。堅持“一城、三區、三中心”的組團式空間佈局結構,老城區重點建設州政府所在區域,南市區重點建設庫爾勒市政府周邊區域,開發區重點建設開發區管委會所在區域。
四是體現地域文化特徵,塑造城市特色風貌。合理控制用地開發強度,根據周邊環境和功能佈局劃分高強度、中等強度和低強度開發地區。合理確定容積率、建築密度、建築高度、建築體量等指標,老城區避免高強度、高密度開發建設,確保城市風貌特色和宜人尺度。天際線的控制應與自然山體輪廓相協調,做到一般建築和建築景觀兩個層次的高度控制,構建層次分明、人工與自然有機結合的城市輪廓線。
五是健全公共服務設施,提高服務群眾水平。把社群作為城市建設發展的基本生活功能單元,合理配置公共服務設施。新建居住小區配套建設中小學、幼兒園、超市、菜市場,以及社群養老、醫療衛生、文化服務等社群級服務設施,大力推進無障礙設施建設,繼續推動公共圖書館、美術館、文化館(站)、博物館、科技館免費向全社會開放。
六是完善市政基礎設施,提升城市承載力。最佳化路網結構,樹立“窄馬路、密路網”的城市道路佈局理念,加強城鎮道路延伸對接、升級改造,最佳化道路斷面,加強腳踏車道和步行道系統建設,實施道路渠化,打通各類“斷頭路”,加大路網密度,提高道路通達性。大力發展公共交通,適時啟動快速路建設,緩解市區交通壓力。
七是加快生態廊道建設,改善城市居住條件。以綠廊綠道建設為抓手,積極開展建立森林城市活動,形成以綠色生態廊道為主線,串聯城鎮聚集區、景點、水系、公園綠地及農業休閒等生態景觀節點的綠廊綠道體系,逐步實現“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綠化目標。
八是強化城市安全保障,提高應急管理水平。健全抗震、消防、防洪排澇和應對地質、氣象災害應急指揮體系,增強城市災害監測預警和資訊釋出能力。完善生命通道系統,加強陣地建設和防災避難場所建設,建立全天候、系統性、現代化的城市執行安全保障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