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晚,真人秀《導演請指教》播出了第二期下半集,在網路上引發不小的爭議。
這檔節目以導演競技為核心,一共10期,由王晶、方勵、陳祉希、郝蕾四位“製片人”在臺上點評並和參與節目的導演相互選擇,16位導演各自用3天的時間拍攝短片參與競技,另外還有由影評人組成的專業鑑影團在現場參與點評。
其實在《我就是演員》《演員請就位》等同類綜藝播出後,《導演請指教》在節目環節和流程設定上相對成熟,沒有什麼硬傷,但節目從第一期上線後就在豆瓣收到了大量差評,而第二期播出後,截止到11月14日一早,會發現節目豆瓣評分已經跌至4.0,有超過7800位觀眾打分,其中有近半觀眾打出一星,比例為49%,二星和三星加起來的佔比超過37%,算起來,一星到三星差評的佔比加起來已經達到了85%以上,僅有不到14%的觀眾給出四星和五星好評。
第二期節目播出後,最新評論持續出現大量一星差評,有網友寫道“不能打負分我難受,每集都能被氣死。”還有網友指責節目看人下菜碟,對向國強、樑龍批評拉踩,對吳鎮宇根本沒拍完的短片不敢說實話尬吹,德格娜的故事講得細膩樸實卻被痛批。
往下翻看評論,會發現很多人都在指責製片人、影評人雙標。不過也有觀眾認為節目賽制有問題,兩三天拍不出來優秀作品,大多充斥著一股趕工和粗製濫造的味道。
必須要說的是,任何一檔節目都會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但像《導演請指教》這樣如此一邊倒的差評肯定是節目本身存在問題。看完兩期節目製片人和影評人們對作品、導演的點評之後,會發現確實就像觀眾指出的那樣,製片人和影評人們不得不讓人懷疑缺少統一的標準,在點評上不太具備公信力。
第二期節目同樣播出四個作品,其中曾贈導演改編的《愛情》得到了一致好評,但爭議較大的是吳鎮宇和德格娜的作品,如果對比一下製片人和影評人們之前的點評,會發現確實有失公允。
先來說吳鎮宇改編自《想見你》的作品,大膽顛覆了原作的畫風和氣質,用充滿懸疑感的冷色調重新呈現穿越元素和三個人的情感關係。但這個作品的問題是顯而易見的,故事沒講清楚、敘事混亂,整個作品缺乏完整性,沒頭沒尾。
製片人陳祉希直指沒有看懂。在節目的規則限定下,導演需要在短時間內構建一個完成的作品,很明顯吳鎮宇的這個作品並不合格。
吳鎮宇的解釋是自己的作品超支了,為了公平,分成了兩段,所有觀眾的疑惑在下一部作品中會給出解答,而為了保證公平,在相同預算下完成作品,所以才分拆成兩半。
但製片人和影評人的點評實在不能讓人苟同。影片播映結束後,郝蕾第一個發言,她首先帶入個人情感,說吳鎮宇是自己的偶像,他的作品基本都看過。接著避開作品本身,說“演員保持得真的很好。”
後面出鏡較多的影評人孟中也表達了對作品的喜歡,認為吳鎮宇讓作品擺脫了偶像劇的痕跡,成為有著作者風格,並且很成熟,我們很難在新人導演身上看到這樣熟練的掌控。
那麼說回到第一期,當時樑龍導演了一個黑白近乎默片的作品,按照孟中的標準來說,肯定是更加風格突出、更加具備作者風格,也完全是樑龍本人特立獨行的調性。然而當時孟中批評得很嚴厲,他認為電影是面向觀眾的,如果過度強調導演內心體驗而忽略了觀眾,是錯誤的。如此明顯的雙標,如何服眾?
更有意思的是方勵,很明顯他對作品是不滿意的,認為作品中現在時和過去時沒有表達清楚,還打斷你吳鎮宇說自己將一次拍攝剪成兩段,認為他就應該在臺上單獨講當前播出的這個作品。
然而,當看到後面幾個人都在力挺吳鎮宇之後,他後面又改口說“電影需要看懂什麼,電影本來就是個意境、就是個感受,你感受好不就行了嗎?”還表示電影就應該是多元的。如此前後不一致的觀點,實在是讓人很迷惑。
接著到了德格娜導演的《回到伯勒根河》,鏡頭細膩、敘事溫婉,折射現實,讓不少觀眾為之感動。但郝蕾卻表示故事呈現的方式有些陳舊,因為這樣的電影她看得太多了。這個觀點也很難讓人認同,低成本的小眾文藝片基本都是這樣的呈現方式,萬瑪才旦拍了那麼多作品,畫風和表現手法基本都一樣,這是導演的風格,電影本身重點看故事,用“陳舊”來定義作品太不公平了吧。
後面到了四位製片人選擇導演的環節,方勵、陳祉希和郝蕾三個人都亮出了空白卡片,沒有做出選擇,她們的決定可以理解,一方面認為吳鎮宇的作品不合格,同時又覺得德格娜的過於文藝,很難合作。
但是當吳鎮宇選擇了王晶之後,能看到王晶臨時在卡上寫了吳鎮宇的名字,給人一種同為香港導演幫助香港電影人的意味,多少有些草率吧!
因此,難怪觀眾會覺得製片人雙標,他們的點評和選擇確實不夠嚴謹也有失公允,又如何讓人認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