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人君按:據多方資訊證實,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講師孔源因突發疾病於2021年11月13日去世。孔源老師出生於1985年,先後畢業於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本科、俄語專業碩士,2014年從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歷史地理專業博士畢業,獲歷史學博士學位,後任教於首都師大歷史系。孔老師辭世年僅36歲,正是學術研究的黃金年齡,甚為可惜!
據北京大學辛德勇教授在個人公眾號介紹,孔源老師具有雄厚語言文字基礎,除精通英語、俄語外,還具有較好的德語能力,並能利用蒙文、滿文資料從事學術研究。
在孔源所工作的首師大歷史學院官網,孔源在個人頁面的研究特色中自我介紹道:
受到家庭影響,從大學起就開始發表俄羅斯地緣相關文章,一直比較關注蘇俄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在北大英語系、俄語系、歷史地理,社科院近代史等專業方向輾轉修學期間,關注的重點一直在俄羅斯的社會發展、中俄關系、中俄文化交流等方面上。
據瞭解,孔源老師的父親是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孔凡君教授(筆名孔寒冰),孔教授是著名中東歐專家,長期從事中東歐國家研究工作,曾遊歷中東歐多國並對其做了比較全面的調查,著有《東歐史》《寒冰走蘇東》《東歐政治與外交》等。孔凡君教授在北京大學官網個人介紹寫到:
筆名孔寒冰,生於黑龍江,長於吉林和遼寧,工作在天津和北京。屬於生下就捱餓、上學就停課、畢業就下鄉、中年就失業的一代。吃飯為了活著,教書和寫書為了吃飯;有幸成為大廚雲集的高階飯店中的一小工,不失真是本色。用一句話概括多半生坎坷之經歷,那就是“走得很慢,但總在走”。
受到家庭影響,從大學起就開始發表俄羅斯地緣相關文章,一直比較關注蘇俄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在北大英語系、俄語系、歷史地理,社科院近代史等專業方向輾轉修學期間,關注的重點一直在俄羅斯的社會發展、中俄關系、中俄文化交流等方面上。近些年發表的相關論文有:《俄羅斯人認識中穆斯林概念的缺失》、《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國大眾文藝裡的蘇修形象》、《近代呼倫貝爾地區俄羅斯人經濟文化區發展與形態》、《晚清中俄東部邊界安全形勢變化與呼倫貝爾新政》,《走出‘韃靼’想象:17世紀俄羅斯人對馬可波羅內亞敘述的接受與重構》即將發表。在這些論文中,作者試圖從歷史、地理和文化等多個角度去解讀俄羅斯的社會文化發展、中俄政治文化關係、俄羅斯移民等問題。
除在英語、俄語方面有良好基礎,研究東北史地之時也學習了滿語、蒙語等少數民族語言,積極參加學術會議,多次到俄日美等國進行學術訪問和參加國際會議,也對東部內蒙古等地區進行了若干次田野考察。
今後的研究重點
中俄關系史、中俄文化交流,多族群背景俄羅斯文化與社會史、地緣政治學。
教育經歷及博士後經歷
1.2003~2007年,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英國語言文學系,獲得文學學士學位。
2.2007~2010年,北京大學外國學院俄羅斯語言文學系,獲得文學碩士學位。學位論文題目:《<克里姆·薩姆金的一生>的時空體與“第二世界”的文學》。
3.2010~ 2014年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獲得歷史學博士學位。學位論文題目:《不同民族圈互動之下的清代以來呼倫貝爾轄境及周邊地區的經濟文化開發》。
4.2014年9月至今2016年6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博士後。出站報告題目:《“重塑蒙古”:清代前後額爾古納流域族群疆界的變遷》。
外語和少數民族語言及水平
1.英語,本科四年專業學習,2007透過專業八級(TEM-8)。
2.俄語,碩士三年專業學習,有較強閱讀和聽說寫能力。
3.蒙古語,博士階段學習(在中央民大聽課1年,之後自學),能閱讀元代回鶻式蒙文碑刻、抄本、印刷品等材料,明清時期蒙古文碑刻、文書檔案、書籍,近現代老懞文著述。
4.滿語,博士後階段跟隨近代史所劉小萌教授學習,可閱讀檔案,官修圖書、碑刻等型別滿文文獻。
5.德語,自修,可藉助字典閱讀人文科學著作和研究論文。
學術經歷
(一) 國外交流
2012年10-12月,俄羅斯聖彼得堡極地學院研修。期間重點在聖彼得堡俄羅斯國立圖書館查閱19-20世紀沙俄方面關於東北亞研究調查狀況,以查閱帝國地理學會各類報告,沙俄統帥部《亞洲地理地名統計資料編》,海參崴“東方學院”師生東北調查報告,中東鐵路相關期刊,俄藏中俄邊疆軍事地圖等為主。
2015年1月-3月,日本成蹊大學交流。期間赴早稻田大學、東京大學等地進行交流,在東京大學圖書館等處查閱近代時期日方滿鐵調查部、善鄰協會、滿洲移住協會等調查報告及報刊。
2017年1月-3月,在英國牛津大學李約瑟研究所訪問。
(二) 田野調查
1.2008年8月,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地區調查中國東北俄羅斯族民歌。
2. 2011年1-2月,在內蒙古赤峰、遼寧朝陽、阜新等地調查蒙古民族地區的宗教地理。
3.2011年至2015年間,多次到內蒙古呼倫貝爾地區調查俄羅斯族的文化景觀。
(三) 參與境外學術會議
2016年3月12日,參加第二十三屆美國內亞學年會(The 23rd Annual Central Eurasian Studies Conference),發言論文題目“How Russian explorers ended Marco Polo’s age”。
教學經歷
擔任本科生必修課《世界歷史要籍選讀(俄語)》的教學任務。2019年起擔任本科生選修課《俄國史專題》的教學任務。
2017秋季學期起,同翟韜、喬瑜等幾位老師共同擔任本科生必修課《世界史名著導讀》的教學任務。
2.2016年春季,同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俄語系查曉燕教授一起為本科生開設“清代中俄關系文獻選讀”大類平臺課。至2018年,已開行三屆
論文
(一)博士論文
《不同民族圈互動之下的清代以來呼倫貝爾轄境及周邊地區的經濟文化開發》,北京大學博士論文,2014年。
(二)學術論文
1.《俄羅斯人認識中穆斯林概念的缺失》,載《俄羅斯研究》,2005年第2期。
2.《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國大眾文藝裡的蘇修形象》,載《俄羅斯文藝》,2012年第3期。
3.《清代以來達斡爾族跨興安嶺貿易及其地理基礎》,載《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3年第4期。
4. 《從‘dergi’一詞看歷史上滿族政權崇尚東方的觀念》,載《史學月刊》,2014年第4期。
5.《近代呼倫貝爾地區俄羅斯人經濟文化區發展與形態》,載《歷史地理》,2014年第1期,總二十九輯。
6. 《呼倫貝爾如何被書寫成蒙古》,《學習與探索》,2016年第3期。
7. 《晚清中俄東部邊界安全形勢變化與呼倫貝爾新政》,《國際政治研究》2016第1期。
8. 《清末民初呼倫貝爾治邊政策的轉型》,《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1期。
9.《走出‘韃靼’想象:17世紀俄羅斯人對馬可波羅內亞敘述的接受與重構》,收入文集《馬可波羅·揚州·絲綢之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9月出版。《馬可波羅·揚州·絲綢之路》,收入《北京大學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學術叢刊》。
10.《全球史評論》第十二輯中,翻譯論文《帝國與相遇:1350—1750年的世界》(沃爾夫岡·賴因哈德著),2017年6月出版。
11.《全球史評論》第十三輯中,發表主題論文《從清末民初中國時局看1917年俄國革命的地緣政治影響》,2017年3月出版。
12. 《地理大發現視角下看佩特林使華報告的傳播與影響》,(《社會科學》),2018年第5期。
13. 《佩特林使團訪華問題新探——基於民族史材料的考證》,(《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201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