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著名的漢唐盛世,但是這樣的說法都不夠精確,漢朝的盛世從漢武帝開始達到頂峰,從此開始下落。
而大唐的盛世,在唐玄宗時代達到了頂點,萬國來朝盛唐氣象以此為最,但突然安史之亂打破了這一切,盛唐之下的唐帝國遭遇了斷崖式的下跌。
很多人看唐朝,以為安史之亂之後就沒什麼了,其實安史之亂才是大唐的一半時間,此後還有一百多年時間呢。
安史之亂的確差點要了唐帝國的命,通常我們大部分人都知道郭子儀和李光弼是平定安史之亂的大功臣,在這一場大浩劫之中,無數的唐軍戰士,盡力拼殺,才最終保住了大唐,這其中張巡的功勞,可以說是最耀眼的。
只不過是,郭子儀和李光弼的功勞在於攻擊敵方,奪回城池,而張巡的功勞在於守城,張巡守的這個地方叫睢陽,位於今天商丘市區南部,這個地方非常重要。
安史之亂,唐朝之所以還能撐得住,全賴江南地區的賦稅,而睢陽就是叛軍進入江南的門戶,一旦睢陽失守,江南賦稅受到影響,大唐帝國徹底崩盤,一點希望都沒有。
而張巡在面對十幾萬大軍的圍攻,死死地守住了睢陽城兩年多的時間,在這兩年多的時間裡,叛軍無數次進攻睢陽,如此重要的地方了,雙方都知道很重要,因此都是勢在必得。
然而面對叛軍的十幾萬大軍,睢陽城的守軍只有幾千人,就是靠著這幾千人,張巡為大唐贏得了時間,保住了江南賦稅,最終城破身死,張巡和他的戰友們壯烈殉國,面對此情此景,張巡千古名將的稱呼絕對是當之無愧。
但是最終戰死的張巡,無論在當時,還是在後來,都有著巨大的爭議,甚至還有人說他是衣冠禽獸,為什麼如此優秀,又戰死沙場的將軍,會有如此巨大的質疑呢,原因只有兩個字,吃人。
是的,就是吃人,這裡說的吃人,不是魯迅筆下比喻性質的吃人,而是實實在在的吃人,睢陽城被叛軍包圍的跟鐵桶一般,叛軍相信很快就能拿下睢陽,畢竟計算是韓信在世,你沒有吃的也不行。
糧食早就吃完了,草根樹皮,野獸飛禽,整個城裡能吃的東西都吃了,但士兵們依然是飢腸轆轆,面對這樣的情況,不要說守城了,就算敵人不打進來,餓也能把他們都餓死,那還有力氣守城。
這個時候,張巡殺了自己的愛妾,讓將士們分而食之,危機得以緩解,但這種緩解只是暫時的,於是張巡決定開始吃人,先從女人吃起,老弱病殘有計劃的,開始了中國守城史上,最殘忍的一幕。
後世腐儒經常批評張巡過於殘忍,但如果睢陽城陷落,一定會有更多的人死去,會有更多的百姓餓死,這樣做,張巡問心無愧。
城破的之日,張巡寧死不屈,大罵叛軍不止,咬碎牙齒,最終壯烈犧牲,年僅四十九歲,幸好唐王朝還沒有昏聵到後世腐儒的程度,唐肅宗後追贈張巡為揚州大都督、鄧國公,並授其子官職,算是官方給予了張巡榮譽和肯定。
張巡是千古名將,肯定沒有任何問題,造成悲劇的是叛軍,守城無錯,一切的殘忍和血腥,都是安祿山一時的妄念和貪念,又豈能怪罪到寧死保衛國家的守城名將頭上呢。